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节(2 / 2)

加入书签

就如在参加县试的事情上,似乎游刃有余、丝毫不见紧张。

关笙自然也对科举一途执着,但身边有珠玉在侧,瓦石难当。

他内心叹了一口气,对于是否参加县试踌躇且矛盾不已,他愿意去考县试,却只怕学识不过关,无法考中,反而乱了思绪。

他就怕有对比而不平衡——是为好友考过欣喜高兴,却会怪自己无用、才疏学浅。

或许,放一放、等一等,第二年再去考县试才适合。

说到底,关笙纠结的点不过在于“想试试”三字。

慕书玉明白关笙的迟疑后,当即一巴掌拍在他的胳膊上,说道:“小竹子,你想要去考又何必瞻前顾后,当断不断。”

“脑袋想太少不好,想太多却也不行,世事无绝对,就像一些事情明明早已计划好了,有时候却也赶不上变化。”

“你既然想要试一试,那就去试。”

“考前放平心态,凡事尽力而为,而后顺其自然。”

“你便这样想,我还年轻,一次县试代表不了什么,就算最后考不过又如何,难不成天塌下来了?”

“就算天真的塌下来,也还有高个顶着,怕什么。”

“你去考一次县试,还能提前积累经验呢。”

“什么经验?”关笙忍不住问道,脸上的神情已有松动,显然是被说的心理压力缓解了不少。

“应考经验。”慕书玉道。

她给关笙掰扯一下说:“如果将科举一途比作重重难关,那么,县试就是初级困难,主要是在各县里举行考试。”

“通常由知县亲自主持并担任主考官,就连报名都是去县衙。”

“等到了府试,那就是由府级的官员进行考试安排,尤其是连考三场,期间,考生不得出考场。”

“你试想一下,长期待在里面会是一种怎样的憋闷。”

“有学识好者,可心里情绪若脆弱不好,一紧张的话,那不就什么锦绣文章都写不出来了。”

“所以,这就叫你提前感受一番考场的氛围,熟悉考试的流程。”

“县试又不是只能参加一回,以你的条件,大有重头再来的机会。”

“倘若这一次县试考过,那自然就是最好,既有经验,就去筹备下一次的府试,倘若考不过,那就再接再厉,寻找自身的不足,然后改之加勉。”

“骐骥一跃,尚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小竹子,锲而不舍,才金石可镂啊。”

考试怕什么,勇敢的冲啊。

慕书玉这张嘴嘚吧嘚吧的能说会道、侃侃而谈,这会儿开导起关笙来,话语一套接着一套,说得嘴都干了。

她才停下,旁边便有人递了水囊过来。

慕书玉转头一看,发现林兴、赵俭和尹煜之都不知道何时不再去啃卤味了,竟也在认真听她讲话。

此刻递来水囊的人就是尹煜之。

慕书玉接过自己的水囊,喝了两口润润嗓子。

林兴则看向关笙道:“竹子,我觉得书玉说得对,县试又不需要赶考费,就置办点其他开支,完全有能力承担。”

“你就报名参加试试呗,反正少不了一块肉。”

科举“烧钱”,首先就在于读书上面,书贵纸贵,请先生教学也贵,束脩都交不起,怎么读。

其次,就是赶考费了,旅途车马、住宿、餐食盘缠等,哪一样不用到钱财。

不然为什么会有穷酸秀才受到地主资助的戏码,因为赶考费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最后,虽然科举不交报名钱,但是,学子每次考试用到的试卷却都会由考生自己来支付。

另外在考试前,考生还需要再买来一些蜡烛、水和炭、餐器、衣席等,这些东西加起来就又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费用。

所以说古往今来,寒门学子读书多艰难。

而关笙的家里条件相对来讲,却是不错的。

尹煜之和赵俭也对慕书玉、以及林兴刚才说的话表示赞同。

关笙不禁笑了起来,道:“你们不用担心了,是我之前想岔,钻牛角尖,书玉讲的有道理,我决定去参加县试了。”

慕书玉拍了拍关笙的肩膀,说:“你想明白就好。”

这时,尹煜之转了转眼睛,突然对林兴和赵俭说道:“欸,要不然,我们也去报名参加县试?”

“噗咳、咳咳……啥?”赵俭这会儿正在喝水,闻言直接呛到,忙拍着胸口抬起头问:“你认真的?”

他学习不怎么样,严格来讲,算不得好。

父亲赵三旺之所以让他到县学里来读书,抱着的期许不过就是希望他能够识文断字、胸中有点子墨水,到时候好继承有客来酒楼,将家业和菜谱继续传承下去。

赵俭对于自己读书学习的能力还是有非常清楚的认知的,读书不在行,他脑袋是聪明,却全都点在了做生意上面。

赵三旺很满意赵俭这一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