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46(1 / 2)

加入书签

</p>

</p>

微风吹起房间的窗帘,宋延从昏沉睡梦中逐渐转醒。

他昨晚是真的身心俱疲。

一觉醒来,竟有些不知身在何处,今夕何夕。

看着陌生又熟悉的天花板,缓了好几秒,他的意识和记忆才渐渐回笼。

拿起枕边的手机,第一件事是给顾凝发消息。

而微信提示显示,两个小时前,S市医疗队的群里发出了一条新的消息。

他立刻点了进去。

并不是预想中的工作要求或指令,只是很短的一句话,

【17床家属同意解剖,已签字。】

盯着这条消息看了很久很久,宋延放下手机,走到了窗前。

他睡了相当长的一觉,现在已经是傍晚了。

太阳将落,天边的一大片云朵被落日余晖染得通红,像极了一团团燃烧的火焰。

是火烧云。

看着遥远的赤色云霞,宋延一时竟无法准确描述出自己的心情。

作为一种突发的新型病毒,人类对新冠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

尤其是病毒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改变,医护人员们现在主要是根据患者们的临床症状去推断,但却缺乏病理学方面的依据。

因此,如果可以对患者遗体进行解剖,病理学专家就能收集到完整的、系统的信息,对病毒的病因学和病理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医护人员们对新冠病毒和新冠肺炎的认知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甚至还可能有助于寻找新冠肺炎的致病性和致死性,探索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挽救更多新冠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毫无疑问,遗体解剖是一件非常重要、意义深远的事情。

但由于入土为安、保留全尸的传统观念,很少有亲属同意对逝世患者进行解剖。

即使作为医护人员,他们也非常理解患者亲属们的心情和选择。

宋延回想着自己之前见过的17床病人家属。

是老先生的儿子,一位话同样不多的中年人,接触下来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但就是这样一位普通人,为了医学的研究,为了国家的抗疫,为了挽救千千万万、素不相识的生命,强忍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对抗着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同意了遗体解剖……

对于17床病人的家属,宋延不仅仅是肃然起敬,还有无比强烈的震撼、钦佩和感激。

甚至像被余晖点燃的火烧云,他的心中也被点燃了一团希望的火焰。

纵使疫情依旧严重、纵使形势仍然严峻,

但在这个国家里,有愿意举全国之力对抗疫情的政府和人民,有来自各省各地、逆行奔赴前线的医护人员们,有努力配合治疗、挣扎着想要活下去的病人们,还有这样深明大义、无私奉献的患者家属们……

那这个国家,又有什么无法战胜呢?

站在窗边,望着天边肆意燃烧着的赤色云霞,宋延忽然想起了一个谚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有火烧云的傍晚,明天,会是一个好天。

而在这一刻,他非常确定,自己找到了曾经那个问题的答案:

一切都有尽头,迷雾终将散去。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他们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作者有话说:

关于气胸的介绍参考自一篇名为《抢救重症新冠病人》的采访报道,穿刺的操作也参考了这篇文章,患者拔氧气管的举动来源于纪录片《生死金银潭》,患者家属同意遗体解剖的部分参考自《查医生援鄂日记》系列选摘,在此标注出来哈

另外,宝子们应该也可以感受到,基调比较压抑的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大概还有不到十章正文就会完结,接下来的章节都是欢快的和甜甜的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