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1节(1 / 2)

加入书签

杯壁温着掌心,热气缓缓升腾,他再开口时,已是另一个人的语气:“‘寄云,我要走了,你把我的伞还给我吧。’”

程问音眸光闪动,低头看着自己掌心,仿佛那上面印满了对白,“‘是你送给我的,现在又要让我还回去,哪有这样的道理?‘“

“‘结婚也是一样,是你要我快点嫁给你,现在又要丢下我。’”

“‘严聿怀,你总是这么对我……是不是觉得这样很好玩?以前你说过的话,都不做数了吗?’”

这是一段爆发戏,是整场戏剧的转折,但程问音没有按照在舞台上应该展现出的情绪来演绎,他只是平静地念出了台词,无论时隔多久,依旧烂熟于心。

“‘对不起,寄云。’”

白译鸣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你不用等我,也不用害怕,我走了以后,我哥……会照顾你的。’”

程问音顿了顿,接道:“‘你放心,我绝对不会等你的,我会去和爸妈说,让我们的婚约作废,或者,直接在上面改个字也行。’”

唐寄云最终也没有把雨伞还给严聿怀,两人不欢而散,各自走入滂沱大雨中。

唐寄云明明拿着两把伞,却不撑,走了几步,他忽然转身,朝那个决绝的背影大喊。

“‘我和聿仁哥结婚那天,你会回来参加婚礼吗?’”

可他没有得到答案,只是看着那个背影越来越远,直到消失在雨幕里。

这一幕结束。

按照以前排练的习惯,每到转场,白译鸣都会伸出手,等程问音和他击掌后,再自然地进入下一幕。

这次也不例外。

台词抛出,接住,眼神交汇,错开,在掌心的相触瞬间,这间小得可怜的阁楼仿佛一下子亮堂了起来。

他们眼里有光,年轻而鲜活,那些被藏起来的遗憾,被时代车轮碾为碎屑的梦,只有彼此最懂。

另外还有一段旁白,白译鸣将它念了出来:“硝烟四起,山河染血,顾念千秋家国梦,愿暂忘誓言,身涉长夜,奔赴诚与勇。”

……

严聿怀和唐寄云是一对青梅竹马,自小一起读书长大,从未分开过,又因为一个是alpha一个是omega,双方家里早就给他们定下了娃娃亲。

严聿仁是严家的大哥,玉树临风,一表人才,是当地最成功的商人,对唐寄云也是疼爱有加。

严聿怀从小的目标就是赢过他大哥,在察觉到自己的心上人似乎在惦记着别人,而那个人似乎是他的大哥后,他恨不能立即让婚约生效,生怕唐寄云被别人抢走。

二人打算一同去国外留学,待学成归来再谈婚约的事,碰巧这个时候,战争爆发了。

炮火摧毁了旧秩序,严聿怀在动乱之中飞快地成长起来,那些少爷做派和青涩的影子在他身上消失得一干二净。

就在祖国大地陷入血海的第三年,他毅然决心参军。

便是在秋雨那场戏之后,严聿怀赶赴前线,保家卫国,留下唐寄云,和他们的一纸婚约。

再后来,娇生惯养、脾气任性的唐寄云也明白了家国的意义,他选择留在后方,参加了报社,用文字的方式鼓舞着深受战争伤害的人们。

他给严聿怀写了很多封信,一遍遍告诉他,自己一定会等他回来。

终于,在战争即将结束时,他收到了严聿怀的回信。

信上,严聿怀对他坦白了爱恋,这是他埋在心里的真言,也是支撑他在战场上活下来的箴言。

唐寄云又何尝不是一直爱着他,始终只爱着他。他没有再写回信,而是决定带着婚纱,跟随报社来到严聿怀所在的前线,报导胜利,接他的爱人回家。

然而现实总是爱捉弄人。

由于情报错误,炮兵判断错了坐标,阵地被己方的炮火覆盖了,严聿怀和他的战友,倒在了胜利前夕,倒在了自己的炮口下。

红日即将跌入地平线,硝烟尚未散尽,大地还残存着鲜血的余温。

唐寄云穿上婚纱,赴一场只剩他一人的婚约。

……

这部话剧的情节其实并不十分新颖,三角关系的部分甚至有些俗套,但放在卫国战争的大背景下,讲述主角的蜕变,注入细腻的感情线,还是激起了观众的一致共鸣。

再加上出彩的舞台布置、贴合人物的选角、富有灵魂的配乐等等,《恋恋真言》一度成为当时最卖座的话剧,去年还被二次改编,重新上映。

那段旁白,白译鸣还有半句没有说完,他和程问音对视一眼,程问音即刻明白他的意思,接着念了下去。

“火星猝然落下,愿路途终点是国,是家,是你身边。”

严聿怀和唐寄云就此谢幕,白译鸣和程问音默契地举起玻璃杯,用白水碰了杯。

战争改变了故事里的人,相隔四十年风雨,也改变了故事外的他们。

白译鸣有时候会想,如果把这段经历当做他人生中随机拿到的角色,这会不会变成一个有趣的挑战?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他希望,等他走出这个角色,回到白译鸣本身时,他所爱的一切都还在原地,不会改变。

宝宝在睡梦中踢开了被子,小声哼哼着,程问音连忙起身,进入母亲的角色。

望着他的背影,白译鸣忽然觉出一阵苦涩来,苦得他湿了眼眶。

刚才顶多算是对台词,连排练都算不上,他希望有一天,还能和搭档一起站在舞台上,重新演绎这场精彩的对手戏。

那是他们天生就该在的地方,生命里不可缺少的那部分,不该被缩减成几句干巴巴的台词。

雨停了,程问音送白译鸣离开,嘱咐他:“下次不用给宝宝买玩具了,他有那几个小鸭子就够了,买再多也还是最喜欢那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