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1 / 2)
第9章 谒陵之乱(一)
泽昌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一。
霜降日。
贤帝谒陵。
此时昼短而夜长,寅时天依旧漆黑。
可在京城的文武百官、以及自周边地区有了皇帝旨意回京的封疆大吏和宗室皇亲也纷纷起了个大早,华服重甲于身,精神抖擞等待着。
自大明门往德胜门门,已清街警跸【注1】,铺洒黄土。千余禁军及伴驾侍从队伍,早在午门前静候。
只待陛下出行。
贤帝上次去往天寿山谒陵,还是十年之前,顺穆圣皇后入陵之时。如今贤帝年迈,此次谒陵必定是他帝王生涯中的最后一次。
众人皆知这意味着什么——
新旧更迭,薪火相传。大端朝又将迎来一个新的世界,无人不期盼着在即将到来的舞台上粉墨登场。
*
“殿下,我们得出发了。”奉安入宅急催,“天子玉辇仪仗已经开拔,奴婢从外面看着,龙纛【注2】已经出城,后面就是四卫营,连道士僧众都出去了,凝善道长也出了城。还有文武百官的队列……都能瞅着队伍最末的番旗奴婢才回来的。咱们再不走就给落下了。”
赵渊彼时已着好道服大氅,在还巢内坐着,听奉安此言,假装没听见凝善二字,略过问:“可见我父王和大哥?”
“不曾。”奉安说,“现下往德胜门方向的全是出城的队伍,人山人海的,谁也进不来啊。”
“按道理昨日就该入京面圣,为何到现在了还不见人来?”赵渊沉思。
“哎哟主子爷,您可千万别想了。”奉安道,“奴已经从禁军那边儿得了消息,昨儿个警跸便已是提早关了城门,不让入京。自开平过来八百里路,天寒地冻得走不快,耽误一两日也不是没有可能。况且王爷和世子殿下是从北边过来,兴许图省事儿,就在去天寿山路上等着,是不是?”
奉安说完这话也不再等待,招呼侍从仆役们准备车马,又拿了手炉、大帽等一干物品,推着还巢就出了院子。
赵渊本想再论,可知道此时也论不出个长短来,便只好作罢。
很快,乐安郡王一支队伍便追上了谒陵队伍,浩浩荡荡自德胜门而出,向着顺天府西北角的天寿山脚下天子行在【注3】而去。
*
天寿山距离京城不过百里地,然而谒陵队伍数千人,又多有文官与车辇,速度并不算快,自寅时出发,入山时天依然全黑了,再往前便是山路。
先头部队早就在东沙河畔设了天子行在。
如今谒陵队伍便沿东沙河,围着天子行在安营扎寨,一时间白色帐篷和篝火将漆黑的山沟照亮,连带着滚滚幽深的东沙河畔都变得热闹非凡。
赵渊车辇吊在队伍尾列,此次谒陵宗族贵族又实在太多,宗人府也一时半会儿顾不得他这边,奉安便命人在外围起了帐篷,又搭了炉子生火。
赵渊自己操着还巢出了帐篷,向着远处眺望。
高耸的栅栏中,禁军环绕的龙纛下大账内便是天子所在。太子、宁王所在则距离天子大帐更远一些的地方。再远处便是众道僧所在之处……
“若是王爷来了。咱们按理也要在那边起帐篷呢。”奉安有些艳羡地说。
“父兄的消息有了吗?”赵渊问。
“宗人府那边差了锦衣卫去迎,若到大约是后半夜了。”奉安回他。
不知道为何,赵渊听了奉安的话,心底没来由的有些疑虑:“来时便提前出发,又怎么会耽搁在途中?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郡王多虑了,自开平过来一路坦途,能有什么事。哦对了,韩传军韩大人半个月之前去了开平慰军,按理也应该回京复命,也没回来呢。兴许是一并归来吧。”
奉安说完,赵渊内心终于稍微安定。
韩传军自益州发家,做知县时便编制千人队伍缴过山匪,后任过监察御史,如今在兵部担任侍郎一职,又身着保定、宣府巡按御史。
连这样的封疆大吏都未按时归来,自开平而来的父兄未曾抵达,也似乎不算需要十分忧心之事了。
待用膳后,又过了阵子,整个营地都安静了下来。
漫山遍野的帐篷中灯光暗淡。
无数旗纛在晚风中翻滚,拍打出布帛之声,除此之外,万籁俱静。
赵渊体弱,一日奔波下来,已有了困倦之意。奉安察言观色,已命下人进来为郡王更衣洗漱。
“明日就要上天寿山……明日怎么都到了吧?”赵渊说。
“自然的。谒陵之时,怎么都会到了。”奉安伺候他上床歇息,安抚道,“您安心吧。”
赵渊翻了个身。
他摸了摸胸前……
那封和离书终于还是带上了。
待谒陵之后,太子摄政,想必也不需要他绑住谢太初了吧……届时下山时交给谢太初。他回开平……也能一身轻松,无牵无挂了。
*
赵渊在一种诡异的安静中清醒了过来。
外面的旗纛不知道为何没了声音。
明明是安静的,却又有隐隐有什么更多嘈杂声传来,想要穿透压抑的黑夜,往他的脑子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