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走科举路 第49节(1 / 2)

加入书签

李思微赶紧安慰自己家娘亲,说道:“娘亲,你不用担心,弟弟人才这么优秀,等到三年以后会试的时候他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我们就能给她好好的说一门亲事了,你不用担心。”

李老夫人却不太乐观:“进士哪儿是这么好考的?我儿又去了长治府那个青山书院里面念书,三年之后若是考中还罢了,若是考不中是不是又要等三年?人生有几个三年?我儿若是几次不中,难不成就一直不成婚不成?”

这样一来李思微便也不好劝慰李老夫人了,因为进士确实是很难考的,她也不敢打包票李思齐一定能考得中。

幸而现在天可怜见,李思齐考中了进士,还是个正经的二甲进士,现在说亲就很容易了,以前看不上他的人家现在也隐隐透露出了可以再谈一谈亲事的意思了。

李老夫人和李老爷认真问了李思齐日后的意思,确定了他想要一个能够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的妻子之后,便想要给他娉一个出宫的女官作为妻子。

之后再托李思微问了问时晗雪这一届出宫的女官们人才、品性、家世各种情况,让她推荐一个人选。

时晗雪想了想之后,推荐了两个人选,她们二人都是在宫中老实本分的人,样貌不算出众,但是才学人品过得去的,家世上也各有优劣。

一个是京城富商之女,与李家一样都是做生意的,只不过生意做得比李家大些。但是同为商户,两家的身份其实是差不多的,也算得上是一句门当户对,二人日后成亲以后可能会有很多共同语言,亲戚也都是与自己同层次的人,可能比较好相处一些。

另一个是京城清流小官之女,他父亲只不过是芝麻绿豆大的京官,之前考上的是三甲同进士,又没有什么家世,走了狗屎运才能在京城留下,但是升迁基本无望了,这辈子怕是都穿不了朱紫色的官袍,家中日子一直过得苦巴巴的。

不过他对男女没有什么门户之见,还是认真用心地教育自己的子女,让女儿也与男子一同念书,才使得他的女儿人才出众考中了女官。时晗雪觉得,能够允许让自己女儿念书的人家,即便是重视规矩的清流人家,应当也是比较开明不难相处的。

况且现在李家不缺钱,缺的是文化,缺的是做官的背景或者是人脉,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就让李家自己选吧。

李家拿了这两个推荐人选之后觉得都挺好的,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么选,后来还是把皮球踢到了李思齐这边,李思齐想了想之后说道:“还是问一问这位商户家的小姐是否愿意下嫁我们家吧,我们去提亲人家还不一定看得上呢。我可是听说女官是非常厉害的,近来找她们提亲的人家差不多踏破门槛呢,我们家这般的不一定会被人家看上。”

李思齐在长治府青山书院求学这么长时间,从之前的志得意满到后来青山先生声名尽毁之后的冷眼之中看尽了人情冷暖,他深知了理解和信任的重要性,也深知了不同背景的人有时候观念真的会是天差地别。

他自己是商户出身,虽然从小就不以为耻,但是谁知道其他人心中会不会嫌弃呢?夫妻之间是要相处一辈子的,他可不愿意对着一个随时鄙视自己的女子,还是娶个同样家境出身的女子要省心一些。

现在的李思齐觉得自己背着“青山先生学生”这么一个污名,日后在仕途上的发展恐怕有限,便没有那么重的往上爬的心思,更多的还是思考日后的夫妻相处问题。

李老夫人拿着拜帖请了媒婆去那户曾文达曾老爷家求娶他家出宫在家待嫁的女官闺女,曾老爷本来看不上李思齐这样的商户出身的进士,想让自己的女儿改换门庭嫁入权贵家中,让曾家日后也能借个势。

但是曾家姑娘既然能进宫做女官,现在还能出宫好好地待嫁,自然也是有手段的,她让人将所有来提亲的人都打听了一遍,知晓了李思齐这个人的才华、俊美和仗义,对这样的男子心仪不已。

她心中是有些怀疑那个刘振乾必然是做了什么恶事才会被青山先生如此针对的,青山先生这么被毁了名声有些可疑,但是不管真相如何,都不关李思齐的事。李思齐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愿意拜青山先生为师,在青山先生跟前侍奉这么几年,真是难得的有情有义,她很喜欢。

于是曾玉芝便自己做主应下了这门亲事,曾文达曾老爷也只能答应了。就这样,曾、李两家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二人的婚事,到季兴邦、时晗雪成亲的时候二人的亲事已定。那天李思齐作为季兴邦的伴郎之一,曾玉芝作为时晗雪的伴娘之一也偷偷见了对方一面,双方是又羞涩又满意,只等着之后两人办婚宴了。

时家兄弟二人的婚事就比较简单了,都有广思斯这个嫡母时常观察着、把控着,倒是不如其他几人的婚事那么着急。广思斯早就相看好了人选,早早就相看了起来,看的都是门当户对的女子。

她也早就和女方家透露过了意思,女方家有些心动,但是对她信誓旦旦保证自家两个儿子都能考中进士有些疑惑,便犹豫了一下,说要等到会试之后再定亲。

后来时穆瑾、时穆宁二人果然争气考中了会试,名次三十几名,有可能二甲也有可能三甲,可是这样也无所谓了,对于他们这样已经有了一些底蕴的家庭来说,只要考中进士有个敲门砖进入官场就行,婚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广思斯给自己嫡子时穆瑾说的亲事自然要更好一些,是京城实权官员人家的嫡女,也算是两家强强联合。给时穆宁说的亲事要稍微差一些,但也算很可以的,是实权官员人家的庶女,但是人品才华很好,样貌也很好,与时穆宁也算是相配。

至于曾阳夏的婚事则不再在讨论范围之内了,因为他年纪比其他人要大一截,早早就在中举人之后便在京城说了亲事了,三年后的今天季兴邦和时晗雪刚刚成亲,可是他孩子都已经有两个了!

只不过他还是不知羞,非要挤进伴郎团里面和其他没有成亲的男孩子们一同去耍热闹罢了。

只不过京城这些婚事当中,也有一遭婚事让季兴邦觉得诧异不已,便是之前考中女官探花位置的孙映雪,说亲给了周家那位考中了进士的周海山,而季兴邦记得这个周海山是上辈子时媗妍的夫君,也算是自己的姐夫。

震惊过后他却也只能叹了口气,这辈子好些事情都有了变化,他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能总是用上辈子的老眼光看所有事情了。

现下就要遇到一遭糟心的事情呢——他就要上班去了,他两辈子都没有去过翰林院呢!

第105章 官升一级

季兴邦其实不喜欢翰林院, 他觉得自己在外地做一个小小的县令大人都算是在实实际际做事情,但是在翰林院里都是在玩文字游戏,没有什么作为。

只不过在翰林院又是一个进士进入官场之后的必经之地, 只有在这里混出了名堂来日后才会有前途, 所以他不得不入翰林院待上几年, 还不能和别人抱怨, 否则别人只会觉得他在嘚瑟,而不会觉得他是真的在抱怨。

比如中了二甲的闵宏达、李思齐以及中了三甲靠前位置的时穆瑾、时穆宁四人都在复习功课准备考翰林院的庶吉士,他们想进翰林院而不得呢。

还有一个人也不得不离开翰林院了,那便是——季兴杰。

因为大景朝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那就是近亲的人不能同时入翰林院或者同时入内阁。其中一个需要进入这两个地方,那么另外的人便要避开这样的地方。

像季兴邦和季兴杰这般都只是六七品的小官而已,只要季兴杰离开翰林院避开季兴邦就行了。而若是那种内阁大员入阁的话,他的儿子、兄弟、父亲、叔父等等一家人甚至要避到京外去。

因为要避讳季兴邦进入翰林院,皇上将季兴杰升了一级成了正六品的官员, 然后放到了国子监去了。因为皇上觉得季兴杰真是一个教书育人的人才, 他曾经教过的几个弟子都很成器,人品不错学问不错。

而且他一点儿都不迂腐, 有点儿“有教无类”的味道, 无论是官家子弟、农家子或者是商家子都能教育得很好, 还能让他的弟子们互相之间联系紧密、感情很好, 皇上心中很是赞赏。

他最早是想要把季兴杰这么一个人才放到大景朝最重要的太学里面去的,但是因为太学是大景朝最高、最好的一个学府,所以盯着太学的人太多了,季兴杰这般没有任何背景的人, 甚至在学术上也没有太大名气的人去了太学也是被压制的料, 掀不起什么风浪。

所以皇上想了又想, 便将季兴杰放到了大家都不是很看好的国子监之中。其实皇上对国子监这些纨绔子弟也是很头疼的,希望能派一个有能力有水平的人去将他们那些野马拉回正轨来,不要说成材,起码要做个人吧!

为了担心季兴杰心中不舒服,皇上特意给他升了一级调过去,而不是平调过去。要知道季兴杰之前在翰林院三年也只荣升了一级到了从六品而已,现在去了国子监做正六品的官员他怎么也不亏了。

季兴杰对于离开翰林院心中是有些遗憾的,因为他还挺喜欢翰林院的氛围的,虽然里面有汲汲营营想要巴结宫中贵人升官的人,但是也有不少像他一般只想做学问的书呆子,他在里面学到了很多知识,交到了不少朋友。

但是对于官升一级到国子监去任职他也是满怀憧憬的,谁不喜欢升官呢?谁不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被人肯定呢?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工作岗位而已,况且又不是没有教过学生,便是学生有可能会跳脱一些,季兴杰也是不惧的。

于是季兴杰带着他的小堂弟季兴邦到翰林院去上班,顺便也是自己去收拾东西,与同僚们作别。

在引着季兴邦拜见了翰林院大学士之后,季兴杰介绍季兴邦认识了自己这三年来在翰林院相处下来的几个至交好友,也让他们在工作上多看顾一些季兴邦,大家都从善如流地答应了。

之后季兴杰便拿着他收拾好的东西去了国子监报道,同僚们有些羡慕他官升一级,有些遗憾他去到国子监之后将会遇到好些问题学生会很辛苦,不过这也算是是正常的调动,倒是没有人很眼红他。

季兴邦作为新科状元来报道,大学士自然给他几分面子,没有为难他。因为翰林院大学士深知——新科状元一点儿也不稀奇,可是被皇上亲自赐了宅子,新婚第二天还能进宫拜见皇上皇后的新科状元季兴邦可是独一份的。

翰林院么,不就是随时看着书候着,看皇上什么时候需要伺候笔墨就上去露一下脸。皇上心情好那一天就是人人都想抢着去皇上面前露脸,可是皇上心情不好那一天就大家都恨不得缩到地洞里面去那种。

季兴邦本就更加喜欢务实,不算太喜欢念书,所以翰林院的生活让他在了几个月就觉得索然无味,想要寻求一个外放的职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