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7节(2 / 2)

加入书签

苏以沫还没解释,邓舒月才反应过来,“我忘了,你爸出国留学了。你瞧我这脑子。”

苏以沫确实没怎么听到八卦。

邓舒月又自顾自说道,“那些人把户口转回去,集资房就轮不到他们了。听说没有办户口的都要把房子让出来。你们家真的走运了。当时已经办好了户口。”

苏以沫摸摸下巴,好像是这样。

说了一会儿八卦,邓舒月又唉声叹气起来,“我们上毕业班,真的好辛苦啊。就放一天假,我居然要做八张试卷。每个月都要考试。太变态了。”

苏以沫同情地拍了拍她肩膀,“好好考吧。考完,你就能上好一点的高中。你就解脱了。”

邓舒月还要回家写作业,没有跟苏以沫多聊,“我先走啦。”

两人在小区门口分开,苏以沫径直回了家。

张招娣还没回来,苏以沫径直走到厨房,“张姨,家里又做了什么好吃的?”

张姨笑道,“你妈说让你好好补身子,我特地从乡下买了一只乌鸡,炖了红枣枸杞乌鸡汤,特别鲜美。你不是马上来月经了吗?喝这个汤滋补养身正好。”

苏以沫光听着就流口水了,“那我待会儿要多喝两碗。”

张姨笑眯眯应了,见苏以沫转身要走,她突然想起一件事,“对了,今天有你一件包裹,我放到你的书房了,你别忘了拆。”

苏以沫怔住,扭头看向张姨,不确定地问,“我的包裹?”

她认识的人就在鹏城,不需要寄包裹吧?难不成是江爱媛?怎么没听她提过。

张姨颔首,“是,你的包裹,好像是从江苏寄来的,挺沉的。”

苏以沫愣了一下,江苏?她认识的人好像只有许聪在江苏。该不会是他寄来的吧?

她到了书房,包裹放在地上,很大的一个包裹,苏以沫想将它搬到书桌上,却发现沉得很,她根本搬不动。

她只好找来剪刀,将包裹拆开,露出里面的书籍。

高一、高二、高三各科辅导书籍,项到还有启东中学内部讲义。

苏以沫:“……”

好家伙,许聪从哪弄来这么多辅导书和内部讲义。这内部资料不是不让传吗?他才初三,怎么弄来的?

她蹙眉,不对啊,许聪之前不是去南京吗?怎么又跑去南通了。难不成他搬家了?

苏以沫将书重新整理一翻,然后将书搬到书架上依次摆好。搬到第二排时,一个信封不小从掉到她脚边。

落款正是她的名字,应该是许聪写给她的。

苏以沫也顾不上搬书,将书随手放在地上,坐到椅子上兴致勃勃读起来。

刚开始是打招呼问好,之后写他搬到南通,之所以会搬到这儿,也是因为听她说南通教育不错,他想考大学,所以就搬家了。

这话听着合理,但缘由肯定不是他表面说得那么简单。兴许是亲妈跟人私奔,他在那个地方待不下去,所以他们才不得不搬家。

养父对他很好,在南通也找到了一份工作,会继续供他读书。

之所以寄书给她,是因为他听说今年的高考非常难,他担心她考不好,所以提前寄了预习资料,希望能帮到她。

许聪这话是不假的。今年,也就是1999年的高考数学被评为“地狱难度”,不少考生是哭着离开考场,情绪激动的学生直言出卷人太变态,甚至不少考生表示能看懂题目就是学霸。全国平均分只有60分。要知道150分的卷子,90分才是及格,这届考生数学绝大多数都不及格。

也因此,一本录取分数线比去年降了十八分。

苏以沫看了眼书架,难为他还能想到她。

这信封下面还有他的地址,估计是想她有空写信给他。

苏以沫思考再三,给许聪回了一封信,把他爸爸的情况详细说了一遍,包括老家即将拆迁的事。

至于许聪会不会回来,那就不由她决定了。

写完信,苏以沫把地上的书收拾完,兴致来了,她摸一套数学试卷试着做一做。

这一做,她额头直冒冷汗,好家伙,这题怎么这么难?一道大题她居然解了半个小时才答完。到了考场,哪有那么多时间供她挥霍。她还是得再提高一下自己的成绩才行。

第198章

元旦这天,张招娣一大早就让司机前去机场接人,她和女儿在家收拾屋子。

苏以沫瞅了眼时间,到厨房问张姨,“饭菜好了吗?”

张姨颔首,“都好了。还有一道人参汤放在锅上小火炖着呢。”

苏以沫闻着香味儿,“那就好,我爸肯定想念家乡美食了。”

正说着话,门铃响了,苏以沫赶紧迎出来,张招娣已经先她一步过来开门,苏爱国站在门外,一只手拖着行李箱,另一只胳膊处挂着风衣,显然是天气太热,脱下来的。

“媳妇,我回来了!”苏爱国咧嘴笑,感觉好像有了变化,但仔细一瞧又跟以前一样。

张招娣压下心头的疑惑,侧身让他进屋。

苏以沫挽着他胳膊,“爸?你看起来好精神啊。”

一家三口到沙发上坐下,张招娣和苏以沫一边一个,追问他在m国过得怎么样?有没有被人欺负。

苏爱国还算坦率,“刚开始去那边不习惯,后来好些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