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41节(2 / 2)

加入书签

位卑职低,郁郁而不得志。

本来贾诩以为,这一生恐怕便是如此了,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仕途一眼便可以望到头。

但是天下风云变幻,皇甫嵩横扫黄巾、大汉刚刚显露了中兴之象,一手的好牌,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被打的稀烂。

而后董卓入主洛阳,掌控朝政,两帝并立,双龙夺珠,一件又一件的惊天大事相继爆发。

天地反覆兮,火欲俎;大厦将倾兮,一木难扶。

正是因为看清的天下的局势,贾诩才劝说张扬北投黄巾。

“依阎公三策,辅以适当的宣传,推行《太平律》应当不会受到太多的阻碍,也不会引起民愤。”

贾诩微微低头,斟酌着用词,缓缓言道,他的目光逐渐变的严正了起来。

蹉跎了半生,这一次机会已经摆在了他的面前,他必须抓住。

现在的太平道正值如日中天之时,名将辈出,更不乏强兵,唯一的缺憾或许就是可用的谋士太少。

“在下刚刚一直在想一件事,一件明公之前提过的事。”

贾诩拱手作揖,轻轻敲了一下案桌,随后缓声道。

“明公下令命各郡治所皆设慈幼院,寻常郡国每郡一院,河东郡人口稠密所以设有四所,上党郡、太原郡等人口颇多的郡国也设有两所,辖内共有慈幼院十七所,接纳弃婴、无家可归之孩童。”

“慈幼院如今每日消耗虽然不大,但是日后恐怕随着孩童的增多,每日的消耗逐步增加,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这几日许安一直都在长子府衙之中,贾诩也和阎忠两人自然是也是跟着许安一起。

张扬倒是没有跟着许安,贾诩和阎忠算是故交,但是他张扬和阎忠却是不熟,而且就算在长子府衙之中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于是乎就安心待在了宅院之中。

不过听说张扬倒是和龚都、何曼两人混的熟络了起来,这几日都在长子城中游荡休息,听说还抓了几个不长眼的蟊贼,闹的风风雨雨。

现在贾诩的说的话,正是此前在闲谈的时候,许安说的话。

“莫非文和有了解决的办法?”

许安眼神微亮,如今太平道辖内共建立了十七所慈幼院,不过因为主要的重心都放在了军事之上,他可以调动的钱财确实有些少了,说是捉襟见肘一点也不过分。

如今维持这样的规模,实际上都有些困难了,等到收纳的孩童再多一些,就必定要偏斜一定的财政。

如果贾诩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无疑是为他解决了一个难题。

“虽说不能完全解决,但是也能缓解一些财政上的压力。”

贾诩拱手作揖,挺直了脊背,继而言道。

“自古解决财政难题,无外乎两点,第一为节其流,第二则是开其源,节流开源。”

“如今十七所慈幼院皆在城邑之中,取自原本收缴的宅院旧地,并不花费钱财,看似节流,实则却不然。”

“生活于城邑之中,多有不便,吃穿用度,皆是需要采购,花费钱财颇多。”

“所以在下以为,可以将慈幼院移至亭乡中的民屯或者军屯之中,也就是屯所内,屯所之中并不缺乏木工、民力,只需要花费较少的钱财,便可以修建一所颇大的慈幼院,容纳孩童。”

“慈幼院设立的地方临近的屯所,最好是选在军屯所,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及时解决,一般宵小也不敢轻易袭扰。”

贾诩顿了一顿,继续言道。

“如今明公宣扬‘军民一家’,已是初见成效,明公入主并州已有两年,并州州富而民安,外无仇寇袭扰,内无贼寇劫匪,军卒常常帮扶百姓,民视军卒如兄弟,军亦卒视民为袍泽。”

“设慈幼院于军屯周围,只需要稍加宣扬,便可让一众百姓皆知明公仁德,明公施仁政于天下,必将得天下百姓之拥戴。”

“划军屯所中屯田为慈幼田,不再拨付钱粮,一应吃穿用度开支皆从慈幼田中所出,慈幼田税收与平常田土税收相等,只是收粮之时,直接解放于慈幼院仓库之中,而不是押送入城,如此还可以免去路途之间多余的损耗。”

“此便为在下所说第一点——节其流。”

“文和一语惊醒梦中人,是我思虑不过细致,没有考虑全面,慈幼院确实修筑在亭乡之间合适一些。”

许安从善如流,当初设立慈幼院一事,也只是他听闻了一些有关的消息,当时他的主要精力还在凉州、冀州之上。

阎忠也是露出了笑容,对着贾诩赞许的点了点头

贾诩微微一笑,不卑不亢的施了一礼,随后继续言道。

“在下要说第二点,便是开其源。”

“四州民众入并州,若是常人来处理,必定是给与其粮食接济续命而度过难关,但是明公却是不同,以工代赈使得民有余财,而又得其利,所以在下想,慈幼院之中是否也可以如此。”

“慈幼院之中规定,院内接纳十二周岁以下的孩童,孩童虽然力弱,不如大人,但是到了一定的年纪,也可以做一些杂活,十余岁、八九岁,实际上已经是可以帮衬着做一些事情。”

“长子城中慈幼院内,养有山羊,此法可以推广,匈奴臣服、乌桓归附,并州境内并不缺乏牲畜,简单教习以下护工圈养牲畜的学识,平日里让孩童照顾,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钱财,还可以维持婴儿每日所需的吃喝,除此之外,还可以圈养其他牲畜,开源聚财。”

贾诩双手作揖,再行了一礼。

“此法确实可行。”

许安点了点头,贾诩所说的方法,理论上是可行的,许安曾经也去过一家福利院做过义工。

福利院中,有很多就是大一些的孩子帮忙带着小一些的孩子,俨然一幅小大人的样子,护工毕竟不多,忙不过来实属正常。

农村家的小孩,很小就帮忙做些杂活,上山砍柴,搜罗猪草这些事情,很多的人小时候都曾经做过,也曾经帮着家中的父母煮饭,扫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那就将这件事交付于内务司还有农政司共同协商,议定之后便下发命令,重设慈幼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