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0节(2 / 2)

加入书签

谁能想到,这东西就这么巧入了国师的眼,还惊动了陛下和太子,要大力推广种植此物呢。

那家伙可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虽然这些商人面上一副不屑的样子,觉得赵商只是运气好,可是做生意这回事,本来就跟运气息息相关,他们也恨不得自己哪日也能找见什么东西,呈给国师,一眼就被看中,从此青云直上。

因此,很多商人也开始悄摸打听起那些边境小国,偏僻地方独有的东西,偷偷买下来想呈给国师,渴望下一个得到召见的,就是自己。

此后,姜虞很是见识了一番各地风物,东西着实多得让她眼花缭乱。

只是看了一两回没什么有意思的东西之后,她原本还想要淘些漏网之鱼的心也歇了下来。

也是,能碰上一次棉花就已经很幸运了,哪儿能什么都有呢?

因此,她便只定好每月的一天,腾出时间见见这些送上来的东西。

今日便是往常一般的日子,她正随意地走在原本极为空旷,但是如今却被许多盒子箱子占得满满当当的殿里。

这些送上来的东西,若是她没看上,基本都是要原样退回的,她也不想让别人借着这个机会上来行贿讨好。

正漫步间,她便看见了窗台下一盆看上去极为眼熟的植物。

不会吧,难道真的是自己想的那个东西吗?

她近前两步,低着头仔细打量这盆看上去显得有些怪异的植物。

这种微妙的感觉,怎么跟上次发现棉花时候的感受一样呢。

见她注视着眼前的东西,一旁的管事急忙上前开始介绍起这东西的来由,甚至不需要名单,便能流利地将其说得明明白白的。

“回禀大人,这是市舶司使府上的二公子送来的番椒,气味重,犹为辛辣刺鼻,或有微毒,因而只作观赏之用。”

姜虞有些无言,果然,她看见这个辣椒放在花盆里,就猜到了,这怕不是又把这东西当成观赏植物送来了?

这回一听,果然如此。

不过这也正常,虽然他们已经知道了棉花的作用,但是对于这些王公贵族来说,这东西可远远比不上他们平常所用的绸缎,更不必说还会想到这东西可以用来让百姓做取暖用了。

辣椒也是,这种辛辣刺激的东西在没有得到普及推广之前,很少有人会喜欢这样味重的口感,还会担心这东西是不是有毒,危及身体,也不愿去冒这个险。

即便知道这东西能吃,但对于他们来说,也不缺这么一口,还不如放在家里看个好看算了。

姜虞倒是还挺喜悦的,虽然不是其他什么食用作物,经济作物,只能算是调料,但是她还真的有些思念这一口了。

也不知道这种刚刚传入的辣椒,做成辣椒油,弄个辣子鸡,味道和后世比,有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她这样想着,一边露出一个满意的笑来,“这番椒我收下了,送些回礼给他吧。”

“再派人问清楚,这东西是从哪儿来的,可还有余下的了?”

下人应喏之后,便立即退下了。

姜虞却还是有些遗憾,现在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辣椒了,要是暂时没有,这东西还是要用作留种的,一时半会儿也不能用来吃了。

作者有话说:

明代以前,调味料以花椒、姜、茱萸三种使用最多,被称为“三香”。

辣椒原产地美洲,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最初的记载是明朝高濂所著《遵生八笺》中,《燕闲清赏笺·四时花纪》里说,“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

这个类目下面介绍的都是各种花卉,比如什么月季牡丹,金钱花,佛桑花,紫罗兰花。

从这个分类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人还是把它当做观赏作物的。

明末的《食物本草》里也有它的记载,不过当时只是将辣椒引为药物,而且多外敷,极少内服。

直到清朝后期,道光嘉庆年间,人们开始普遍吃辣,黔、湘、川、赣几省已经“种以为蔬”、“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

所以其实这些省份吃辣的历史大概也就三四百年的时间。

? 第87章

这一任的市舶司使姓秦, 这人一向是个长袖善舞的家伙,与同僚的关系都不差, 而这样一个肥差, 又是油水丰厚的职位,能落到他们家,除了他这人本身能力不错以外, 也因为他是太子妃的外家,按辈分来说, 太子妃徐氏还要叫他一声表舅的。

秦家得了这样的好差事,自然也对太子极为恭敬顺从, 虽然在这样的职位上, 免不了贪墨一些,毕竟官场规矩, 总不好做个显眼, 大公无私的家伙,自己得了名声, 反倒害了旁人的利益。

但他们家一向进退有度, 从不胃口大张,贪下太多银子,这样的作风也让宣文帝和太子比较放心。

这样一个重要职位,接手的人见到这么多银钱往来, 上下打点, 能保持住本心, 不狮子大开口,就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因此这些年来, 秦家风评一向不错, 只是旁人偶尔还是会提上两句秦家那位二公子, 这人从小就是个闲不住的顽皮猴子,有一次偷偷随着父亲去了市舶司,看得眼花缭乱的,差点不小心登上了那些番僧的船,回不来了。

那一回可真是吓了秦家一大跳,他们家上上下下还以为是没看住人,叫拍花子掳去了,后来还是一名眼尖的船员见到了他的衣裳,猜出了他必定是个家里有钱的公子哥,联想到秦家的事,才把人找到的。

此后,这秦杭也被狠狠教训了一顿,不许他再私自跑出门了。

不过这家伙也向来是个闲不住的,如今年岁渐长,在市舶司也领了个闲职,却不像是其他家纨绔公子那样流连风月,反倒是对那些番人故事颇为感兴趣,还曾收集过一些专门出了本册子,据说销量还不错。

虽然学业上算不得多出彩,但是他学那些番话的水准却不差,不过是常常同一些外来的番人交谈几日,便能很快学上对方的语言,几次下来,就能说得有模有样的。

而且他对于各种番话都有所了解,甚至能融会贯通。一些略有相似的番话,他也能从中找出特点,很快便能掌握上手。

连秦家的一些亲朋好友们也打趣着说,二小子这般天赋,合该去鸿胪寺,做个译官好了。

很多人也知道秦杭对这些事感兴趣,因此也很会对症下药,搜罗些新奇玩意儿或者是有意思的故事献上,想同他攀上点交情。

毕竟这可是市舶使家的公子,若是真能借此扯上点干系,对于这些商人来说,也是有极大的好处的,退一步说,就算没能得到什么方便,混个脸熟也是件好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