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9节(1 / 2)

加入书签

李猛说:“我没杜大人的能耐,怕是做不好。”

今晚的风,骤然变冷,且随着夜重,风里寒意加重。这样的北风吹上一夜,夜里得添被褥,明日起床,还得穿薄袄。

宋北溟不喜今夜的风,他的微雨肯定还只穿着薄衫。

他看着城楼下面,还有士兵打着灯笼在仔细检查有无活着的同袍。这样的场景,每一战之后都会有。

生死离别,在战场上过分仓促,这是同袍能对战友做的最后一件事。

宋北溟转而望向东边,声音很沉:“杜铉把玉关交给你,便是知道你可以,不要妄自菲薄。打仗之外的事,总督会派人来的。你且放心。”

李猛连连称是。他听到总督,有片刻的怔忡,那传说中的人实在遥不可及,却在宋北溟的唇齿间似有温度,叫他只是听着,都觉得离总督近了。

他是个性情中人,直来直去的,高高在上的总督离他太远,掀不起他太多涟漪,他没有虚伪的装作过分恭敬,心里想的还是杜铉。

杜铉死时流了一地的血,叫他每每想起,都要抹泪。眼看纸要烧完了,他又哀哀凄凄地哭起来。

宋北溟没有劝,他不知从哪里摸出了片叶子,就着方才的调子在夜风里吹了一遍又一遍。

李猛把纸都烧完了,知道自己该去做事了。

杜铉在城里没有安家,平日里对下严格,也不多交朋友,人走了,虽然有很多下属送别,但能算上亲朋好友的只他一个。他既当家人,又是挚友,做足孝送别了杜铉,往后便要接下杜铉的遗愿,守好玉关。

他要走时,见宋北溟收了叶子,以为宋北溟要走,便收了步子。

宋北溟望着东边,却没有要走的意思。

李猛好奇的问:“小王爷在看什么?”

宋北溟说:“起风了,我妻独自在家,怕他夜里不好睡。”

李猛愣了一下,自己先赧了个大红脸,劝解道:“男人在外打仗,女人在家里是挺辛苦。等战打完了,就能得空了。”

宋北溟“嗯”了一声,没有过多解释。

他望着总督府的方向,英挺的五官在骤寒的夜里更加浓郁。

宋北溟好想燕熙。

作者有话要说:

注1:化用自(五代)冯延巳《春日宴》,原文“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注2:引自(宋)叶梦得《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第102章 骤风侵寒

夜深, 总督府的灯烛熄了大半。

内院的灯没熄,正房里燕熙还在灯下看文书。

这个时辰燕熙已沐浴完, 穿的随意, 近卫也要避嫌,不好在跟前侍候,卫持风站在外头, 望了眼檐上的紫鸢。

紫鸢翻了个白眼,表示中午我劝过了, 这回到你了。

卫持风只好硬着头皮小声说:“主子,夜深了。”

燕熙停笔, 垂眸揉着太阳穴。

今日先是赶路,再是忙了一天的政务,他也累得紧,可文书如雪片般报来, 一日不清,就堆积如山。

这样不成, 主官案牍劳形并非幸事。燕熙想了想, 在屋里说:“你明日一早去与温子延说, 往后文书请他先拟个意见再呈我。”

“是。”卫持风记住了,明早要去给温演派活。

周慈就住在内院西厢房,听到声音出来, 卫持风见到周慈如见救星, 连使眼色。

周慈点头, 站到门外说:“殿下, 该歇息了。”

“嗯。”燕熙应声, 吹灭了书案上的灯。

卫持风和周慈松了一口气, 檐上的紫鸢“咝”了一声说:“真冷。”

卫持风被风中的寒气吹得缩了缩肩膀说:“鸢姐, 你先去加衣,我在这盯着。”

紫鸢颔首,人影一跃,便落到客院去了。

燕熙站到窗边,看天上的将满的月。月光皎洁,把西境照得一地的霜,劲风把天色吹得干净,万里无云。

他从袖袋里摸出一方帕子,凑在鼻尖闻了闻。

他知道宋北溟今天无论如何赶不回来,玉关死伤众多又失了主将,单是安抚和慰问就千头万绪。

还收了不少俘虏,一番整治也要费不少工夫。

漠狄在玉关死了个王爷,往后纷争必多,玉关里头的文武官员还得再逐一检视和敲打,宋北溟必定把这件事安排好了,带个名单回来给他参详。

加上,玉关这次是被无声无息围的,城里必有细作,宋北溟肯定会想到这一层,连夜就得清查全城。

这些还只是燕熙远在岳西能想到的事,宋北溟在当地,必定更是诸事缠身。

今夜宋北溟必定都要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