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8节(1 / 2)
淡水问题一直是外岛的头等大事。
岛屿能不能养人,就看有没有淡水。
因为海洋广袤,岛上不能种粮食不怕,可以捕捞鱼虾蟹和海藻海草,一是卖了能换粮食二是可以自己吃填饱肚子。
但淡水这问题没法自己办,岛上没有淡水那就活不了人,毕竟全靠摇橹去外队打水不靠谱。
毕竟哪个岛上的淡水都不足,谁愿意让外人来打水?
所以天涯岛生产队能自己找水脉、自己打水井这可是太牛了。
哪怕在22年都很牛。
王忆想打口井还得先找地质勘查队、再找打井队才能解决这事。
这样老汉们对天涯岛自己能打井这回事感到震惊,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们围着王忆进行询问,王忆客气的说一句‘我本事不大只能找到清晰简单的水脉’然后就出门而去。
没必要玩人前显圣的把戏,能帮这些村庄、这些渔家人解决个吃水问题那比什么都重要。
再说几个老师也在这里呢。
他能糊弄这些老汉却很难糊弄教师们,多说多错,不如不说。
现在下午还没有上课,王忆安排教师们先行去多宝小学。
外校教师来听课,不是简单的找了学校进去就行了,得跟人家的校长领导打招呼、进行接洽。
多宝小学校长姓彭,叫彭培傲绰号膨油条,名声不太好,王忆不愿意跟他打招呼,就让祝真学去跟他打招呼。
祝真学名气大、资历深,反而更适合代表天涯小学跟外面的公家人物接洽。
这样王忆便跟随着李老古在岛上三个队里转了转。
一边看他一边绘制简单地图。
面色肃穆、笔耕不辍,看起来很忙碌很专业的样子。
李老古给他一个有用的建议:“王老师,你去县里图书馆借一本地图册吧,那里有挨个岛屿的地图册,都是国家整理出来的,又清晰又准确。”
王忆一听还有这样的好东西?
那行了。
借一本地图册回头在22年复印一波,就说在学校印刷机上复印的,这样不就方便了?
他们溜达着,李岩京也来了。
像一只欢快的小兔子,蹦蹦跳跳的迎接向王忆:“王老师,你终于来听我的课了,我是天天望眼欲穿呀!”
王忆说道:“我早就想过来听听你讲课,跟你学习一下,但我一天天的也是听忙碌的,所以一直未能过来一趟。”
他已经把岛屿大概转过了,便跟李老古告别,跟着李岩京去多宝小学。
多宝小学人多学校大。
他们岛屿也大,农田多、水井多,三个村庄合计起来人口也多。
跟天涯岛的校舍一样,他们学校也是海草房,位于李家庄旁边,背靠全岛屿最肥硕的一片农田,前面则是一片平整细腻的沙滩。
外岛的小学都挺美的,主要就是环境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说起来多宝岛祖上是阔过的,这是外岛最早的几座有住户的岛屿之一,岛上学校不是什么部队营房或者祠堂改的,它是李家曾经的家族长李天德主持着修建起来的学堂。
路上李岩京给王忆介绍了他们学校的历史。
多宝小学创建于1918年,当时新文化运动在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李天德是晚清秀才,是李家的家族长、是多宝岛上的地主,有财力也有能力。
他有文化,注重后代教育,所以最早做了岛上的私塾先生,后来民国了,县政府说他是文明士绅,让他担任现在的长龙公社曾经的长龙乡乡长。
李秀才此人是真的有几把刷子,他虽然装了一肚子《四书》《五经》、学了一脑袋的之乎者也,却对现代化教育接受得很快。
在他的倡议和组织下,多宝岛上建起了真正的学校,最早是只有两座校舍,一座是学堂,一座是教员办公室和宿舍。
学堂位于岛屿东方,取全岛最肥硕的土地和海边沙滩之间的区域,本意是让学生们可以学习也可以近距离接触农活——
对封建社会的农村地主而言,他们一旦有文化了,便向往耕读传家、半耕半读的生活。
起初校舍是正房八间,虽然是海草房但相对来说高大巍峨,房梁都是双层的,里面有立柱,这曾经是外岛一景。
李岩京骄傲的说道:“我家里都是读书人,我爷爷就是在这学堂念的书,我小的时候,他就给我经常朗诵他们当时上学时候学的课文。”
“咳咳,”他咳嗽一声摇头晃脑的说道,“秋风起,天渐凉。暑假满,进学堂……”
说话之间他们到了学校。
现在多宝小学已经扩建了,八间教室被隔成了三个班级,另外还盖起了耳房,另外两个班级就在这两个房间里。
学校跟天涯小学一样没有围墙,只有一排排的大杨树,十多米高的大杨树。
冬天到了,杨树树叶掉光了,只剩下繁茂的树枝,海风一吹这些树枝摇晃摩梭发出‘沙沙’声。
这是旧时光的声音。
此时下午快要上课了,学生们在沙滩上奔跑打闹,人很多,王忆很怀疑这五间教室能容纳下这么些人。
很快他的怀疑得到了证实,他也明白了问题出在哪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