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67节(1 / 2)

加入书签

孩子满月就那日,老太君特意赶了过来凑热闹,陆姣姣自然也是一道跟着过来的,公主府来了好多人,江氏是打理这些的好手,又有得力能干的嬷嬷们帮衬着,即便人多,也一切打理的井井有条,府上的嬷嬷全部提前封了三十两银子做赏,就连最低等的扫地婆子都封了十两银子,为此这一日无不干劲十足。

能上花厅闲坐的,除了王妃就是诰命,六部尚书的夫人都只能凑个边边角角,其余女眷就在偏厅喝茶说话,她们都在忙,唯独主院里清清静静的。

明仪在看让承乐去文书司要来的折子,所有禀了朝廷的折子,退回之前都会交由文书司一字不落的抄录留档备用,这正好不用明仪费工夫的去打听这些日子到底发生了什么。

锦宁坐在小榻边边和小丫鬟一块翻手花玩,时不时的瞧瞧明仪,她眉头紧皱,心里并不愉快,剔出来了好几个地方。

承乐进来,看了她一会儿才说道:“公主,客人都到齐了,你要出去瞧瞧吗?”

“不了,就说我身子虚,吹不的风,让乳母把清梨抱出去就行了。”明仪提笔在手边写着东西,说话的时候头都没抬:“锦宁,陪着一块去玩玩吧。”

“好。”

小丫鬟立马给锦宁穿了鞋子和小斗篷,承乐领着他一块出去,只留下小丫鬟在屋里等候吩咐。

江氏抱着孩子一出来,众人都围过来瞧,刚睡醒又吃饱了肚子的娃不哭不闹,细细的瞧着围观自己的人,和锦宁一眼从小不怕生,江氏抱着她走了一圈,想着天冷会吹了风,赶紧抱回了屋里。

外面开席了,承乐也单独把明仪的饭菜端了过来,可她没空吃,小榻上已经丢了好几张写的密密麻麻的纸,她手里的笔依旧没有要停的意思。

“公主,先吃些东西吧,天冷,饭菜等一会儿就凉了。”

明仪依旧没抬头:“你去把三哥和丞相请过来,对了,还有兵部户部和工部的尚书及侍郎。”

“啊?”承乐惊了一下:“你还不能吹风呢。”

明仪这才抬头:“放下帘子就成,我有大事要与他们说,快去。”

第1242章 公主的火眼金睛

承乐不敢耽搁,立马出去吩咐人去请人过来,又赶紧让人把屏风挪了过来一些,放下帘子后让人多拿了一个地龙进来。

等下他们来了,必定是要开着门说话的,冷风灌进来,若是不暖和些吹着了明仪,会落下病根。

明仪催的急,为此三王爷他们很快就来了,只是晓得明仪让他们直接到卧房去,萧必明几人还是犹豫了。

“不如王爷进去就可,臣等就在屋外,这是公主府的主院,那里又是正房,臣等实在不能踏足,不合规矩啊。”

“涉及国事,就不要讲究这些了,进来。”三王爷走在前面,萧必明几人依旧是犹豫了一阵才进去,见里面已经支了屏风放下了帘子,完全看不见明仪在哪心里才稍稍松了些。

“不必见礼,都先坐吧。”明仪在里面出声,也没给他们接话的机会:“今年天气有异,大家都该感受到了,如此寒冬,只怕冬种必损,开春不见得能有多少粮食丰收,必须早做准备。

今年秋收,百姓的存粮不少,但有一件事,二十万大军开拔,总计三十多万人囤积在漠北,大雪封山之前,就要运送足够的粮草过去,只怕各地粮仓都不能供应吧。”

户部尚书赶紧说道:“是,因为大战在即,要赶在大雪封山之前将粮草筹措完备,所以朝廷向粮商买粮,借着他们的车队将粮食提前送往陇西,渭东及青州三处的粮仓封存,以备大军使用。”

“一帮几两银子?”

“朝廷从粮商手里收的,一帮大米一两七钱,粮商从百姓手里收的是一帮大米一两三钱。”户部尚书不敢敷衍她,摄政监国,什么玩意儿市价多少,明仪比他们清楚多了。

明仪沉默了好一会儿:“一帮米只赚四钱银子?”

户部尚书赶紧解释:“开春后,朝廷就要开始征税,他们是想借着这个机会自己也多存一些粮食。”

“是吗?”她不信:“托粮商购粮的消息是上个月十八传出来的,而就在购粮消息放下的前两天,穆祯送了折子过来,说是突降大雪,催促冬衣,星璇司也上折说今年天气有异。

今年冬日必定难熬,那开春之后粮食收成不好,百姓必定会购粮,此时以一帮大米一两三钱买回来,等过几个月,便是几倍的价格卖出去,百姓能吃得起吗?粮商收粮,你们也想的出来。”

砰一下拍桌,吓得户部尚书心里直接一个咯噔:“臣即刻通知下去,不允许粮商购粮。”

“现在还来得及吗?”明仪疾言厉色:“大雪早降,但凡有个脑子都能猜到来年的收成会受影响,这个时候谁会收手?”

天寒地冻的时节,开着屋门吹着风,户部尚书和侍郎都冒了一身的冷汗,两人都不敢说话,一颗心险些要直接跳出来。

身为户部侍郎,九驸马薛卓被明仪一提醒,才联想起来穆祯催促冬衣的事,也才明白为何那些粮商会这么积极,一时间,懊悔的恨不得扇自己两下。

第1243章 朝廷也可以打白条

怎么就被一群商人玩弄了呢?

若是事情真的如明仪推测一般发展,那他们可就对不起太多的百姓了。

“传旨,朝廷以一帮大米九钱银子向粮商收购,每户粮商可以用一帮大米抵明年商税一两五钱银子。”明仪让小丫鬟送出来一张纸条:“速速去办,若是开春之后有百姓饿死,本宫煮了你们。”

户部尚书一边应声,一边拿着送出来的纸条连滚带爬的赶紧走了,薛卓也赶紧跟着离开去想对策挽回损失,毕竟消息传出去已经快半个月了,只怕不止盛京周边,大魏很多地方都开始高价购粮了。

一旦开春收成不好,不管他们现在开价多高都能连本带利的赚回来,今年丰收,又有这么好的赚钱机会,能有多少百姓会留下足够的余粮饱腹?若是大战之际闹了饥荒,那对大魏而言就是致命一击。

而明仪说的法子,就是给商人打白条用大米来抵明年的商税,一帮大米抵一两五钱银子是极为划算的,可是这样他们就没办法收到现银,账目上能周转开的就没多少人了,再以九钱银子收粮,直接断了他们仅剩的赚钱道路。

而且,如果开春之后收成不好真的出现了饥荒,朝廷手里有粮就能调控大局,否则届时就算是有钱也要被这些粮商坑死,商人逐利,届时高价卖粮,只怕百姓卖房卖地也换不来几口吃的,如此下去必然是大片饥荒。

所以,为了让账目周转过来,粮商降价就是必然,可是已经尝到高价的百姓怎么会接受粮价降低,那卖粮的事也会遭到遏制,这个时候大方向就定下来了,剩下的就是户部拟对策去与粮商周旋调控。

除了朝廷,就算是皇商,却做不到承担将近半年的亏空的风险,银钱周转不开,对商家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但这并不代表没有人为了几个月的大赚而孤注一掷,这些都需要户部去想对策。

明仪这一发火,越发让兵部和工部的人坐立难安。

“柔然大军压境,便是知道齐国陈兵大魏边关,他们都想趁对方袭扰大魏之际自己得了好处,好在齐国属于内政争夺,不会大举进犯,全力应对柔然是个好法子,华凌带兵北上也极妥当,只是陇西与渭东突然抽调了这么多的兵力,是否不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