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番外 谢知行(2 / 2)

加入书签

作画过程很顺利,比预想中还要顺利,乞丐神情天真狡黠,惑人而不自知,谢知行画笔一挥,一鼓作气而成。

等胡人来取画的那几天,谢知行心中既有即将拿到银子的喜悦,又有些对佳作的不舍,然而不舍也很快被喜悦冲淡。

知子莫若母,谢知行突如其来的好情绪引起了母亲的注意,那日他好不容易联系到胡人,约好取画的时辰,回家就见母亲正襟危坐在桌案前,眼前放着一副画卷。

“娘,你眼睛好了?吃的药终于起效了?!”

谢知行欣喜若狂,在看清那幅画上内容后,从头冷到了脚底。

在谢母冰冷的目光中,他不得已将一切和盘托出。

谢母静静听了始末,并未发作,只是淡淡道:“这画,不能卖。”

谢知行万分不解:“为何?!”

谢母目光虚浮,仍然带着谴责意味,有若实质地落在他身上。

“阿行,你有没有想过,那胡人让你画这幅画,是要拿去做什么?”

谢知行没想过,或者说,他刻意让自己不去想。

“京城人豪奢,玩的花样也千奇百怪,既然’必须’穿那件衣服入画,为娘猜测……他们多半是用这件衣裳为题办了比赛,多张美人图放在一起一决高下。”

想到那淫·乱画面,少年谢知行眉心一跳,不由自主地蹙眉。

“你找的这人虽是乞儿,可也是个堂堂正正的女子,她的画像要被拿去当众品鉴,穿着这样的衣裳被人指指点点,她自己知道吗?同意了吗?!”

“你用半个馒头几个铜板,买到的不是她在你眼前坐两个时辰,很可能是她后半生清白!”

……都要饿死了,还管什么清白不清白?可这话谢知行不敢说。

他结结巴巴:“可是娘……咱们总要吃饭买药……”

谢母厉声呵斥:“有些事情,宁可饿死也不能做!”

那一年的通州城很冷,谢知行的心更冷,因为母亲卖掉了他们生活十余年的小院——不只是为了药费,还要重新买笔墨纸张还给胡人,才能留下手中的画像。

来年春天,迎春花开遍通州城里城外,谢母溘然长逝。

卖小院的银子还剩下些许,谢知行葬了母亲,带上那幅画像,混混沌沌地踏上入京赶考的路途。

某日瓢泼大雨,他被困在山里一座破庙中,两盅残酒烧得肠胃火辣辣,同一起避雨的旅人聊起这个故事。

“那现在呢,现在你怎么想?倘若我给你五百两银子,不买那幅画,只是跟你借来看上一眼,只看一眼,你肯不肯?”

旅人打量着他的包裹,问道。

“要知道,此处离京城还有几百里,入京后住店吃饭也都要花钱,比通州贵不知多少倍,而你已经身无分文……”

旅人有未尽之言,谢知行摇头。

“我娘说,这幅画要跟我一辈子,这是我的良知。”

旅人塞给他一块牌子,“若是后悔了,进京到户部来找我。”

半月后,谢知行抵达京城,去主管科考的衙门报道后,看也不看客栈饭馆一眼,返身向着城外走。

朱雀长街富贵宽敞,六部衙门巍峨耸立,锦衣学子鲜衣怒马,谢知行眼中毫无殷羡,身上是旧衣薄衫,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城外破庙走。

包裹里,装着他的良知。

他没再见过那日的旅人,后来考试贴了金榜,衙役吹吹打打要迎探花郎,觉得他住在破庙实在不好看,一时僵持在了城门口。

有富贵人家派了奴仆来请他,让他从自己家接圣旨,谢知行随着管家步入后院,先见到的是个一身红衣正在练箭的女子。

女子容颜瑰丽,抬起倨傲的下巴看他,“你就是爹爹为我寻来的夫婿?”

见谢知行傻站着,又上前递过手里的弓,“射支箭给我瞧瞧。”

谢知行摆手:“……在下不会用弓箭。”

女子惊讶地瞪大了眼,“世上还有男子不会用弓箭?!”

她言辞其实有些折辱人,但谢知行不知为何,竟觉得有些可爱,是与母亲那种外柔内刚的女子全然不同的另一种可爱。

她总是热烈的、张扬的,偶尔暴躁的,见到心爱的武器时,眸子里的星光能从京城一路燃尽到通州。

新婚当夜,二人饮了合卺酒,谢知行牵着她的手,柔声道:“娇娇,我谢知行此生此世都会对你好,只对你一个人好。”

庞娇愣了愣,躺在床上莞尔一笑,说:“不用,没必要。”

这句“没必要”的意思,直到很久很久以后,谢知行才明白。

当时的谢知行,只是犹如飞蛾扑火般,一头扎进了那团看似温暖的火红色火焰之中。

再后来,便是刑部死牢。

在死牢的那几个月里,谢知行想了很多很多。

比如,倘若当初他不是那么恃才傲物,随意找青楼女子画了那幅画,赚下那五十两银子,是不是不必卖房,记载了母子十余年光阴的通州破屋也能留住?

倘若不是那幅画像,他不会提前得到庞相的赏识,是不是也就不会入赘相府,更不会陷入在死牢里?

倘若他无论如何都拒绝去青楼应酬,也就没有机会被灌醉,宿在百合房里,那是不是……

他的婚事……是不是还有得救?

最终行刑前,陈书眉赶到刑场,颇有些为难地把庞娇的死讯,以及最后留给他的话说了出来。

……一根头发丝也配不上她。

谢知行笑了笑,午后的日头打在脸上,瞬间蒸干眼眶中的湿意。

飞蛾扑火,何曾不知自己配不上那明亮的火焰?

不过是愈耀眼愈诱人,愈无法抵挡罢了。

·

后记

谢知行最终还是在斩刑前被救了下来,并且恢复了官职,但他却辞了官,四处游历。

直至十年后,才带着多本亲笔写成的各地游记、治理方略、甚至贪·腐官员名册返回朝堂。

那十年间,他看过四海山水,也卖出不少字画——如今他的字画可比当年值钱多了——卖字画的钱都捐到了京外一家女学之中。

女学新建年头不长,行事却很标新立异,不止教授诗词歌赋、针线女工,甚至专门请了武学教习,让感兴趣的女子也能习武,许多女子慕名而来,成为李朝一大盛景。

据闻女学背景雄厚,有平阳大长公主做后台,无人敢置喙一二,女学学监更是当朝一位响当当的才女,终身不嫁,投身于教学事业之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