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99节(1 / 2)

加入书签

他残缺,无法弥补的残缺。

瞧着唐玉邪肆得意的笑,唐可寅心如刀割。

谁说他受过宫刑,他都可以不在意,却怎么也没想到,有朝一日,唐玉也会这样说自己。

“哥。”唐玉拍拍他的肩膀,替他拉了拉身上的官服:“事实而已,你别放在心里,你放心,我很感激你多年来的保护,如果不是你,我一定死了千百次了。

如今,我崭露头角,前途无量,必然也不会忘记你的,我也不怕告诉你,高高在上的太后我唾手可得,迟早,她会成为我的女人。”

唐可寅看着他,眼中冷漠的没有半分情绪,他推开唐玉,转身走了,一个字都不曾留下。

“哥。”唐玉淡淡的喊了一声,见他没回头,再次得意的笑了。

第1691章 察觉到不臣之心

唐可寅深受打击,回家之后就病倒了,一直到元宵,身体都没能痊愈。

小皇帝着人来探望,仔细询问了病情之后,唐可寅请他坐下,又塞了一块碎银子,拿了钱的太监眉开眼笑,一直说着唐大人客气,心里也明白他有事要问自己了。

“下官许久不曾进宫了,那日太后受惊,不知如今可好了?”

太监敛了笑意:“不大好,几位公主和王妃轮流侍疾,可这太后娘娘得的是心病,吃药根本没用,半个月的功夫,消瘦了大半,奴才瞧着都觉得心疼。”

唐可寅有些心疼,却也警惕的问:“可查到惊驾的人是谁了?”

太监摇头:“就是因为没查到,皇上大发雷霆,严惩了禁军统领,毕竟此次,是禁军失职,现如今宫中守备森严,生怕再发生这样的事,三王爷与丞相也动了肝火,大长公主做主,将宫里仔仔细细的搜罗了一遍,结果查出来一大堆腌臜事,又是一顿严惩,闹得人心惶惶。”

他说了一大堆,唐可寅却把注意力放在了最重要的一点上,禁军。

唐可寅明白了,唐玉曾在禁军中待过挺长时间,他在禁军中必然也是有关系的,若无禁军帮忙,怎么可能那么容易的进出宫廷?

“而且,近来吴越的贵族夫人们也时常入宫问安,跑的比公主们还殷勤。”太监很是感叹:“也算他们知恩图报了。”

唐可寅猛地意识到了什么,赶紧向太监确认:“都是哪些人时常入宫问安?”

太监认真想了想:“都是以往吴越大王的嫡系夫人们,太后善待她们,她们内心感恩,不仅送了许多的东西,还日日入宫请安。”

感恩?这可不一定。

吴越到底是被大魏灭国的地方,即便许多人是自己投降的,可是也有许多是被迫降魏的,没点心思绝不可能。

先前他们乖乖的,便是因为明仪还在,她坐镇盛京,谁敢闹事?

但如今明仪走了,远去吴越,即便盛京真的出事,她也鞭长莫及。

而且,小皇帝尚且年少,后宫无人,宫人们太少,有太多的地方可以见缝插针安排人手,那些人入宫请安,有大把的时间探查宫中情况,要是再有禁军配合,进宫如入无人之境。

唐玉对赵秋容势在必得,只怕是与这些人勾搭上了想要造反,否则,他哪里来的胆子?

猜到这里,唐可寅心如止水毫无波澜,他对唐玉已经没有可以失望的余地了,知道他有不轨之心,也没有愤怒,相反,只有一片冷漠。

元宵之后,朝廷开朝,一切都看似正常,却也有敏锐的人察觉到了不妥。

还没到二月,小皇帝亲自调配了一批人。

萧必明丞相之位不变,提薛卓任户部尚书,唐可寅任工部尚书,梁天卓任兵部尚书,秦修文任吏部尚书,已经告老还乡的陆相长子陆泽任礼部尚书,大驸马嘉庆伯则任刑部尚书。

这番安排,让所有人都看不懂了。

梁天卓是叛臣,秦修文入仕才几年,大驸马更是个怂包性子,怎么能担当大任?

第1692章 帝王心术

为此,下朝之后三王爷跟着小皇帝去了御书房。

“皇上这样安排,是不是另有深意?”

小皇帝示意他坐下,自己则站在龙案后面扶着桌子轻轻一笑:“母后受惊之后,吴越的夫人们格外殷勤,王叔可注意到了?”

“有所耳闻。”三王爷听着他说出道理。

小皇帝这才坐下,一手放在桌上,有意无意的刮着面前奏折的封皮:“他们降魏之后,与大魏百官走的很近,朕已经不止一次听到他们打听不该打听的事了。

如今太后受惊,他们时常入宫,多少有些别有居心,而且,宫中能被贼人随意闯入,可见禁军失责,当年夏侯家那般厉害,也没能掌控禁军,如今禁军却有放水的意思。

思来想去,必定是有深得朕心的人做了保证,他们才敢如此胆大妄为,朕仔细梳理过这其中的关系,那日大姐姐入宫又与朕说了些话,朕心里也就有几分明白了。”

三王爷眼珠子快速一转,猜测道:“皇上是指唐可寅?”

“他是帝师,人人都说他是朕跟前的红人,且他的确很有本事。”小皇帝的神情意味不明:“朕知道,他先前是母后从行宫中带出来的人,他弟弟唐玉也是那是入得禁军,如今他飞黄腾达,他弟弟又在驻军大营做事,兄弟俩的翻身仗打的很是漂亮,而且,朕派去探病的人回来说,唐可寅问他太后可好,可查出谁是贼人了。”

三王爷仔细一想:“如此,唐可寅的嫌疑的确很大。”

“可是,他问了太监都是谁时常进宫请安,太监说他的脸色不好。”小皇帝抬眼:“这反倒让朕觉得是自己误会他了。”

三王爷认真想了一番:“会不会是有人,打着唐可寅的名号,狐假虎威?”

“王叔的意思,是他弟弟唐玉?”小皇帝不笨,一点就通,说完就把折子丢了出来:“这是年前驻军大营统领上的折子,说驻军大营的常备官年老体弱,要告老还乡,然后,吏部就上了折子,举荐唐玉顶替,朕允了。”

三王爷自己瞧了瞧两份折子,说道:“太过刻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