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1节(2 / 2)

加入书签

四川巡抚朱燮元平定西南、安定四川有功,加兵部尚书衔,总督九边军镇及畿辅兵,赐尚方宝剑,授太师,以重事权。

命于京郊大营典阅大军,择期出关。旨到之日,即刻赴京,不得有误。”

朱燮元没有接旨,愣在原地。

一地巡抚,这已经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事权颇重,然而今日这一道圣旨下来,他成了天启朝廷的第一任“督师”。

朱燮元从没想到,自己会有做督师的这一天。

所谓督师,是有明一代皇帝以下最大的地方官员,对于地方的军务、政务,皆有决断之权,但并非定职。

这个职务是不能随便给的,督师人选正确与否,不仅决定着整个战局的走向,更对地方军务、政务有较大影响。

据朱燮元所知,督师,一般是朝廷需要大规模用兵时临时设立,根据圣旨来看,他要带领九边军镇及畿辅大军出关。

不过他还是一头雾水,出关干什么?

人在西南,忙于政务,倒是有一阵子没有关注时下的国家大事了,等会儿接了圣旨,是要好好补补课。

刚想到这里,四川总兵候良柱穿戴着盔甲走进巡抚衙门,见王承恩正在宣旨,忙匍匐在地。

第三百零四章:上京

“巡抚大人…?”

王承恩低语提醒一声。

朱燮元反应回来,匍匐叩拜道:

“臣朱燮元,领旨谢恩!”

将圣旨交予朱燮元手上,王承恩总算是送了口气,不顾挽留,带着缇骑就要直接离开。

“公公留步——!”

朱燮元唤住王承恩,与之同行到巡抚衙外绑马处,见缇骑们整理坐骑尚需要时间,踌躇再三,问道:

“公公行色匆匆,是朝中发生了什么大事吗?”

王承恩先是点头,随即叹了口气,道:

“确是朝中出了大事……”

两人谈了一会,王承恩也知眼前这位是皇帝中意的督师人选,便对近来朝廷之事娓娓道来,细细言说。

听完,朱燮元也是神色担忧,他心中觉得,皇帝南京改革时还派遣大军北上参战,这既是一步秒棋,也是一手险棋。

裁革南京部院,在朝野上下激起了强烈的反对和轰动,此时发布檄文派大军北上参战,可以很好的将百姓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战争上。

但与此同时,江南各地极有可能会激起兵变,大明会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想来,天启皇帝让勇卫营留镇南京,就是预防兵变的发生。

澎湖的荷兰人还在负隅顽抗,围困荷兰人的兵力依旧不能撤回,这个时候,如果南北两面一起打仗。

大明经得住这样的军费开销吗…?

朱燮元辞别王承恩,目送一行缇骑离去,眼神显得有些空洞。

自万历年间至今,朝廷发动三大征,军费之巨根本难以估量,两年前西南大乱,又动员起中原五省的官军打了一大仗。

这四场战争虽然大明全都胜了,但随之而来的,是国库的亏空,朝廷财政的入不敷出。

尽管,天启皇帝继位以来,先是查抄大批贪官污吏及豪强的资产,然后加增关税、裁革南京部院。

这位新帝的种种政策和手腕,使得万历末年以来,濒临破产的财政状况得到极大缓解,甚至于在天启二年内,补全了九边军镇累年积欠的军饷。

兵部也曾奏报说,九边军队在天启二年完成了半数以上的盔甲、军械更换,战斗力可谓是提升了一大截。

这是在朝好的方向发展,朱燮元可以毫不迟疑地说,大明朝如今是走在中兴、强盛的道路上。

但这场战争来的太突然了,西南之役后仅仅两年的时间,根本不足以让朝廷缓解其带来的庞大军费开支。

在这个时候动员如此大规模兵力,发动堪比萨尔浒之战的战争,相当于是提前预支了天启三年的财政收入在打仗。

这场战争一旦失败,大明陷入的处境就不是尴尬所能形容的了,那个时候,可能就要天下大乱了。

换个方向去想,这场战争一旦打赢,大明将会一扫颓势,在辽东再次占据主动权。

朱燮元根本没有料到,这种重担,皇帝居然没有丝毫预兆的交到了自己肩上,这可是赌上了大明其后数十年的国运之战!

想到这里,他的额上渐生热汗。

见状,四川总兵候良柱显得十分纳闷。

在他的印象里,这位四川巡抚从协讨西南开始,就一直镇定自若,很少有什么事会让他变得紧张。

候良柱取来桌上的圣旨看起来,读了两行,心中便已猜到了全部内容,也是倒吸了口凉气。

其实今日朝廷大事,他这个做总兵的是知道的。

“后金出兵围攻沈阳,意欲所在,却是攻灭福余部,辽东经略的这个猜测,真是大胆。”

他说完,也在注意朱燮元的神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