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9节(1 / 2)

加入书签

“好好考试,我等你回来。”

*

集训又过两个月,12月11日是音乐省统考。站上考场的那一刻,徐嘉宁慌乱无措的心瞬间平静许多,顺顺利利完成考试。

成绩是在12月28日出来的,她考了257分,全省排名第2名,谭曼云得知成绩那一刻险些抱着她哭出来。

1月一过,各种校考又紧跟着提上日程,匆匆和朋友一聚缓缓精神,徐嘉宁再度开始忙碌起来。

独自出门,独自在各地漂泊,徐嘉宁心底其实压抑得不行,再加上考试压力过大,有次晚上听闻朔讲课时她崩溃得受不了,没忍住直接哭了出来。

然后第二天早上,她被敲门声叫醒,紧接着落入熟悉的怀抱中。

“我英语太差,被老杜赶出来了,”闻朔身上带着冷意,抱着她不正经说:“所以课代表能不能收留我?”

鼻尖萦绕着安心的气息,徐嘉宁红着眼睛笑了。

校考结束重新回到江城时,已经是3月底,高考迫在眉睫。

考虑学校文化课进度,音乐班很多同学回来后都去校外找老师补课去了,徐嘉宁和一部分基础还不错的同学则坚持回学校念书。

她和赵玫又成为了同桌。

虽然一直以来都有保持文化课学习,但是这种保持显然比不上学校学习的强度。徐嘉宁回校后做了几套模拟卷,成绩虽称不上一塌糊涂,但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过好在徐嘉宁校考完心态不错,加上逐渐适应学校复习节奏,她进步很快,一模时惨淡的分数到二模时很快就有了质的飞跃,文化课成绩逐渐提了上来。

四月中旬开始,校考成绩陆续公布。徐嘉宁成绩不错,收到好几所学校的合格证明,只要她高考时文化课不出太大差错,这些学校基本上是稳进。

除了京音。

京音钢琴系是出了名的难进,甚至部分省联考第一名连京音初试都过不了。徐嘉宁起初没想过去考京音,但机构特邀的专家教授,还有闻槿都劝她试一试,所以她也就硬着头皮拼了一把。

考试当天高手如云,进入复试的基本要么是京音附中的学生,从小开始就下功夫苦练,要么是天赋型选手,别人一周才堪堪能弹明白的曲目,他们只需要两三天就能弹得出神入化。

望着考场外交谈自如的天之骄子,站在一旁的徐嘉宁不由自惭形秽,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为什么要参加京音校考。

自讨苦吃,自丢脸面吗?

站在角落里沮丧低头,徐嘉宁心情跌落谷底,她脑子乱得不行,直到在外套口袋里摸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

是一颗糖,包装很乱。

困惑打开包装纸,里面是水果糖,纸张上是闻朔轻狂恣意的字迹。

——徐嘉宁

简简单单一个名字,却让她险些红着眼眶哭出来。这三个字就好像在告诉她,她珍重藏在心底的男生一直陪伴在她身边,从未远去。

崩溃第二天早上,闻朔坐四小时飞机飞到京市,陪她在京市玩一天放松心情后,周末又赶回学校上课。

而此时,距离闻朔离开已经过去将近16个小时。

鼻子很酸,她把水果糖放入嘴中,心绪逐渐稳定,最后平静走入考场。

唇齿间仍水果糖清新的甜味悠久弥漫。

收到京音合格成绩时正好是五一假期,徐嘉宁去探望住在邻市的外婆。

外婆名字很好听,叫施学容,以前英语系教授。自从外公去世后,她就一个人搬回乡下住着,顺便教教邻里小朋友英语,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都快高考了,怎么想着过来看外婆啊?”

老太太精神矍铄,满头白发却仍可看出当年风姿。她开门一看到外孙女高兴得不行,嘴上说着埋怨的话,手却紧紧抓着徐嘉宁不放,中午更是下厨做了一桌好菜。

午饭过后,施学容接了通电话,然后兴致盎然拉着徐嘉宁走进一家小院。院子里一个老人正蹲着侍弄花草,看见她们眼睛一亮,急忙放下手中东西招呼客人。

“嘉宁,这是冯奶奶。”

徐嘉宁起身礼貌问好,冯韵娴欣慰点点头,“小姑娘真不错,比我家那个臭小子好多了。”

她从前是学声乐的,对徐嘉宁这种又乖又学音乐的小姑娘喜欢得不行,拍了拍她的手说:“踏踏实实学,总会有回报的。”

大多时间都是两位老人聊些家常话,徐嘉宁在一旁正乖乖坐着旁听,卧室内突然发出巨大声响。

“哎呦,这祖宗!”冯韵娴起身走到卧室门口,对着里面喊:“快考试不好好学习在这捣鼓缝纫机,再乱捣鼓小心我直接把你赶出去。”

房间距离客厅沙发有点远,徐嘉宁没有听清他们的说话内容,只是隐隐听出卧室里面似乎是个男生。

查到京音成绩合格当晚,徐嘉宁亢奋得睡不着觉,第二天和施学容告别回到江城,然后又快速投入文化课复习当中。

京音成绩一下来,徐嘉宁焦躁不安的心稳下不少,备战高考劲头十足。

在一张张试卷,和一声声宣誓中,充满希望的六月如期而至。

距离考试还有一周,江城二中高三生集体放假回家,为高考养精蓄锐。

校考回来后,徐嘉宁和闻朔的补习约定并没有因此结束,两人不言而合遵守约定,只不过原本中午的一小时挪到晚上合并成了两个小时。

放假离校时,闻朔一如往常把徐嘉宁送回家,分别时他突然叫住徐嘉宁:

“电话讲课不太方便。”

“白天来我家吗?

徐嘉宁没有拒绝。

明明只是单纯的互帮互助,放假这几天的徐嘉宁却好像是做贼一样,每天早上一定要等到家里只剩张姨一人时才敢背着书包往闻朔家走,并且坚持下午四点半前回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