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7节(1 / 2)
蹇硕所说的,他也做到了。
他甚至还做到了掌握足够的军权。
他训练了一支新军,一支只属于他的新军。
没有人告诉刘协兵权的一直没有懈怠性。
这些都是来自于刘协自己的经历,他很清楚,当初为什么自己会被逼迫下位,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当时他的手中没有掌握足够的兵权。
这一次的变法能够顺利推行,也正是因为他有兵权在手的缘故。
但是……
但是为什么他一直没有懈怠,也做了这么多事情,国力越发的强盛,为什么局势却是一日比一日的更为糟糕。
曾经在数月之间便屠三十六方,夷黄巾之师的皇甫嵩战死于繁阳。
那个兵威进洛,威震天下的孙坚也是没有再重新能够站起来。
那个在东明殿内,目光深沉的曹孟德也败在了青州。
……
刘协双手紧握,眼前的赭黄色正在不断的扩大,他却是根本无法阻止。
青州之役,本来以为应当是一场持久战。
当初发现明军准备主攻青州,朝中诸臣都认为明军在武关、上庸恐怕留下的军兵并不多。
在之前绣衣使者的策应之下,已是偷偷将三十辆抛车运入南阳郡。
若是明军在武关和上庸的军队不多,只不过是偏师,那么便可以命荆州军主力进攻武关与上庸两地。
一旦掌握了上庸、武关。
进可以威胁汉中、关中,望益州之地,
退可以关隘用少量之兵保卫南阳郡不失,将荆州军主力北调至青、兖二州。
同时又命交州军尝试顺着山道进攻益州,以此作为牵制。
只要攻取了上庸、武关,便能迫使明军不得不回撤,如此也可以解除青州之围。
为此他甚至派出了自己麾下的一万余名禁军,协助荆州兵进攻上庸、武关两地,而不是去驰援青州。
明军确实如同之前所料,只是进攻青州,在兖州以北只是陈兵,而在上庸、武关两地两地完全就是防守,根本没有一点出击的迹象。
这确实是一个机会,如果利用的好的话,只要击破上庸、武关便可也逆转形式。
只是,终究是事与愿违。
明军进入青州之后,一路以来势如破竹,根本无人可以阻挡。
不动则已,动如雷霆,正是那许安用兵的风格。
而在西线,由两万余名荆州军加他麾下禁军组成的进攻部队,却是先后在上庸和武关同时折戟。
一直以来,明军都保持着对外压制,所以对于武关和上庸的信息,汉军也少有知情。
三十辆抛车运送到武关关下之时,本以为攻破只有夯土关墙的武关不过是轻而易举。
但是谁曾想到,武关外面那一层的夯土城墙只是一层伪装,当最外面的夯土城墙被击垮之时,汉军才发现,内里居然是包砖的城墙。
抛车所抛出的大石砸在包砖城墙之上根本没有太大的杀伤力,连续轰击了七八日的时间,也没有办法打开缺口,更不用提,明军的新式床弩不仅提高了精准度,还提高了射程,甚至可以威胁到操纵抛车的兵丁。
他们在学习明军,在仿制明军的器械。
只是不只有他们在进步,明军也在进步,而且进步的比他们更快,而且拿出了针对的器械。
上庸攻防战更是一场血战,依托坚城,驻守上庸的明军兵力虽少,只有六千余人,但是他们却顽强不退。
那些身穿着革甲的明军,甚至没有披甲的明军,确实是明军的三四线部队,守城的军兵,是少部分的地方守备军,其余的人都是军屯兵,还有部分的出自于民屯的民兵。
实际上的地方守备军只有两千人。
在明国国内实行的屯田制规定,无论是军屯和民屯都要接受一定的军事化的训练,只是军屯要接受的更为详细。
说是上庸攻防战其实并不贴切,应该用上庸血战来形容。
驻守在上庸城的那些明军装备简陋,只是比之当初的黄巾起义之时的黄巾军要好一些。
当时所有进攻的汉军都觉得上庸城很轻易的便可也攻下来,因为有很多人明显就是农夫打扮,只是拿上了一柄短刀或则是长枪。
一群农夫能有什么战斗力?只要登上城墙,多半就会崩溃退散。
但是最后现实却是狠狠的打了汉军的一记耳光。
那些身穿着麻衣,甚至连甲胄都没有的农夫在他们登上而来城墙之后,并没有退却,而是蜂拥而至。
他们毫不畏惧,眼眸之中充斥着皆是杀意和恨意。
汉军数次进攻无一例外都被打退,汉军最深入的时候,派出一支重甲兵,只差一点便占据了城楼,但是最后还是被蜂拥而至的明军所击退。
到最后,军阵彻底的混乱之时,那些明军几乎是用以命换命的打法来搏斗。
他们手中的兵刃没有办破防重甲,甚至有明军冲上来只为抱着人一起跌落城下,同归于尽。
登城的汉军甲兵被明军这悍不畏死的打法彻底的吓倒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