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6节(1 / 2)

加入书签

所谓的秋闱,即是乡试。

按照常理而言,参加乡试得先通过童生试也就是成为秀才才行。

若是郑立晏按着规矩,先通过县试、府试、院试获得秀才之名,那就得今年的四月时便通过院试,然后再等三年,参加三年后的秋闱。

这其中时间太长了,是以,他走的是另一条路子。

在大夏朝,参加乡试的途径有两种,一种就是上述所说,通过了童生试获得秀才之名便可报名乡试。

而另外的,像是国子监、或者官府指定的书院里的学生,也可以参加乡试。

郑立晏之前靠方逾牵线,认识了静山书院的院长,当时他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拜入静山书院的。谁知院长对他青睐有加,又将他推荐给了卫平生。

正是有着静山书院院长背书,以及卫平生这样的大儒“老师”,郑立晏才得以直接参加今年的秋闱。

八月初三,宋嘉然刚出月子几天,就将自己的夫君送到了考场。

考场正是在云州城的贡院里。考试一共分三场,一场考三天。考生需要提前一天入场,一共在里面待九天时间。这九天,需要注意地不仅是考生的意志力,还有身体。

要带的东西很多,被褥、换洗衣裳、九天的干粮都得带的足足的,甚至还有些提振精神或是预防风寒的药,也都得备好。

往年也不是没有考生走着进去抬着出来的。

“听说那考场里都是隔间,万一分到了个臭号,那就倒霉了。”宋嘉然想着,又往箱子里塞了点熏香。

所谓“臭号”,茅厕隔壁的号房。

“应该不至于这么倒霉吧。”郑立晏宽慰她。“别的不说,至少我这身子骨强过不少人。”

这倒是,仔细替他检查了应考要带上的各种文书、用具,宋嘉然将人送上了马车。

趁着车帘遮挡,郑立晏搂住她的腰,在她额头上落下一吻,“等我回来。”

“嗯。我和孩子一起,等你回来。”

宋嘉然下了马车,目送着他离去。

作者有话说:

查询了些资料,关于科举考试的确并非一定得是通过童生考才能参加乡试。但文中的制度与真实历史还是有所不符合的,为了剧情更顺利,我也做了相应调整,切勿考究。

这一章后,时间进度会拉快一些了。

晚上应该还有一章,不确定时间。

第八十章 (二更)

第二十三号考房里, 郑立晏有些坐立不安。

适才所有考生已经一起拜过了圣人像,跟随着监考官宣读了相关条例, 还在上面签字画押。

接着便按着排号走到了自己的考房。

他这个号房, 位置还算不错,没有倒霉地在茅厕边上,也不是通风之处。

不到四平米的小屋子,除了放了一套桌椅、一个痰盂外, 再没有什么了。

自己带来的东西都是被检查过的, 任何违规的东西都拿不进来。

他将被褥铺好, 又将带着的干粮、肉干还有咸菜以及糖块, 都分别放好。

水囊里的水足够今天用了,若是不够, 就可以拉一下墙壁上的红线,线的另一端是个铃铛,他这边一拉,那边守着的人就知道,会过来询问他要什么。

将笔墨摆在桌上后, 郑立晏就有些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紧张?上一世经历过各种大大小小考试的他并没有感到紧张。

在经过将近一年的刻苦学习, 又有幸得卫老教导后, 郑立晏对自己的水平还是知道的。

就连考前, 他最后一次去拜访卫老,老人家也曾鼓励他, “乡试不说得魁首,考中却是没有问题的。”

郑立晏自觉, 自己比旁人要幸运多了。多少人寒窗苦读十余年, 也不一定能考中乡试。

而他, 从决定踏上科举这条路伊始, 就比别人领先了许多。

首先,他有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方法使他无论在背诵还是理解各种经书时都比起别人都更加事半功倍。

其次,他有着如方逾、厉大人这样大夏闻名的读书人赠予的读书笔记,使他在遇到难解的问题时不必自己埋头解惑。

他更是得了卫老这样学识渊博又有着丰富做官经验的大儒教诲。科举,招的是朝廷官员,科举考试,考得不仅是学识,还有为官之道。

而这方面,整个大夏比得上卫老的人不多。得了卫老教导后,郑立晏可以毫不虚言,若是待会考试时遇到了实事题,他是一点不怕的。

最后,也是郑立晏最大的优势,就是心态了。

每次科举都有考到中途心智崩溃的考生,无论是压抑的环境还是试卷的难度又或是对未来的担忧对家人谴责的恐惧,都会给考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但这些,郑立晏完全能淡然看待。

咱是经历过高考、考研,经历过防疫在家隔离的人,紧张?压抑?不存在!

郑立晏就是抱着这样的好心态,坐在桌前,听见了考试发卷的钟声敲响。

发卷人一句话不说,将一套密封好的试卷递了进来后立即就离开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