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节(1 / 2)
天启三年十月十二日。
紫禁城,懋勤殿。
大明的皇宫从来都是那样奢华,两壁的金色挂画,殿顶的轩辕宝镜,还有燃着熏香的宣德炉,皇帝宝座周围点缀的装饰更是富丽堂皇。
朱由校平常都在西暖阁理政,今日不知是怎么了,忽然来到懋勤殿。
太监和宫人们不知道皇帝的心思,不敢去猜,更不敢怠慢,都是侍立左右,忍耐着心中狂跳。
天子近在眼前,行事自若的人,处事但凡稍微圆滑一些,向都是能混上去的人才。
朱由校来到一架紫檀木的巨大书橱面前,取出一本典籍,开始一本本的翻看,冲着魏忠贤淡淡说道:
“行了,这没有你的事了,下去吧。”
上次科考大案牵涉众多,仅是被杀的官员就多达二十几人,受牵连革职查办的更是数不胜数。
虽然已经过去了一阵子,可朝廷毕竟还要运转。
这也就是说,皇帝要在近期增添大量的新臣子来充实朝廷各部院,这对所有的党派都是一个机会。
魏忠贤正捧着本子,打算将此回内阁、六部各院的增补名录递上去,因为以往举荐大臣的事,都是他来负责。
这次听了这似逐客令一般的话,他先是一愣,这才缓缓退了出去。
出了门,就连魏忠贤都是松出口气。
他悄悄吐出口气,转头又看了一眼懋勤殿,自甬道向东华门走去,只是这次他的步子,显得有些沉重。
自从出了宫,魏忠贤的心头就仿佛萦绕着一缕乌云。
古往今来,臣子们话中都在说伴君如伴虎,所以魏忠贤一直以来行事都是如履薄冰,兢兢业业为皇帝办事,以求安心。
可是随着东林党在朝廷的彻底倒台,所谓的“世态炎凉”,他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
东林党倒台以前,朱由校对他经常有“忠贤哪”这种话,随着东厂势力愈发减弱,这样的话他再没听见了。
这般增补阁臣部院的大事,皇帝一向都是叫自己和阉党人来商议,可是这次,皇帝的身边什么人都没有。
他回头一看,只见到懋勤殿中皇帝孤独却又坚实的身影。
如今他也算是明白,天子早在当初就知道自己的作用,现在天子已经长大,大权在握,不是他能再妄加揣度的。
叫他出来那句话,皇帝说的好似漫不经心,可在魏忠贤听来,又似蕴意颇深,像在暗示什么。
这种种猜想,让他在路上的步子越迈越深,以至于头皮发麻。
魏忠贤第一次有些不确定,自己一直以来为皇帝做的,到底是对是错。
看着魏忠贤离开,朱由校将书放回书橱,眼神微微一动,负手而立,静静吩咐道:
“传魏广微、张世泽。”
第四百三十二章:魏广微的最后考验
等着他们两个来的时候,朱由校走回到御案上,随手翻开一本奏疏,静静看着。
这第一份说的,是上个月的河南某地饥荒。
这是当下最常发生的事,现在每个月朱由校接到的各地饥荒或是灾害报告,没有一百份也有个七八十份。
只不过天启三年底这个时间线还早,各地的饥荒大多数都仅限于县内,还没发生什么席卷全省的大饥荒。
到了那个时候,可就是饥民遍野了。
“将畿辅今岁第一批的番薯运过去些,反正这个东西也不能储存太久,今后各地旦有饥荒,首先要运番薯过去,其次才是赈灾的银粮。”
王朝辅心中纳闷,陛下是怎么知道番薯不能储存太久的,但也没问,只静静点头,表示记下。
朱由校没说什么,再翻开第二本。
第二本说的是件喜事,是辽东巡抚洪承畴与辽东经略熊廷弼联名所奏,说是据哨骑探报,努尔哈赤上一战之后似乎旧疾复发,整日待在一个叫温暖镇的地方。
显然,奴酋是在那边休养身体。
奏疏中还提到,前不久在赫图阿拉斩获颇丰的毛文龙,正率领众将连日商议战策,似乎又想有什么新动作。
他还没上奏过来,朱由校自然也不会心急去问。
毛文龙的毛病虽然多,但留他在皮岛总归在战略大局上是有好处的,而且东江军在外若是没有朝廷帮扶,确实处境艰难。
奏疏上也说,现在的辽东形势一片大好。
借着战胜余威,加上朵颜、福余、泰宁三卫的配合,辽东经略熊廷弼正谋划着在明年以前,彻底收复辽东失地。
看起来,自己当年构建以洪承畴御内,熊廷弼主战的想法成真了,而且正在发挥效用。
洪承畴虽然看不惯熊廷弼那个臭脾气,可两人治所一个留在辽阳,一个却搬到了海州? 基本上眼不见心不烦。
他们都是有大局观的人? 更不会在关键时刻使绊子。
洪承畴作为辽东巡抚,可比之前的袁应泰强多了? 他一方面招抚流亡? 另一方面在安置第一批出关的中原流民,大约十二万人。
朱由校合上奏本? 静静想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