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3节(2 / 2)

加入书签

我这人有一个爱好,特别喜欢忙完一天的事情,然后在傍晚的时候做公交,并且必须坐在后排靠窗的位置,一边听着歌一边看夜幕降临。

然后,就是在那天,我刚坐上车,就刷到了一条微博:某国拿着我们国家的东西去申请非遗项目。

我当时看到就气得不行。

点开评论,大家跟我一样的义愤填膺。

但后来,我就看着窗外,思考这份愤怒有意义吗?

在文中,我借汪施靖之口,回答了这个问题。

它或许有意义,但它没有力量。

那什么有力量?

——好的文化产品。

想到这儿,脑海里突然砰的一声。

几天前的知识点和当下的心绪碰撞在一起,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这两个概念在我脑海中一结合,就有了“文化集装箱”这个概念。

书籍、电视、电影、音乐、绘画、舞蹈、雕塑,这些不都是文化的集装箱吗么。

你只有把我们的文化镶嵌在广为人知的文化形式中,你的文化才能走出去。

因为,你不能指望整个国际环境下的人,像我们一样,从小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文化。

说实话,这个概念落入我脑海的那一瞬间,我内心还是有点小骄傲的。

直到现在,我也依然为这个原创的观点感到骄傲。

不过,当时也就是有个概念而已,我也没有机会在之后的任何语境中去把它提出来,因为我不是学这个的。

直到开始写文,这个概念才有了活起来的机会。

我前几天在微博上说,没有从十八岁开始写文,有些遗憾。

看到有宝贝留言说,你走的每一步都是有意义的,我现在想想真是这样。

没有当初的那个插曲,可能就没有现在的这个故事。

也不会有现在的廖清杉和应如是。

然后,这个插曲也为我之后的职业选择,增加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所以,“吃亏”是福这话真没错。

(当然,我不觉得我临时替朋友做了份工作就是吃亏,那次,我的收获远远大于付出,所以我加了引号。)

要不就改成能干是福吧。

哈哈。

最后说一点感谢。

写作永远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读者在挑选自己心仪小说的同时,作者也在通过自己的作品去筛选读者,去寻找人群中的共鸣。

写文以来最幸运的事情,就是有一群特别用心在看文的读者。

大家的每一条评论,我都看了,有很多印象都非常深刻。

所以,非常感谢大家的懂得。

对我来说,一个故事,真正需要发力的阶段就是文章的前三分之一,最多前二分之一,后面的故事,其实是这些人物握着我的手在写作。

所以,每次说再见的时候,最难过的那个人永远是我。

但不说再见,又怎么和新的故事重逢呢。

不过,我还是很惊喜。

写出令我满意的池漾、林洛希、邹喻,其实都在我的预料之中。

但写出令我满意的应如是,确确实实超出了我的预料。

第一次写女追男,第一次写这么欢脱的女主,我也忐忑过。

不过,我现在回头看,心态早已从最初的不自信,到现在喜欢得不得了。

是想到我们悠悠宝贝,心思就能瞬间软下来的程度。

她和廖清杉为代表的中国青年,是真的能在自己的领域闪闪发光、蒸蒸日上。

所以,他们的存在,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力量。

我在本文的立意中写:“文化自信,重在文化,不在自信。”

大家不要误解我的意思。

这句话,不是为了让我们不自信,或者去挑剔,而是为了警醒我们,不要懈怠。

文化走出去,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需要无数传媒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日复一日的努力和打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