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大理寺后街的小食肆 第44节(1 / 2)

加入书签

第52章 米糕、板栗和蟹饭

江星阔还未说话, 就见岑开致把他胳膊当个条枕靠,看着钟乾嗤道:“老不死的嘴还挺毒,定然喜欢程颐朱熹那一套说头。”

江星阔微微惊诧,又觉得她这样有趣, 钟乾气得胡子抖。

“你个女子小人, 也敢妄议程朱大家?”

“论语都摆在那任人说道, 他几句狗屁话我倒说不得了?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狗屁之中的狗屁。”

江星阔看着她小嘴嘟嘟囔囔说个没玩, 只勾起嘴角笑。

眼见老父快气死了,钟润将将回过神来, 摸了摸下巴,鄙夷道:“我原以为大理寺忙得很,没想到是闲得发慌, 才扯着桩花案查个没完。”

岑开致酒劲上来了, 晕晕乎乎的倒在江星阔怀里合着眼。

“是, 我且有的查呢。”江星阔说罢,懒得与他费这点嘴皮子, 驭马走了。

岑开致窝在他怀里‘吃吃’的笑声, 许是醉酒, 笑声与平日娇媚些, 远远飘散过来, 倒叫那钟润一副怅然若失的模样。

江星阔和岑开致并没吃得很晚,瓦子里的歌舞都还没演到兴头上呢。

钱阿姥开了门,瞧见蜷在江星阔怀里睡得香甜的岑开致,轻道:“吃醉酒了?”

“嗯, 不妨事。”江星阔跟掬了捧月光似的, 又轻灵又珍重。

钱阿姥见过江星阔拿来的那个匣子, 也晓得那些东西的是做定亲之意,更明白两人之间的情意是真,不是虚飘飘的玩乐,可毕竟没过了明路,她总要替岑开致看着一点。

江星阔前脚将岑开致抱进房里,钱阿姥后脚就端了热水进来,见江星阔坐在床沿边捏着岑开致的脚踝替她脱鞋,不禁老脸一红。

“阿姥您来吧,我就先回去了。”江星阔如是说,钱阿姥很不好意思,又松了口气。

她粗糙的双手浸在热水里,利索的拧了个帕子,笑道:“阿姥讨人嫌。”

江星阔道:“阿姥是娘家人,应该的。”

岑开致半梦半醒间模糊听见江星阔和钱阿姥在说话,说了什么她不知晓,只觉得身心温暖,无比松快。

这一觉睡得极沉,不过她日日早起做吃食,身子自然有些惯性,总是那个时辰醒来,今日微微迟了一盏茶的功,外头天光朦胧,钱阿姥和公孙三娘在天井里说笑,岑开致推门出去,风有阵阵米香。

“阿姥把米糕蒸上了?”她有些不好意思的道。

“头一笼的差不离了,撒了桂花好卖了。”钱阿姥看着她笑。

秋日里的早膳换了暄软温热的米糕,米糕有纯白米的,还有豆沙和芝麻馅的,糯米油煎糕又惹人喜爱起来,撒了葱花、鸡蛋可以做咸口,撒了糖粉又是甜食,总之,是好吃的。

阿囡做起了小买卖,替几个同窗带早膳,提着一篮子早膳去学堂,下了学回来交钱,从也没差过。

阿姥心下欢喜,总念叨阿囡心精,不会受人瞒骗了。

阿囡远远瞧见了一个要好的同窗,连忙招手,像小兔子般欢快的从冯氏跟前跑过,发顶两个小揪蹦跳着。

冯氏眷恋的看着阿囡小小的背影,眉眼含笑,却又无限悲伤,她慢吞吞的走了过来,笑容有些讨好,“岑娘子,我买两块米糕。”

平日里她忙她的,岑开致忙岑开致的,也不留意什么。难得见她出来使银子了,近一瞧,脸色倒是比原先好看了不少,面庞也略略丰满了一些,看着像个人了,不像那纸糊的人骨架子。

岑开致给她拣了两块,冯氏小口咬下一角,只觉得松软的出奇,米香都被锁在唇齿之间,清新而激荡。

冯氏细细看着手上的米糕,这米糕就是方模子里取出来的,米的润延伸到边角,米糕的形状看起来也有些模糊,并不是冯氏记忆中,那种祭祀用的,方方正正,纹路清晰,热腾腾的不能吃,非要放到冷硬才许她掰一角的米糕。

“怕烫吗?冷了也好吃的,会有嚼劲一些,不像热得时候这样软蓬蓬的。”岑开致见她发怔,就道。

“不会变硬吗?”冯氏问。

“硬?那是搁得太久太久了,有些干了,才会硬。”岑开致解释。

冯氏又大大的咬下一口,香浓的芝麻内馅涌出来,有些烫。

“也是,小时候我阿娘还骗我,说霉点是芝麻粒。”

她是笑着说的,可也难免叫闻者一阵心酸。

“我瞧你这些日子把买卖张罗的不错,如今自己挣自己吃,谁的脸色都不用看。”岑开致道。

冯氏点点头,忽然问:“阿囡去书塾,要多少束脩?”

“瞿先生也没定数,合一担稻谷就差不多了,我们是街坊,他也没要这样多,若是家境贫寒,但是又勤勉的学子,瞿先生也是会减一些的。”

冯氏凄惘的想,她如今赚得来,可阿娣却不在身边了。若是早些狠下心来,阿娣与阿囡可以就个伴了。

看着冯氏离去的背影,钱阿姥叹口气,道:“瞧着阿囡一日日长大,想起阿娣了吧?也是可怜人。”

午间,阿囡下学回来,把一把铜子乖乖交给岑开致。

“夫子今日笑了。”阿囡很稀奇的说。

岑开致和钱阿姥对视一眼,心下唏嘘。

钱阿姥道:“总会捱过去的,等瞿娘子和阿九成了婚,生了孩子,屋堂里热闹起来,就好了。”

话是这样说,可心里永远有一块被深深剜掉的地方,空洞永远填不满。

冰行的生意越发寡淡,前些日子歇业了,以待来年夏日,这铺子暂时赁给了一个卖糖炒栗的,岑开致起先还不察,后来循着那股子香甜气味找去,才发觉卖炒栗的是杨松。

明州的疫病终于消停几分,百姓得以自由进出。杨松做了多年的山民,熟知这临安城外大小山里的山珍美味,自打他卖起这栗子来,原本闲出毛的文豆又有了活计,日日提着两篮栗子去酒肆饭馆卖,半天就卖空,收入还挺不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