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2节(1 / 2)

加入书签

立在她身侧的衡玉微微弯身瞧了瞧,指点了几处,嘉仪郡主一副认真受教的模样。

指点罢,那显是站了许久的少女伸了伸手臂,打着呵欠舒展了个懒腰。

小郡主见状,便也跟着展开手臂伸了个大大的懒腰。

静谧中只有墨香的书房内,师生二人伸懒腰的模样透着别样的可爱。

太子眼中现出一丝笑意。

“也写了大半时辰了,咱们歇一歇吧。”

衡玉刚发了话,嘉仪郡主便立即起身,从一旁的书案上抱了一摞书来,到衡玉跟前:“老师,您说过我不必再习这些女德之流的书籍,那这些书要如何处置呢?”

“郡主想如何处置?”

嘉仪郡主想了想,而后试探地问:“既然无用……不如烧了吧?”

她看这些东西不顺眼很久了!

尤其是从那些少傅口中说出来的时候——

“烧书啊……”衡玉想了想,摇头:“不可取。”

嘉仪郡主眨眨眼睛:“可糟粕不该烧吗?”

“糟粕该烧,当烧成灰烬才好。”衡玉定声道:“可先人写下这些传世之作时,亦不乏诸多思量,糟粕固存,又因为有心之人所用,便渐成了加于女子之身的镣铐。但若先入为主,全然否定其存在的意义,便失了做学问的初心。态度若不能客观端正,往后便易走了歪路,丢了看待全局的眼光。”

“且糟粕也非全无用处,根除糟粕的法子,往往就藏在糟粕之中。”衡玉看着目露疑惑的女孩子,缓声道:“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烧书简单,可真正的糟粕却是深藏人心,非是将书一烧,便可就此掩耳盗铃,万事安然。”

“我只问郡主一句,是单想烧了自己怀中的这些书呢,还是想烧尽世人心中的镣铐?”衡玉最后问。

嘉仪郡主怔怔,看向自己怀里抱着的书,手指渐渐收紧。

片刻后,小小的女孩子抬起头来,声音不高却极坚定:“老师,嘉仪想选后者。”

衡玉笑问:“为何?”

“因为嘉仪不想掩耳盗铃,自蒙双眼。书烧便烧了,只是一时痛快,却非长久清静。”

衡玉:“这长久的清静,必需长久的时间,倾注常人难以想象的心力,去走一段暂时看不到尽头的路,这条路不单坎坷,或还会有猛兽相阻,泥泞污水染身——你可怕吗?”

“好像是怪吓人的……”嘉仪郡主皱了皱鼻子,思索片刻后,却忽地绽开笑意:“试试呗,反正有老师在呢,老师都不怕,那嘉仪也不怕!”

说来,老师一直在走的,好像……正是这条路。

衡玉也露出笑意,轻轻抚了抚女孩子的头:“好,那就一起试试吧。”

窗外,太子将视线收回,放缓脚步折了回去。

“殿下,您不进去瞧瞧吗?”内监跟着自家殿下出了书堂,好奇地问。

“这不是已经瞧过了么?”太子负手,往前走去。

内监低下头去。

行吧,偷瞧也是瞧。

衡玉晨早入东宫授课,午后申时离宫归家,如此很快便过去了五日。

这一日落了场小雨,刚从宫中回来的衡玉在家门前下了马车,翠槐撑着伞,主仆二人踩着湿润的青砖,回到了居院中。

衡玉刚回房更衣罢,顾听南便过来了。

入得内室,顾听南轻车熟路地自袖中捏出一封书信来。

衡玉亦是轻车熟路地接过打开来看,见得其上内容,不由微微一怔。

信自然还是王副将奉了萧牧之命送来的。

但信上之事,与萧牧无关,与她亦是无关。

当晚,吉家下人冒雨外出,以衡玉的名义,送了封信到姜府上。

自生辰宴后,心中便存下了一份希望、却又不敢让那希望滋生得过于壮大的姜雪昔,几乎是僵着手指打开了那封微潮的信。

——姜姐姐所托之事,略有眉目。如若得闲,可于明日巳时,栖霞茶楼内一见。

许是怕信先被旁人截下,信中所指并不明确。

但已足以让姜雪昔眼神震动。

原本僵硬的手指轻颤之下,信纸由手中滑落。

女使见状走了过来,刚欲上前捡起时,却见自家姑娘已然弯下了身去。

再直起身之际,姜雪昔已然红了眼眶。

女使察觉到异样,不安地问:“姑娘,您怎么了?可是哪里不适?”

姜雪昔摇摇头,忽然问:“我可有新衣没有?”

女使一愣,反应了一下,才点头:“有的,自是有的。”

姑娘虽不出门,但每季的新衣还是一直在做的。

“那随我去挑一件!”姜雪昔吸了吸鼻子,红着眼睛笑着迈开脚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