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1. 大宋反派(62)二更 大宋反派(62……(1 / 2)
大宋反派(62)
丧葬是个费时间的事,什么也做不成,也不能去做,这是对死者最基本的尊重。
四爷和桐桐肯定不回去了,只叫人送了折子八百里加急送京都。
折子到京城的时候京都入冬来的第一场雪刚飘下来。在这之前,赵祯刚祭祀了景灵宫,祭祀了太庙,在圆丘祭祀了天地。
而今朝臣又正在上折子请大赦。
今年大宋遭灾的地方多了,南边水灾,中原旱灾,又有蝗灾。秦州七月份的时候黄河决堤了,光是丁夫就发了将近四万人,又派了兵卒两万,据说是花费了几乎五十万钱。
太后在折子上写了‘准’字,然后递给郭淮,“发下去,着人去办吧。”
郭淮接了,就低声道:“今儿下雪了,您可要吃烧羊?”
烧羊呀?
太后朝外看了看,而后笑道:“以前郡主陪着用,现在她在西北……西北怕是早落了雪了吧。回头叫人捎带着细绢过去,她喜欢。”
“那今儿用烧羊?”
“嗯!烧羊,再温一壶酒。”
“请杨太妃一起用么?”
太后想了想,还是摇头,“不用了,去观景亭,我一人赏景用饭。”
是!
正要下去了,加急的折子到了——雍王的折子。
太后皱眉,捏在手里很厚呀。她打开,细细的读来,而后愕然。如此反复的读了五遍,这才彻底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做梦都没有想到,夏州发生了这般大事。
“来人!”
郭淮还没走呢,“奴婢在。”
“请官家……”话才说了一半,她马上顿住了,“不!召集大臣,大朝!”
这是出大事了吧!郭淮不敢耽搁,脚步匆匆。
在大朝之前,也只赵祯有时间将折子看了一遍,等大臣们都来了,赵祯将折子给张知白,“您来读给大家听吧。”
于是,众人站在朝堂上,就听了一出由雍王事无巨细禀报的‘荒诞剧’。
是的!就是觉得荒诞。
李元昊想借着寿诞弑父,这怎么可能呢?怎么就这么沉不住气?他是世子,稳稳当当的,好好的弑父造反,原因呢?
这其中的很多细节,雍王都说的很清楚。包括李德明应该是有所察觉,但他上当了,他以为李元昊只是为了掩盖手臂废了的事,却没有算到还有后招。对亲儿子的不设防,也没有把亲儿子往更坏的地方想,然后就真的被这么给害死了。
满朝的大臣沉默了,这种事再觉得不可思议,可是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反正是这两人没了。
人死了,就不重要了。至于怎么死的,也没那么要紧。
重要的是,后面的事情里,雍王和郡主掺和进去了,还叫他们给掺和成了。而今,夏州的李成嵬迫切的需要大宋和辽国的参与。
张知白合上折子,听都听完了,得消化一下。他将折子递上去之后,缓缓的退下来。
退下来之后就又赶紧道:“太后娘娘,官家,夏州这些年,强则叛乱,弱则求和。叛乱了,就侵犯边境,掠劫为他用;求和便跟朝廷要岁赐,钱、粮、布帛,无所不包,用以壮大自身。可谓是,判和无常,朝廷与之打交道,总不得其要领。细算这些年,朝廷可从夏州得甚好处?”
无!无一!
“朝廷得花费巨大的代价,才能不让他为祸中原。”张知白说着,眼圈都红了,“而今……可谓天助……臣以为,有几件事要急办。其一,着人前去吊唁;其二,下旨册封李成嵬为夏王;其三,夏州之事,着雍王全权处理。”
“臣等复议。”
“臣等复议。”
“……”
前两件事本也是应有之意,只是第三件事,太后看了赵祯一眼就说,“哀家以为,雍王年轻,当派一辅臣协助。你们议一议,派谁合适?”
赵祯看了一眼朝臣,太后的提议并无一人先出言。他忙道:“太后娘娘,儿臣以为,此事不能急。夏州正缝丧事,朝廷急于派人,未免太急切了一些。”
张知白连忙附和:“正是如此。吊唁与册封,此乃急务。雍王暂留夏州,以观其变。若有别的变故,朝廷再派人也不迟。”
王曾跟着附和:“臣以为张相公所言甚是,请娘娘酌情。”
刘太后:“……”在雍王一事上,朝中大臣的屁股坐的一点也不端正。但官家和朝臣一起反对,此时她不赞成,只怕就该反她了。她也只叹了一声,“罢了,也是我急切了。你们商量人选吧,定下来之后上折子来。”
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