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2节(2 / 2)

加入书签

学生排着队来用槐花换辣片。

王忆很傻眼。

这么多人吗?

辣条和辣片这两样东西都是有准入门槛的,味道又麻又辣,对于喜欢重口味的人是美食,如果喜欢清淡那就没什么兴趣了。

他本来以为这东西只是一些男学生会喜欢——比如王状元、王凯这一波人,却没想到连小女孩们也喜欢。

毕竟再一个这东西是刚出现,学生们应该会有一个接受过程,刺激性这么强的东西总不能第一口吃下去就上瘾了吧?

然而事实便是如此,学生都喜欢,吃一口就想第二口、吃一片就想第二片!

王忆只能猜测这还是时代的问题,他小时候就不太爱吃辣片和辣条,太重口了。

而82年的孩子哪有零嘴?他不来那孩子们能吃到的零嘴只有家里晒的小鱼干、地瓜干,要不然等秋天在山上摘点山里红、山枣、柿子来过过瘾。

相比之下辣片和辣条绝对算是美食,何况这东西味道着实上佳、口感有嚼头,学生们哪能不喜欢?

并且即使它的口感太重又麻又辣怎么了?有些口味清淡的确实没法一口气吃下,这样更好,她们带回家去下饭!

一大包辣片先分完了,剩下是辣条,辣条因为油少和名气小不如辣片抢手,但是当辣片没了后他们对辣条一样热衷!

顿时山顶上海风一吹都是辣条那刺激的味道,学生们三五成群的凑在一起吃,bia-ji嘴的声音和嘶嘶的倒吸凉气声不绝于耳。

吓得归来的白天鹅不敢落下,叼着鱼在空中一个劲的盘旋。

这甚至引来了大人,下工的妇女纷纷来问:“王老师你这里的辣片和辣条是什么东西?”

王向红也来了,披着个外套叼着烟袋杆说道:“滋味儿挺好,挺麻辣。”

王忆还剩下几根辣条,他分给王向红和女社员。

王向红不要,王忆说:“一根一分钱,支书你吃吧,回头我找秀芳嫂子要。”

这价钱着实不贵。

到来的凤丫从兜里摸出一张第一版人民币说:“王老师这里收老钱,喏,我在家里找到的,找你来换。”

王忆一看是伍元的织布券,算是第一版人民币里最不值钱的,不过一张也能卖几百块,于是他就给了一块钱。

因为第一版人民币如今银行已经不予兑换,而人民币收藏的风又没吹到外岛来,所以对岛上人来说不管钱币面值多大都没用,都是废纸。

这样王忆便以统一的一元钱换一张的方式进行兑换,他不管额度面值,壹元钱也给换一块、伍佰元也给换一块。

实际上岛上第一版人民币不多,大额票更少,除了队长和黄小花家里他还没见过伍拾元以上的币值。

外岛的百姓真是有史以来一直穷!

但岛上的社员有亲戚,亲戚们也有亲戚,王忆以他们为基础进行发动,让他们去替自己收集第一版人民币。

凤丫拿了条辣条小心翼翼塞嘴里,说:“王老师你找钱吧,支书那根算我的,我请客。”

“就请支书呀。”青婶子等人嘻嘻哈哈的说笑。

凤丫豪迈一挥手:“都请,这才有几分钱!”

王向红沉着的摆摆手:“不用,让你们说的,我一个大老爷们出门身上还能没个几块钱?好歹压压裤兜子。”

他从兜里掏出一卷钱,挑了挑拿出一毛钱给王忆:“王老师不用找了,剩下的算小账。”

凤丫问:“支书,什么叫小账?”

“小费,打赏,以前叫打赏。”王向红咬了口辣条解释道,“咱社会主义国家早就没有这风俗了,不过我听广播说外国还有——嘿嘿,王老师你这个辣条是哪里进的货?味道挺有意思!”

凤丫赞同的点头:“味道可真好,说不上什么味道,麻辣香,是不是?”

“还有点甜,肯定放了点糖。”青婶子说道。

王忆说道:“没放糖,是豆皮本身有点甜味儿,支书这不是我进的货,是我自己做的!”

王向红笑道:“你除了会拌凉菜还会做这个?这豆皮你怎么做?”

王忆说道:“豆皮和豆筋不是我做的,调料是我拌的,你不感觉跟早上吃的凉菜挺像吗?”

王向红点点头:“像,我说这味道有那么点熟悉呢。”

对于渔家来说,麻辣的味道都是相似的,不同海货的味道才是各有各的不同。

王忆介绍道:“豆皮和豆筋是托城里食品厂的同志买的,其实这不是豆皮和豆筋,咱翁洲还很少呢,这叫人造肉!”

“我买了人造肉后自己调料,从湘南一带人民喜欢的麻辣豆干、麻辣豆筋里寻得灵感调出来的这个味道。你们觉得独特的是孜然味,孜然这种调味料咱外岛不多,西北呀西南呀这些地方多。”

“对对,是孜然味。”王向红点头,“我以前当兵吃过的,西北的同志能吃辣也喜欢吃这个孜然,用孜然炒土豆,哈哈,他们吃的可香了。”

王忆给他找了四分钱,他摆摆手:“说了给你当小账。”

凤丫笑道:“支书,咱们社会主义国家不兴小账的,上一个给小账的干部是谁?”

“77年的汤兰英吧?她去剃头都给50元小费,把剃头匠吓到了。”一个叫张惠红的嫂子说道。

旁边的少妇点头:“对,汤兰英干过这事,我那年刚嫁进咱天涯岛,记得清楚,广播里天天说,如东塘信用社的女会计汤兰英贪污四万余元被以贪污盗窃犯的罪名枪决。”

青婶子说道:“这事我也记得,社会上不是还传了个顺口溜吗?说她龙井茶叶天水泡,猫儿胡子嘴上翘,吃喝玩乐真逍遥,最后奉陪睡一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