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71. 升北京留守 林从没接石敬瑭当说客……(1 / 2)

加入书签

林从没接石敬瑭当说客的活,石敬瑭就又派了自己的侄子石重贵去。

石重贵是石敬瑭大哥之子,不过石敬瑭大哥早年就去世了,石敬瑭很是疼惜这个侄子,就收成自己养子,和自己儿子一样,石敬瑭当初起兵成功,因为要进京,就留了这个侄子兼养子镇守河东,后来张从宾之乱石敬瑭两个成年的儿子没了,石敬瑭就让石重贵从河东回来,养在宫里,稳定人心,如今已经和皇子一样,封了郑王。

所以石重贵亲自去了冯府请冯道出山,这代表的意义不言而喻,而且石敬瑭还特地传话,如果冯道不愿意出山,他就亲自去请。

冯道无奈,只好出来。

自此,枢密院尽归政事堂,冯道成为第一个同时掌政权和兵权的宰相。

而石敬瑭对冯道也十分信任,政务军政全权放手,别人求都求不来的权势,冯道却唾手可得。一时间,冯道之荣宠,举世罕见。

……

冯道掌相印兼枢密使的事虽然在朝廷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但这毕竟只是宰相和枢密使的事,一般官员也做不到宰相和枢密使的位子,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这事虽然大,但也大多议论下就过去了。

大臣们关心的,却是朝中的另一件事,石敬瑭要迁都。

迁都这事,对于其他朝代,可能是个大事,可对于唐朝来说,却不是什么大事,因为唐朝一直是多都。

西京长安,东都洛阳。

唐朝之所以设置两个都城,主要一个现实的原因,就是粮食问题。

唐朝由于人口增长,尤其是京城人口增长,外加驻军,导致唐朝时长安的周围郡县种出的粮食远不够长安城中百姓和朝廷食用,所以就需要从别处运粮。

而唐朝运粮靠的就是京杭大运河。

但京杭大运河从幽州起,到洛阳,河道都是很好的,可过了洛阳,到长安,就是黄河水道,从洛阳到长安,不仅河道狭窄,还水流湍急,所以北方的将士从京杭运到洛阳,很方便,但从洛阳到长安,就不好再走水路了,只能走陆运,这一下就艰难了。

所以唐高宗和武则天时,就经常离开长安,率领文武百官到洛阳,并把洛阳定为东都。

这就是唐朝时的两都。

到了唐末,因为黄巢起义毁了长安,梁就把国都定在洛阳,但此时京杭大运河汴州到洛阳这一段河道由于水位下降渐渐不好,下游的汴京逐渐取代了洛阳成为京杭大运河的枢纽,所以后来梁迁都汴京,以洛阳为东都。

而晋军这边,李存勖发家是在河东晋阳,后来和梁对峙,在魏博的魏州称帝,改魏博的魏州为邺城。

所以等后唐建立后,朝廷就有五个都城。

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南京汴京,东京邺城,北京晋阳。

而后唐几个皇帝一般因为情况需要,在几个京中蹦跶。

例如李存勖先是在邺城称帝,后来拿下中原在汴京登基,后来又觉得洛阳更有气势,就迁都洛阳。

李嗣源比较安分,一直以洛阳为国都,不过每年还是跑汴京去巡视一阵。

如今到了石敬瑭,开始先以洛阳为国都,可这几年,黄河和京杭的水位有些下降,各地的赋税粮食要想送到京中洛阳很是困难,所以石敬瑭就有了迁都汴京之意。

五代迁都很简单,因为洛阳和汴京一直都在用着,大家也都经常两头跑,洛阳和汴京都有宫殿,官员在洛阳和汴京也都有府邸,所以只要皇帝下令,大家收拾收拾东西就能跟着去。

所以迁都从来不是问题的重点,重点是谁留下,谁跟着去汴京。

这事关以后升迁和近在帝侧,朝中大臣们都很是重视。

林从和王氏自然也很是重视这个问题。

太妃宫

王氏斜倚在榻上,轻摇宫扇,“我就不去汴京了,我虽然在汴京也生活过几年,可自从先帝登基后,娘就在这宫里,如今已经有十多年了,这宫里一草一木都是为娘精心打理的,娘就打算在这养老了。”

林从本来就不想让他娘去汴京,每次皇帝更迭,皇宫都是重灾区,他娘能待在洛阳反而更安全。

林从笑着说:“娘待在这洛阳也好,等姐夫一去了汴京,这里山高皇帝远,也省得拘束。”

王氏笑了,“娘在宫里待了这么多年,哪还在意这些,不过洛阳这里还有先帝的皇陵,逢年过节,我也能带宫里人去祭拜一二,再说曹姐姐也不去,我自然也不去了。”

林从知道曹太后如今年事已高,太医说也就这两年的事了,所以此次石敬瑭迁都去汴京,曹太后也不会跟着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