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走科举路 第60节(1 / 2)

加入书签

而且在这一次推广你新式农具上面,府君大人和各县的县令大人真的都没有扯后腿的人,大家认真的做事情,与沈章留府君奏折里面写的基本一致。

这样一来,监察御史大人便有些惊讶了。这个府君沈章留大人平时可能有些贪财好色收取银钱的坏毛病,但是在做正事的时候竟然这么靠谱,也算是个能吏啊。

他对皇上说了十个县令都已经将两种新式农具在治下的县里推行好了,一点都没有耽误春耕,就真的是这样。

于是监察御史先将初步的折子快马加鞭送到京城给皇上一份,自己继续到府城里去对沈章留进行深入的考察。

之前他都一直在临汾府外围的各个县市进行考察,给皇上的一个初步的定论折子发出去之后,他才进入了府城,悄悄的找到了临汾府的农事官季兴邦。

他问了问季兴邦这个府君大人的情况。

季兴邦与这个府君大人没有什么交情。自然不会为他藏着掖着,为这样一个人在皇上面前说谎肯定是非常不值得的事情。

于是季兴邦将自己刚来临汾府的时候被府君沈章留大人打压,不拨银子给自己的事情说了出来,还讲自己走了宁王的路子,以及走了时穆瑾工部的路子,将这两样新式的农具在皇上面前露了脸,在邸报当中下发,才有了两个新式农具的出路。

这些事情虽然皇上已经命人暗中调查了一份,但是监察御史大人却是并不知道的,此时听季兴邦说了之后,监察御史大人也认真将此事记录下来,准备稍后报给皇上。

但是季兴邦也没有故意抹黑这个府君大人,他客观地向监察御史大人说道:“府君大人看了邸报之后态度马上大变,竭力推行临汾府这两样新农具的使用。

不但从府库里拨了两千两银子给我造新农具和招募工匠制作水车,同时也让底下十个县令分别带着钱和人来府城学新农具的制作。”

同时季兴邦也没有藏着掖着,将县令大人们先送钱才拿东西的这种惯例告诉了监察御史大人,同时声明了自己并未收银子。

之后在府君沈章留大人用考核劣等的威胁之下,以及季兴邦的全力推动之下,山北省临汾府的两种新式农具推广喜人。

竟然真的实现了在春耕之前完全推广开来的设想,一点都没有耽误整个临汾府百姓的春耕这件事。

府君大人上折子给皇上这件事,季兴邦也知道。甚至当时府君大人还将折子的草稿给季兴邦看过,二人琢磨了用词一番。

府君大人当时也是想卖个好给季兴邦,告诉他自己并未贪慕他的功劳,在折子上将季兴邦的功劳也写出来了。

监察御史大人闻言之后点了点头,对这个府君大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他看来,这个山北省临汾府的府君沈章留并不像那种非常公正廉洁的人。不然之前季兴邦刚来的时候也不会被他用各种官场手段打压。

但是这个人胜在识时务,能够看得清风头,他做的最对的一件事情便是将皇上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皇上的邸报下发之后,其他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动作。但是没有一个人像他动作这么快,动作这么及时,动作做得这么好。

要说山北省也不算特别富庶之地,虽然比辽东或者是西南蛮夷之地要稍好那么一点,但是比起江南来说,府衙里的财政状况也不算特别好,也不算是能拿得出非常多钱的府衙。

但就是在这样的府衙之中,沈章留大人却举全府之力,积极的去推广两种新农具。更是以皇上的命令为先,认真贯彻执行皇上的命令,这一点却就十分难得了。

作为皇上,有些时候对于官员的贪污腐败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人都是有私心的,他不能让所有的官员都变成圣人。

但是这些官员贪了之后要为百姓做好事,不能让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同时皇上从上面发下来的要求需要他们认真的做,认真去贯彻执行。

沈章留纵容有千般万般的不是,他的人品也不算特别好,还是有些贪污或者是打压别的官员的这种不正当的行为,算是一个人品不好的官员。

但是他既然能这般将皇上说的话放在心上,将皇上邸报里的要求做在实处,那他就是一个很有优点的官人。

“媚上”的下属从来都不会让上司讨厌的。

监察御史问完季兴邦这些之后,也没有偏听偏信,而是再去找了其他的人打探,或者去茶楼里听一听,大家对府君大人、对临汾府各位官员的评价等等。

一段时间之后,监察御史却发现竟然有从辽东、江南来的人不远万里来到山北省临汾府学新农具的应用。

原来这些人都是季兴邦的同窗,他们之前到了外地去做县令,那个从辽东来的县令是曾阳夏,而那个江南的县令则是时穆宁。

其实曾阳夏是很想和季兴邦一同研究这两种新式农具的,他也不吝惜这些钱财。

只可惜的是辽东离山北省太远了,当时季兴邦同时给他和宁王殿下写了信,但是宁王殿下给的银子让他已经把东西研究出来,朝廷这边都已经下发邸报了,而曾阳夏那边直接看到了朝廷的邸报,也没有了给他投钱赚取功劳的机会。

但是曾阳夏夫子二人也算是骨子里都带着生意人的本性,他们觉得这些新农具非常的好,便不远万里派人到山北省临汾府这里来取经。

虽然朝廷的邸报上公布了季兴邦的水车制作图纸,以及曲辕犁的制作图纸,但是工匠们看图纸再研究需要一段时间,甚至还有可能会做错。

但若是将工匠直接领来山北省临汾府这里找季兴邦和工人学,那就绝对不会错了。

于是曾阳夏父子合计了一下之后,由曾老爷拉了一只商队,拿了好些钱财带着好些工匠到临汾府找季兴邦。

相信以曾阳夏和季兴邦的关系,季兴邦绝对不会拒绝帮助他们的。

同样已经做了县令的时穆宁也是这么想的,他在江南那边虽然县衙里银子多,但是他能做主的地方却非常少,好些富户都是有关系的人,做官致仕回乡的大户人家太多了,一个小小的县令在那边什么也不是。

收到朝廷的邸报和季兴邦寄来给他的图纸以后,时穆宁就已经在江南那边学着制作和推广新式农具了,但总有一些觉得不太成熟的地方,所以他也派了人不远万里到山北省取经。

两支队伍来的时间差不多,季兴邦自然好好的招待了这两支队伍,认真的将自己制作和推广新式农具的各种经验完全交给他们,一点都不藏私。

甚至山北省临汾府的工匠们、手巧的农户们在做完了自己家里的两样新式农具之后,忽然发现了一个生财之道。

现在临汾府中所制作的两样新式农具虽然已经饱和了,但是外地并没有饱和呀!

他们完全可以多制作一些农具,拿给商队去外地贩卖,这样可能挣不少的钱呢。

远的不说,就拿近的来说吧,现在辽东和江南等着两只商队,正一边让工匠学着制作两种新式农具,一边买现成的呢,那可是来者不拒,见了就收。

想一想大景朝有多少府多少县?这两个县以外自然还会有其他的商队过来买新式农具啊!

那还等什么?大家赶紧动手做新式农具呗。人家这两个商队走了,其他的商队又会来的,春耕之后正是农闲,这是做新农具的好时节呀。

于是这个农闲时节,临汾府的百姓们只要有点手艺的都赚了个盆满钵满,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觉得日子真的好,太有盼头了。

监察御史也将这些看在眼里,将这所有的事情全都写到了折子里。同时他也很注意保密工作,在回京之前也没让临汾府的府君沈章留大人知道他跑过这一趟。

回京之后,监察御史立即向皇上汇报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