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在年代文中暴富 第22节(2 / 2)

加入书签

他比划了一下,“我也不瞒你,排在你前头的还有五六十号人。”

何梅梅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五六十号人是什么概念?十块钱一只表,五六十只就是五六百块!她之前还以为苏叶弄的翻新表只是小打小闹而已,没想到居然那么受欢迎。何梅梅稍微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她没料到苏叶能干成这样的一件大事。

苏叶笑吟吟地给何梅梅递了一杯茶,“别担心,甭听何老师瞎说,咱还不得紧着自己人来?要是表做出来了,回头我第一个拿给你。”

周末孩子们齐心协力找回了辍学的同学,那些失学的小伙伴们陆陆续续回到了校园,这群学生正是志气高涨的时候,私底下暗暗地使劲发力,只要放了学就凑在一块认真干活。

没过多久,苏叶收到了一批组装翻新好的手表。

苏叶按照名单,把一只只手表送到了购表者的手里,一张张字体漂亮的小纸条也随着手表递到了他们手中。

钞票们如流水般地流到苏叶的手上,红一元、宝塔山、苏三元、大黑十、红五元,还有零零碎碎的毛票……当账房先生的何老师越数越疯狂。

数到后面何老师数得眼睛都要红了,呼吸紊乱地说“不对不对,再来一次。”

何老师毕竟是教语文的,对加减乘数的计算仅限于平时为数不多的买卖物品,他哪有会计那样的能力。生怕数错钱算错账的何老师,抱着一沓钱数了又数。

整个办公室的人都在看着他,要不是何老师脸上那真诚无比的蠢样,其他人恐怕会以为他是故意的。

捧着一堆钱反反复复地数,疑似炫富?

这一幕简直深深地刺痛了在场所有穷人的心。

周毅摇摇头把钱接了过来,他淡淡地道“还是我来吧。”

周毅数了一次,很快点清了这堆纸币的数目,他报了个数“1032元。”

何老师扶了扶自己的眼镜,掏出手帕擦拭着额角的汗,他像是给自己解释一般说“瞧,有这么多钱呢,我能不小心些多数几次么?”

他顿了顿又道“老周你确定数对了吗,再数一次核对核对?”

说实话何老师活了这么多年还没数过这么一大笔钱。

周毅疑似鄙视地看了何老师一眼,心平气和地说“不会出错,不信你数数?”

何老师听了连忙摆了摆手,“不了不了,老周我相信你。”

苏叶看到这一幕不禁摇头笑了笑。何老师初见时一脸的刚正不阿,敢情私底下还是个逗比。

其他老师见了这一幕,深深地被震撼住了,他们心里倒吸一口凉气,卖翻新手表居然这么挣钱?

方舟不可思议地看了眼自己腕间的表,就这个小小的东西,能挣出这么多钱?

何梅梅看到这么多钱已经没有刚开始那么惊讶了,前段时间何老师已经说过了有五六十个顾客等着要买手表,

其他人想了想,陆陆续续琢磨过味来“一千块想想也就是一百块表的事。”

“一中办公室的老师差不多都人手一只表,搁在外头可不抢得更厉害?”

苏叶他们都捣鼓了将近半个月的表了,还能卖不出一百块表?别的不说,单单一中就已经有十几个老师买了翻新表。更何况还有老师的家人、朋友、亲戚?

亲朋好友又有家人、朋友、亲戚,这样源源不断地向四面八方辐射,恐怕要不了多久,全市的人民都会知道一中的学生捣鼓出了廉价的翻新手表。

何梅梅从抽屉里取出那张精心誊抄的小纸条。它是由很多位老师亲手誊抄的,谁的字漂亮何老师就捉逮着谁来抄小纸条。

纸条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话,言辞诚恳谦虚,既点清了它们的来历,又许下了一个月内不满意包退、免费保修的承诺。小文章写得是再也不过的稳妥,完完全全地打消了买表人心中的疑惑。

这种翻新手表不仅便宜、实惠,背后还有这样的意义,谁见了不想买?

就是何梅梅自己都能放心地把它推荐给身边的朋友,要不是每个人仅限购买一块,冲着这个价格何梅梅一定会忍不住多买一块。人心都被收买得死死的,翻新表还真不愁销路!

一时之间办公室里老师恭维、赞美的话不绝于耳。

刘秋见了这一幕,吃惊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1032元这是什么概念?这是一个老师两年都赚不到的工资!而苏叶他们仅仅花了不到一个月便赚到了……

刘秋上个月还跟高安娜说笑似地提过苏叶可怜的工资,现在一个月还没过完,苏叶转头就去和学生一起赚了一千多块。想到这里刘秋的脸热辣辣的,既是羡慕又是眼红。

苏叶是最淡定的人,她压根没把这点钱放在眼里。

要不是特意调低了价格,恐怕还能挣得更多!

苏叶私底下曾做过小小的市场调查,她让杨雪爸统计过油厂上班的工人对表的需求量(登记买表),有买表意愿的人远远超过两百,厂子里曾经拥有过手表的人也有上百个,这说明手表在这个年代是受人追捧的紧俏货。

手表除了能够象征着地位和身份,还有实际的用途。无论它标价多贵,人们哪怕勒紧腰带省吃俭用一整年,也会想要买一个块表。何况是便宜的二手手表?

做一只翻新表大概需要花两三个小时,学生每个人每天能做一块。他们现在正在劲头上,十个人紧赶慢赶,要不了一个星期就能创造出这些财富。短时间内他们的“维修小队”会迎来收入的巅峰。

苏叶从一千来块的利润里扣除了学生的学费、书费,把剩下的钱交给了周毅。

她跟周毅说“你有空做个预算出来,把手表的支出、收入、成本利润都算一算,留下必要的开销部分,剩余的存进银行里。”

苏叶打听过六十年代的银行利率,活期存款的利率大致在2个点浮动,这个年代的人没啥储蓄概念,只有厂子国企这种单位才会把大额的存款存进银行,毕竟普通老百姓手里没啥余钱。

现在他们有钱了就不一样了,两个点的利率不算少,蚊子再小也是一口肉。

苏叶说“我去会计那边给孩子们交学费,回头我弄个章程出来,每个月把收入支出明细列清楚。”

她说着眼皮也不眨一下,开了一张学费支出的□□,撕下来自己留着,剩下的□□本交给周毅。

收入渐渐地变多,大额的钱让半大的孩子打理不合适,苏叶把钱交给了何老师、周毅。回头再把财务明细公开,准备接受“第三方”的监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