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5节(2 / 2)

加入书签

他要向陛下禀明恭贺,大盛朝盛世安和,于青州府内出现了一位神童,九岁的秀才,并一人连得三案首,摘得小三元的荣誉,此乃陛下之功绩,代表着我大盛朝繁荣永昌。

而“慕书玉”这个名字,想必要在京城里流传起来了。

作者有话说:

第32章

京城。

陆才盛回京的第一件事情, 就是在一次早朝上向陛下禀明青州府内的九岁神童,事无巨细,从县试到院试全给说了一遍。

最后不着痕迹、真情实意的拍了拍圣上的龙屁。

——说什么有神童出现全靠陛下治国有方、内政修明, 如此大盛朝太平安宁、盛世之下, 才有这样的福迹。

天晟帝自然被捧的龙心大悦。

他不过不惑之年,仍然身强力壮,一双眼睛清明威慑, 自继位以来, 除却一直没有子嗣之憾事以外,励精图治、有雄才大略,也是节俭爱民、躬勤政事的好皇帝。

是以, 没有子嗣的缺陷才更加令人感到遗憾惋惜。

但如今, 天晟帝已召了王爷的儿子们入京, 想必心中是有了旁的成算。

这事儿暂且不提。

之前就在陆才盛讲话陈述的时候,二等安定伯慕史进本来还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但等到陆才盛说到“青州县”“慕书玉”等这些字眼时, 安定伯慕史进的表情便陡然有了变化。

——先是皱眉疑惑、然后加上惊讶诧异,最后想起什么一般, 整个表情就开始变得不受控制起来。

如此显眼可称为失礼的表现, 自然很快就引起了旁人的注意。

当即有那和安定伯并不对付的官员就明里暗里地指了出来。

“怎么,看安定伯此时的表情, 似乎并不为我大盛朝有神童出现而高兴?”

天晟帝随着这位官员的话音看向安定伯慕史进, 恰巧就也瞧见慕史进还未来得及收回去的神态。

眼见天晟帝不经意地皱了皱眉心, 犹有不悦, 慕史进急忙跨步迈出, 拱手道:“陛下圣明, 微臣自当为此而欣喜。”

“这说明陛下文武兼通、贤明果决, 治下才能有此聪颖伶俐的神童, 年仅九岁就已经成为了秀才,并且还是小三元。”

“要知道大盛朝以前最为年轻的秀才不过才十二岁。”

“微臣之所以有失态之举,是因为、是……”

“是什么?”天晟帝眉心舒展,见安定伯似有迟疑便道:“但说无妨。”

慕史进转头看向陆才盛,问道:“不知陆大人可否说明一下这名神童的籍贯出自哪里?”

陆才盛虽然不解,但也说道:“这我倒是未曾注意,但此学子一直生活在青州县栖山村,而他自称也是青州县之人,籍贯应当亦是这里才对。”

“不过,听安定伯之言……难不成安定伯知晓些什么?”

陆才盛当初只扫了眼慕书玉的成绩。

籍贯等记录的信息另外在册,陆才盛没有去翻看。

再加上先入为主,慕书玉言语之间只谈青州县,简墨先生也并未说及其他,陆才盛便一直以为慕书玉就是青州县栖山村里的本地人。

现下,安定伯这样一问,倒让陆才盛察觉出些许不对来——慕书玉……也姓“慕”。

难道他与安定伯慕史进有什么关系?

紧接着,便听安定伯道:“陛下,微臣之所以失礼,实在是因为我伯府三房的庶长子便名为慕书玉,只不过,此子……”

慕史进将当初三房的庶长子与嫡子先后出生的事情讲了下。

两个孩子的生辰八字合在一起有些相克,嫡子一生下来就体弱、嚎哭不止,不得已请来了云游的大师到府上算命,得出要在十岁之前分开抚养的结论。

否则稍有不慎,两个孩子都有无法健康长大、夭折的可能性。

“因此,臣只得做主,将书玉这孩子给送去别处生活,他姨娘跟着一起前去照顾他。”

“这送去的地方正是青州县栖山村……”

慕史进说到这里一脸想念孩子并心疼地表示道:“臣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书玉这孩子毕竟是我伯府的第一个孙辈,送出去哪有不想的。”

“所以,臣一直不敢去探听有关于这孩子的任何消息。”

“直至方才,听见了陆大人所言,微臣才不禁变了脸色,恍然确定,可能青州县里的小神童就是我伯府三房的长子,慕书玉。”

陆才盛惊讶。

其他官员也不由得相互对视一眼,或悄声交谈。

“这九岁的小神童果真是伯府的孩子?”

“应当是,毕竟一查籍贯信息就能确定了,慕书玉……都姓慕啊,我记得伯府三房的嫡子好像叫、叫慕书垣(yuan)?”

“都是‘书’字辈儿的,差不了吧。”

“呵,这慕书玉参加童生试,一人连得三案首,成为九岁的秀才,此等能光耀门楣的喜事,安定伯府的人竟然皆不知晓,还得是从陆大人那里得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