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2节(1 / 2)

加入书签

他缓缓的说道:“赋税减少,土地是根本。自大明立国以来,百姓日增,人口越来越多,可田地却越来越少。”

“民间投献隐匿成风,朝廷怎么可能收缴的上来赋税?臣想清理全国的土地,清理出来这些土地就能够让大明增加许多赋税。”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缓缓地点点头。

这件事情,朱翊钧早就已经知道了。

张居正改革其实是分几步走的,第一步是吏治,设立考成法,给官员戴帽子。这是他被官员反对的主要原因之一。

平时你好我好大家好,吃喝玩乐,再贪污一点银子,干几年之后落一个好的评价就升官了。

无非就是给上官送点礼,那能叫送礼吗?

君子有梳财之意,交际应酬而已。

张居正你这样可好,让我们大家当官脑袋上还套个紧箍咒,这就是背叛!

在这个过程当中,张居正罢免了三千多位官员。那些庸碌的、不听话的全都换下去了,从上到下都换成了自己人。

即便不是自己人,也是党派众人的门生故旧。

正是因为这种安排,让张居正对全国各地的衙门如臂使指,传下去的话就有人去办。

这样一来,张居正才敢开始进行改革的第二步,清查全国的土地。

我家有十亩地,我报八亩,我交八亩的税,这叫做隐匿土地。

我们家有一个举人,他不交税,还能免税。我把土地放到他的名下,我也不交税,每年再把地从他手里租回来,只是付出少量的地租,这叫投献,是举人具有的特权。

都说秀才是穷秀才,可没听说过举人是穷举人。

第一三六章 清查土地从顺天府开始

总结起来就是特权阶级,包括勋贵、勋戚和读书人,利用自身的特权想办法巧取豪夺土地,还不给国家交税。

张居正的这一步改革,最主要的就是想要查清楚大明究竟有多少土地。想法自然是好的,只不过很多事情落到下面就不行了。

这也是为什么海瑞等人觉得张居正这么干是下策的原因。海瑞觉得这样只会让穷苦的老百姓日子更难过。

张居正所用的那些官员,海瑞压根看不上。

在海瑞看来,张居正和徐阶一样,彻彻底底的是政治官僚,根本不是心怀百姓;他的改革也只是为了朝廷创收,并不是真正的为了百姓过得好。

目的不同,执行的策略不同,达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召集任务的那些官员有能力,但是也真贪污,用他们改革往往会适得其反。

结果也证明了海瑞他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在这次土地清查当中,很多地方的确好好地清查了土地,但是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土地清查时候的贪污和转移。

有钱的大户会让官府把自己的地量小一些,明明这一块地是二十亩,量出来只有十一亩,纳税的时候按照十一亩来纳税。

对普通老百姓的土地,一亩地给量出一亩半。

官员们为了拍张居正的马屁,都要多弄出一些土地来。有的人为了立功,甚至把一些荒滩、盐碱地全都算了进去。这也就造成了更多的问题,普通百姓生活更困难了。

这些问题,朱翊钧也思考过。

张居正的改革目的是富国强兵,而他也做到了,从目的上来说他达成了。

可是朱翊钧却知道,张居正的这场改革注定只能是一场绚烂的烟火,它是国家和特权阶级对底层百姓的一次大规模压榨和盘剥。

而且究竟谁拿了大头还不好说,不但没有解决矛盾,而且还激化了矛盾。

“先生,朕有一问。”朱翊钧看着张居正笑着问道。

“陛下请说。”张居正一愣,随即躬身。

“就拿朕眼前这块地来说,”朱翊钧问道:“如果朕是本地乡绅,有功名在身,与官府衙门的胥吏关系很好,还与知县的关系也不错,朕手下的管家找到了衙门的胥吏,贿赂他一点银子,二十亩地在量的时候量成十五亩,或者是十二亩,先生觉得有没有问题?”

“上田变成中田或者下田,有没有问题?至于缺损的一部分,可以从别的地方找。反正那些百姓上告无门,把他们中田变上田、下田变中田,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一亩地量成一亩半,两亩地就量成两亩半。这样,一县土地能多量出三成,对朝廷有个交代,算是叙功。从乡绅富户手里面收取的贿赂,能让县令大发一笔。”

“对于富户来说,无非就是出一些贿赂的钱罢了。等到来年交税之时,这些穷苦百姓自然交不起。那么我身为士绅,可以把他们的地买下来,他们是不是应该感恩戴德?”

朱翊钧说这些话的时候,语气非常平和,甚至脸上的笑容都没有变过。

说完,他转头看向张居正问道:“先生以为如何?”

张居正沉默了。

这些问题他知不知道?

他知道。

海瑞他们都能够想到的事情,张居正怎么可能想不到?

他的才华又不比他们差,甚至要好很多。只不过在张居正看来,有些事情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局部的贪污而放弃了全国的改革。

世界上的事情就不可能做到两全其美,只能是取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就像当初制定考成法的时候,很多人反对考成法,理由不可谓不正当。可是不能因为他们的反对就不执行。

张居正的考成法其实更像是绩效考核,朱翊钧详细研究过,大部分都需要官员快速完成、按时完成工作;怎么完成没有说,全都一股脑的压在了下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