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5节(1 / 2)

加入书签

“甚好。”王申作为一个名士,他的存在更多的意义在于定人心。因而看完所有的官制后,王申便中肯地评价这一句。

至少这份官制无论是在中央或是在地方,都能很好的制衡。那么将来这个熙朝会变成什么样子,也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

“臣附议。”有了王申开口,其余人也就无须再客气了,且纷纷表态,他们很是认同云锦绣和杨觉商量的这官制。

“那么由谁来出任尚书令?”行,甚本上云锦绣早就料到这事儿反对的人几乎没有,那就一个个人选定下。

大将军不用说了,云锦绣第一个定下了人,也证明在云锦绣心中军权甚重。

尚书令是为三省之一尚书省的长官,其下有左右仆射,掌六部,管的是执行,这是实权。

随云锦绣话音落下,几乎不约而同,众人的视线落在杨觉身上。不料杨觉已然道:“我曾立誓,此生绝不出仕为官。今日当着诸位的面,我有此一请,望陛下许之。”

谁也没有想到杨觉竟然还会提起誓言,当然,也没有谁会觉得誓言不该守。不过,有这个必要吗?

要是杨觉不提,就杨觉为平定天下做下的努力,谁也不会不识趣的提醒杨觉千万别忘了自己的誓言。

“公子请说。”云锦绣并不意外,毕竟官制的事云锦绣既然一开始是跟杨觉讨论的,又怎么会不知杨觉做下的什么样的决定。为此,杨觉有所请,云锦绣岂能拒绝。

“凡我之功,与杨氏没有半分关系。请陛下往后不可因我之故,对杨氏厚待之。”杨觉郑重地起身,朝云锦绣有请。在场的人都震惊无比,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一个云锦绣不愿意让云氏因她之故而鸡犬升天也就罢了,杨觉不想当官,竟然更不许人对杨氏厚待?

这一个两个的,果真心中只有天下,没有半点私欲?

那,他们是不是要学着点?

一时间,众人的心情难掩的复杂,既觉得云锦绣和杨觉的高度是他们所仰望的,又觉得这要是不能惠及家族,怎么有种白忙活的感觉?

云锦绣多少知道内情,杨觉郑重相请,又是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说出这番话,给足云锦绣台阶下,云锦绣岂能不满足之。

“好。阮卿,给杨氏写一份诏书,赞许杨卿教子有方,杨公子以身作则,是为天下榜样,朕盼杨氏,亦可为天下榜样。”云锦绣应得爽快,甚至更是表露出对杨氏的欺许,嗯,这是欺许对吧!

被点名的阮英一顿,抬头望向云锦绣,其实很是想问问,你这么下诏书究竟是夸杨家呢?或是在给杨家添堵呢?

正当阮英纳闷要不要问出口时,杨觉已作一揖道:“谢陛下。”

???说实话,饶是阮英一向自诩行事无章,只求得一份自在快活,但和云锦绣和杨觉比起来,他真是觉得自己差得远了!

这两位做事看起来有迹可循,然而每回他们做的事就让人觉得不正常。

但是,阮英面对云锦绣灼灼的目光,那无声地似在询问,写个诏书你都不行?

怎么就不行呢?不就是一份诏书而已,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他怎么就不行了!

阮英赶紧道:“诺。”

无二话,退到一边去,这就请人给个纸笔墨砚,然后阮英想起一件事了,“传国玉玺?”

众人一听这四个字,齐刷刷地望向云锦绣。

可惜,云锦绣一脸不解,“传国玉玺怎么了?没有传国玉玺难道我就当不好这个皇帝?你们要是乐意,寻一块好玉来,再刻一个也并非不可。”

啧啧啧,听云锦绣风轻云淡的语气,实在让人无可反驳。

“传国玉玺在此。”下一刻,杨觉同样平淡地接过话,这回轮到众人的目光定在他身上,恨不得把他看穿。

杨觉似无所觉,从后拿出一个盒子,双手奉于云锦绣面前,这意思不用说了吧。

“杨公子是何处寻到的?”潘宣不是有意为难,而是确实好奇。传说中失踪的传国玉玺,竟然突然就出现在他们面前,这难道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吗?

“有人藏了起来,我让人交出来了。”杨觉不以为功,毕竟东西不是他收着的,能打听到消息把这传国玉玺拿回来,这事就算完了。

潘宣好奇的是,谁藏的?杨觉又是怎么让人交出来的?

“谢公子。”饶是潘宣有心想问,并不代表云锦绣也想问。

杨觉既然无意提及,证明此事不宜提。

谁藏的对云锦绣而言重要吗?并不重要!

云锦绣能得到这传国玉玺算是幸事,旁的已然无所谓。

“大熙第一道盖上传国玉玺的诏书由卿来写,卿不快些?”云锦绣拿着传国玉玺在手,却无意打开看上一眼,反而冲阮英打趣。

阮英真就随口问问,毕竟传国玉玺自传世以来,一向为皇帝所以为不可或缺。

云锦绣这样一个驱逐胡族,光复汉族的皇帝,也该锦上添花才是。

万万没有想到云锦绣不当一回的事,杨觉竟然悄无声息的办了!

啧啧啧。这两位啊!阮英的视线落在两人的身上,不断地转悠。

这论相貌两人也是极般配的。如此聪明的两个人要是结合,更是他们的大幸。但是,怎么这两位就是不往前迈一步呢?

这话阮英是不敢说出口,毕竟云锦绣这都成了皇帝了,有些事该避着些就得避着些。

直至云锦绣出言叫唤,阮英瞬间回过神,赶紧讨好地冲云锦绣笑道:“陛下说的是,陛下说的是。臣这就写,这就写!”

第132章

云锦绣与臣子们的交流, 并无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之意,众人也都习惯了。

不过,玩笑归玩笑, 玩笑过后论起正事也得正色。

尚书令什么的, 实权在手, 杨觉推辞了, 那由谁来执掌的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