第5131章应对之策(第2页)
除夕前夜,叶明回到北京总部。整栋楼灯火通明,最后一轮审片正在进行。一百零一位志愿者坐在不同房间,戴着耳机逐一核对字幕与口音匹配度。有人发现某段彝语独白翻译有误,立即暂停流程,连线凉山当地教师重新校正。
凌晨两点,最终版本锁定。一百零一个故事,每个五分钟,串联成一场持续八小时三十五分钟的“人类声音长河”。排片表按照地理顺序编排:从漠河北极村的第一缕晨光开始,到南沙群岛永暑礁的最后一颗星结束。
大年初一清晨六点,全国影院同步开启第一场放映。没有预告片,没有广告,银幕亮起时,只有一行白字浮现:
**“以下故事,均由真人真事改编。
他们不曾登上新闻,未获嘉奖,甚至不被记得。
今天,我们借光影还他们一句:
你说的,我们都听见了。”**
《外婆的相机》排在第十七位。当那个小女孩对着镜头说出“爸,妈,我在长大”时,贵阳某影厅后排,一对年轻夫妇抱头痛哭。他们正是孩子失联多年的父母,看到报道后连夜驱车八百公里赶回故乡。
《蜡烛》安排在午夜场。哈尔滨一家社区影院里,七十岁的former工厂书记拄着拐杖看完散场,走到前台说:“那年是我下令清场的……我能见见导演吗?我有话要说。”
最震撼的反应来自海外。CNN报道称,纽约唐人街一家小型艺术影院临时加映,现场座无虚席。一位华裔老太太在《母亲的菜谱》放映结束后站起来,用中文哽咽道:“这是我妈妈的味道……她一辈子没说过,原来她把乡愁都藏在了酱油比例里。”
而在怒江小学的操场上,叶明和孩子们围坐在篝火旁,用投影仪播放这些短片。画面投在白色床单上,风吹得晃动不止,但没人在意。一个小男孩看完《放牛班的春天2003》后举手:“叶老师,我也想拍,拍我家牛今年生了双胞胎!”
叶明笑着点头:“好啊,明天就教你剪辑。”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系统的真正含义。它从未要求他成为神明般的改革者,而是充当一个传递火种的普通人。就像父亲留下那卷胶片,就像谢振声守护《黄河谣》,就像无数无名者在黑暗中坚持按下录音键??改变从来不是一声惊雷,而是一次次微弱却执拗的回响。
元宵节当天,系统界面再次闪烁。新的提示浮现在屏幕中央:
【支线任务解锁:建立“平民叙事档案馆”】
>目标:收集并永久保存一百万条普通人讲述的真实故事
>奖励:开放“跨时空对话”AI模型(可实现后代与讲述者虚拟交流)
>时限:五年
叶明没有急于接受任务。他走出办公室,来到城市边缘的一片空地。这里即将建成一座开放式文化公园,中心将矗立一座名为“聆听者”的雕塑??一个巨大的耳朵形状的建筑,内部设有沉浸式展厅,未来所有“一千零一个故事”的原始素材都将在此永久展出。
几个工人正在浇筑地基。其中一个年轻人认出了他,主动打招呼:“您就是叶老师吧?我参加了你们的培训营,刚拍完我爸的故事。”
“哦?讲什么的?”叶明问。
“他是个送快递的,干了十五年。我想拍他每天爬三十八层楼梯送餐的样子。他说别人觉得他low,但他觉得,能把热饭送到病人手上,就很酷。”
叶明笑了:“那你打算怎么开头?”
年轻人想了想:“就从一双鞋开始吧。左脚磨破了皮,右脚绑着创可贴,鞋底刻着‘2018。3。12??第一次拿到五星好评’。”
叶明伸出手:“这开头很棒。愿意来我们团队实习吗?”
年轻人激动地握住他的手,掌心全是汗。
夕阳西下,城市披上金色薄纱。叶明站在工地边缘,望着远处高楼林立的天际线。他知道,这场战役远未结束。资本仍在垄断话语权,算法依旧偏爱流量而非真相,仍有无数声音被困在沉默的牢笼里。
但他也看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拿起手机、相机、录音笔,开始笨拙而真诚地记录身边的世界。地铁里有人采访农民工的梦想,校园中有学生拍摄食堂阿姨的一天,甚至连养老院的老人都学会了用平板电脑录制回忆录。
火种已燃,星火燎原。
他打开手机备忘录,写下新的一行计划:
**“下一步:开发无障碍叙事工具包??为盲人设计声音剧场,为聋哑人创建手语影像库,为文盲老人提供口述转动画服务。”**
然后按下发送键,附言只有一句:
“让每一个灵魂,都有机会说出:我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