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走科举路 第10节(1 / 2)

加入书签

毕竟时下都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若是自己的正妻一直并未怀孕的话,说不得要纳妾、纳通房之类的,到时候所生的孩子也只能是庶子女,与嫡出的子女毕竟还是不同的。

不到万不得已的那一天,他并不想走到那一步。所以即便不算很信佛,他还是推了四个学生的学业讲解,专门抽出一天时间和妻子李思微一同去菩提寺求签。

他没有聊到自家小堂弟季兴邦也想要跟着一同去城郊菩提寺,倒是没有觉得自家小堂弟会信佛,只以为他贪新鲜,想要去郊外赏景,于是也答应带上他,心中想着到时候他若是觉得佛法无趣的话就不要跟着自己夫妻二人去求签解签,让他自己去寺庙之中逛逛赏景便是。

所以那天季兴邦是一个人到的季兴杰家。到了之后自然得到了李思微的热情招待,吃了一大碗好吃的排骨面作为早点,然后跟着他们坐着赵叔赶的牛车到城郊菩提寺去了。

一路上,季兴邦因为男女有别便避讳地与赵叔一块儿坐在前面赶车,留季兴杰夫妇二人坐在牛车的车蓬之中慢悠悠的上山。

季兴杰心中感叹不已。前世的时候大堂嫂因为大堂兄被榜下捉婿的事情闹了一场,后来因为自家弟弟出了意外死了,李家没有顶门立户的人,为了日后不被欺负忍了那口气,没有和大堂哥走到和离那一步,可是她也不是一个任人揉圆搓扁的面团。

她硬是跑到京城去击鼓鸣冤,抱着当时一岁多的大侄子,带着自己与大堂兄的婚书去哭诉,让全京城的人都知道新课进士里面有一个叫做“季兴杰”的人乃是当代陈世美,高中了之后就抛妻弃子另娶高门女子,是个人品低劣的人。

捉了大堂兄去成亲的那张家也不是什么善茬,当时很是想要做些事情把这个事情压下去,可惜还是大堂嫂棋高一着先将事情闹大了,惊动了圣驾,亲自过问了这个事情。

所以最后那张家小姐虽然是官宦人家的嫡出小姐,但是因为大景朝里只有那些不懂礼数的商人们才有那种“平妻”“两头大”的说法,对于正经人家是不可能有什么“平妻”的说法的,所以她只能被剥了“平妻”的那层皮,委委屈屈地只能做了大堂兄的良妾。

当然,她们在民间自己的说法是“贵妾”。但不管嘴巴上掩饰得再怎么好听,也只是个妾而已,大堂嫂还是稳稳坐了妻的位置。

因为这个事情,大堂兄在圣人面前挂了一个“人品低劣”的标签,这辈子仕途尽毁,在考庶吉士的时候没有取中,后来一辈子都在做地方官,在不太好的地方之间不断徘徊,一辈子连个四品官都没有混上,还不如日后成绩不如他的自己呢。

当年大堂兄是正经的二榜进士,自己后来只不过是一个三榜的同进士,可是因为这件事大堂兄后来仕途竟然还不如自己,也是世事难料啊。

在京城之中大闹了那一场之后,大堂嫂却是见好就收,一直带着自己的儿子退守魏县县城,侍奉公婆,从来不与大堂兄去上任。大堂兄都是带着他那张氏高门贵妾去任上做的官,日后也与那张氏生了庶出的子女。

可能因为大堂兄日日与张氏和庶出子女亲近的缘故,他后来对大堂嫂所出的嫡子不是很有感情,在日后分产的时候又是一出宅斗大戏。可是那个时候魏县这边所有的亲戚,包括大房伯父伯母和自己、桃花姐等等所有人的都占大堂嫂和侄子这边,与那边也是斗得一言难尽。

回想起来,大堂嫂产子是今年十二月份的事情,现在已经是四月份了!怀胎十月,按道理来说大堂嫂现在已经怀了大侄子了!

想到此处之后,季兴邦忽然心中一震,他算是知道大堂嫂后来为什么这信佛了。除了当时被大堂兄伤了心守活寡念佛平静自己的心之外,是不是因为觉得这个菩提寺的签文特别准所以才信的佛?

想到此处,季兴邦脑中运转得飞快,曾阳夏十分信服大堂兄这个举人的身份,而自己现在知道大堂嫂已经怀孕了,是否自己可以借此事装一装神棍,让大堂兄和大堂嫂先对自己信服,之后再借大堂兄的口去劝一劝曾兄和他的父亲,可否能成功呢?

这么一想之后,季兴邦顿时觉得自己有了奋斗的方向了,对即将到来的菩提寺之旅也非常的期待起来了。

作者有话说:

第25章 寺庙之行

牛车缓缓驶入城郊的一个山脚,赵叔先让季兴邦和主家两位下车步行上山进菩提寺,而他将慢慢在这个平坦的地方找个地方停车,之后随意在山脚下形成的小集市逛一逛,等着主家两位和季兴邦从寺里面出来再走。

菩提寺在山上,因为是修建的石阶,牛车马车都不能上山,又因为香火旺来的人多,所以山脚下就自发形成了一个小集市,在这里卖吃食、玩具、书画、佛教用品的等等什么都有,算是大家出行游玩的一个好地方。

便是好些不信佛的人家,也会拖儿带女到城郊这边玩一玩,赏赏景,吃点儿美食,凑个热闹。

同时菩提寺里面虽然最有名的是一颗菩提树,但是寺边山上有着大片连起来的桃花林,也算是魏县里面很美的一景,好些人来菩提寺除了烧香拜佛求签之外,也是想来赏景。

之前有诗人写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用在此时却是极好的,正好现在四月份魏县县城附近的桃花都已经谢了,可是菩提寺中的桃花却开得正式艳丽、灿烂的时候。

李思微和季兴杰心中有事,对于这漫山遍野的桃花是无心欣赏的,季兴邦也一直在找机会想要装一装“神棍”,所以也无心赏景。

于是三人直接进了菩提寺的大殿之中去拜佛。

菩提寺与其他的寺庙不同,修建的大雄宝殿非常的大,且殿中四面都供奉了佛祖和菩萨。

南面的门供奉的是释迦摩尼,他算是“现在佛”,现在掌管整个佛教。北面的佛是药师佛,算是“过去佛”,以前掌管整个佛教。西面的是弥勒佛,算是“未来佛”,他日后会接释迦摩尼佛的班,掌管整个佛教。东面则是观音菩萨的塑像。

季家三人进了大雄宝殿之后每人都亲自在功德箱里面放了银子,算是给目前正在寺庙里居住的僧人们的供奉,同时还花钱买了香火,算是烧给各个佛祖和观音娘娘的。

同时李思微还花了大价钱给观音娘娘织了一件嵌金丝的袈裟,给四面的佛祖和观音都供奉了鲜果和鲜花,花费不少。

有个寺庙里面的高僧坐在释迦摩尼佛像之前,在李思微等人给佛祖、观音烧香、供奉事情完了之后给李思微、季兴杰两个跪着的人念了一段佛经,拿出一根红色的丝线来给二人的手绑上,然后让李思微抽签。

李思微相当赤诚地拜了佛祖之后,抽了一根签,可是却是一支中下签,上面写着:“李靖归山:欲待身安运泰时,风中灯烛不相宜,不如收拾深堂坐,庶免光瑶静处明。(注一)”

李思微和季兴杰都是有文化的人,看到这个签文的指向就觉得不好,可是他们二人还是不死心,给了老和尚一笔解签费,请他解惑。

老和尚看了签文之后对二人说道:“两位施主,这个签文意思你们二人所求的事情二者不可兼得,就好比签文李靖归山,欲要得道,须放弃名利。你们二人若要求现在心中所求之事顺利,须得放弃另外的一样东西。”

李思微有些急了,问道:“大师,可是我们夫妇二人今日就是为了求子而来,只是求这一桩事情,并无他求,如何不可兼得?如何放弃?”

老和尚思索了片刻,便说道:“有些事情,你们虽然没有向佛祖求,但是你们自己的内心之中却已经求了千百回,自然是那个你们在意的事情。”

李思微心中一震,她在心中求了千百回的事情、最在意的事情就是夫妻和睦家庭和美,一生平顺幸福。难不成她若是想要顺遂就不能要孩儿,可是若自己没有孩儿还算什么“一生平安顺遂”?

季兴杰也是心头剧震,他一心所求不过是科举高中、官运亨通,难不成他的子女缘与官运是相违背的?有了子女缘之后便没有官运?或者想要高中、想要当官就没有孩子?

季兴邦虽然不知道李思微和季兴邦最看重的是什么,一心所求的是什么,但是经过上辈子猜也能猜出来了!

他闻言也是张大了嘴巴看着这个老和尚,觉得难不成真的有神佛?这签文真是神了!大堂嫂可不就是应了签文之中得了孩子没了丈夫,一辈子守了活寡。大堂兄可不也是有了一堆孩子,却仕途不顺,都只得了一边,另一边没能得了好?

可是转念一想,觉得这个签文说的都是些车轱辘话,模棱两可的。一个人一辈子哪儿能一生顺遂,总会遇到沟沟坎坎,总会有得不到的,所以都说人生不得之事情十之八九。等到日后遇到挫折坎坷,是不是就能自动带入签文,觉得老和尚说得准了?

这个签不光是解大堂兄和大堂嫂这一辈子很准,解自己不也很准吗?自己本以为一生顺遂别无他求,此番重来一世不是也发现了好些不得意想要改变之事吗?

一时之间三人都没有说话,气氛很是尴尬,好久之后他们才起身离开了大雄宝殿。

季兴邦看了大堂兄和大堂嫂二人兴致不高,于是主动邀约二人到菩提寺的后厨吃一顿他们的素餐,这边的素餐一人五文钱便管饱,算是很便宜的,李思微和季兴杰也没有拒绝季兴邦的邀请,这点儿钱他还是能拿出来的,也算是承了他的情。

季兴邦很是殷勤地将大堂兄和大堂嫂引到一个风景很好适合看桃花的僻静石桌凳前,给了小和尚一些铜钱让他擦干净桌子凳子再上了一壶茶水,之后将三人的素斋饭端过来。

吃过饭之后,季兴邦掏出三个铜钱对大堂兄和大堂嫂说道:“大堂兄、大堂嫂,你们不用在乎今日里那个签文,我觉得算得不准。之前我看了周易,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有天赋,也学了用三个铜钱打卦的方法,不如给你们二人算一卦如何?”

季兴杰皱了眉头,他不算很喜欢《周易》,也不喜欢研究卦象,总觉得自家小堂弟这般做法有些分心,没有走读书的大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