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4章 农业大学之旅(八)(1 / 2)

加入书签

【建国初期的玉米,产量大概是一百多斤,比麦子略好,和水稻齐平。和我们想象中的玉米亩产动辄七八百斤的印象完全不同。】

【玉米的育种栽培史上,有两个人至关重要。一个是漂亮国人华菜士,是个农民,另外一个是我国的李登海,也是个农民。李登海就是看到了报纸上关于华莱士研发出高产玉米的报道,大受震撼,才决心自己也要研究玉米。】

“快看看报纸,说是有个叫做华菜士的美国人,发明出了一种高产的玉米,说是每亩能够达到1250 公斤!"

青年李登海将报纸抢过来:“我看看。”

看完之后,他喃喃道: "咱们现在的玉米也就才一百多公斤,这差了十倍啊!"

又沉默了半晌,青年李登海忽然抬起头:“你说,咱们也搞个高产玉米咋样?”

同伴嗤之以鼻,以为他疯了:“你搞?我搞?就凭咱们这几个农民?醒醒吧!”

“那华菜士不也就是个美国的农民吗?”有着倔脾气的李登海不服气,“这美国农民能办到的事情,中国农民怎么就办不到了?我还真就要搞个高产玉米出来给他们看看!"

霍去病停下了自己挥舞的银枪。

汗水滴在地面上。

“好,有志气!”他忍不住赞扬道。

别人能办到的事情,自己怎么就办不到了?

匈奴人能够在马背上征战,他大汉的男儿怎么就不行?

就是怀抱着这样的不服气和不甘心,他才日复一日的精炼武艺和骑术。

就是为了有朝一日一定要让人看到,不只是匈奴有天兵天将一样的骑兵,他大汉也有!

【李登海只有初中学历,在家务农,进入了当地的农科队。可以说他和之前说的袁老李老他们的起点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李登海心里明白,只有学习才能让自己进步。他向书本学习,向有经验的内行人学习,向实践学习。后来,他终于得到了去莱阳农学院深造的机会,并且用一年的时间哨完了四年的课程!也是个狠人。】

青年李登海买了大量的书籍。既然自己没文化,那就多学习。

别人种地结束在田埂上唠嗑,他在抓紧时间看书。

别人晚上回来偷闲打牌,他还在

努力的看书,一直到后半夜。有一次甚至因为太过疲累而差点让煤油灯引起了火灾。

《遗传育种》、《土壤肥料》……这些大部头的专业书籍,就凭着他这样自学竟然也一点一点的啃了下来。

为了加快育种步伐,他和同伴坐了八天八夜的火车赶往海南。

在那里从一无所有白手起家,自己砍树枝建窝棚,自己找土地,在40度的高温下进行玉米的试验播种。

条件异常艰辛。

看到这么多的书,将这间看上去就很简陋的房屋堆满了一半。

就连最迂腐的书生都不能说,这不算读书人!

如果博览群书是读书渊博的标准的话,那他绝对算得上是学富五车。

也因此让更多的古人认识到,农业真的是一门学问,是要读书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李登海在海南先后培育出"掖单2号"、"掖单8号"、“掖单6号”等高产品种,其中掖单2号的亩产量达到了903.6公斤!创下了我国春玉米的最高产量,为我国累计增产42.4亿公斤。后来,他研发的出的直玉米,亩产量更是达到了962公斤。05年的时候,他所研发出来的玉米新品种亩产达到了1400多公斤,刷新了世界纪录!】①

海南那小小的育种基地,终于慢慢的扩大成为了一整片。

它崭新、整洁、现代。

在这里的试验田里,玉米被栽种得密密麻麻,尽情享受着阳光雨露,在风里面舒展着自己的枝叶。

【李登海还有一个称号,那就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

【因为他创办的种子公司上市了,为他带来了几十亿的财富。】

一张榜单出现在天幕上,上书《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

镜头从第一名一直迅速的往下拉,将李登海的名字放大。

显示家族财富43亿元,排位第668。

43亿!

刘彻惊到要一掌击到自己的椅背上。

虽然不知道后世的钱用的是什么计量单位。

姑且就算他43亿铢钱吧。

那也是一个天文数字,即使他贵为皇帝

,也要为之咋舌。

而这也的数字在后世竟然只能排在快七百位!

后世的商人究竟多有钱?

而桑弘羊想到的是,后世的商业究竟有多发达,才能造就这么多豪富?

他是商人之子,最明白商人在如今所受的限制甚至是所承受的鄙视。

说不羡慕是假的。

只是,不能说出来。

【有人可能说,他居然还靠这个赚钱?为什么不像袁老一样把种子全都无偿的贡献出来呢?这样才能更好的造福天下不是吗? UP主只想说,行了,你们可别玩道德绑架这一套了。只要是正规合法的经营,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赚钱,丢人吗?】

【不丢人!这就是人家该得的!】

【袁老在世的时候,去参加一个车展,在一辆豪华跑车上摸了摸,喷子们就开始喷,说他生活腐化。他有一栋别墅,还是国家奖励给他的,就被人攻击他生活豪奢,德不配位。】

一张老者站在一辆豪华跑车旁,带着些好奇的伸手摸了摸。

他问了一下价格之后就带着家人走开了。

但摸车的这一幕被有心人给拍了下来。

第二天的社交媒体上, 耸人听闻的发言比比皆是。

“科学家也要沉醉于纸醉金迷了吗?”

“真是腐败!”

大量恶评充斥在评论区,触目惊心,不堪入目。②

【在这些喷子的眼里,似乎科学家只能甘于清贫,只要稍微过得好一点就是道德有瑕,而商人明星们日进斗金反倒正常得不得了,一大堆舔狗跟在后面叫爸爸。】

【脑子进水了吧?要不要脸呐你们!】

古人们都见过的黑底大白字“不要脸”又出现了。

这一次路小染还给它做了一个闪烁效果,十分突出。

古代的农人们道德观还是很朴素的。

在他们的观念里,有人能给他们增产,那让他们给他立生祠,每日烧香都可以。如果问可以种得的粮食分一点给那人,或者是说要去那人那里买种子。

也都只会点头,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么?

更何况,仙画中人都说他们是合法合规的经营,尤其是那袁老,之前无私的

将种子给分享了出来。

这可是大善人之举。

现在居然还有人骂他们?骂袁老?

有人在地上啐了一口:“白眼狼!”

“的确是不要脸!”

就连对钱不屑一顾的士绅们也都在心中暗自摇头。

是,他们是不屑于谈钱,却也知道生活中断断不能没有钱。没有钱,怎么让人给你干活?怎么有人愿意干活?

就像是他们,如果不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有多少人还愿意读书?

一个道理嘛!

这些后世之人也未免太过于胡搅蛮缠了些。

【科学家不配开豪车住豪宅吗?非得啃窝窝头住老宿舍有人才觉得满意?可去你们的吧!】

【UP主衷心的希望这种为百姓做出了大贡献的科学家们都能够开上豪车,住上豪宅!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有动力来参与这个行业,这也行业才能更快的向前发展。】

【展览的后半段呢,是一些其他的主粮和主要经济作物。】

-些同样被包裹在亚克力水晶里的种子被闪过。

农人们认真细看,但因为速度过快,并没有看太清。

只有人惊喜的叫出来:“我认出了,是菽!”

菽,他们也种的。

一般就是拿来做菽饭。

他们的那待勿然就被掉了起来他们的期付您然就被提了她

之前的发布相,他回回都告诉了人家很多新的心态和田园,不太道

菽会不会也是如此。

没有让他们失望,仙画首先提到的作物就是菽——

【比如大豆,大豆是除了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外的第四大农作物。它的原产地就是咱们国家,种了五千多年了,古代的时候叫寂。大豆是个好东西呵,它的营养价值仅次于肉蛋奶,蛋白质含量高达40%,以前的人尤其是古人吃不起肉但能吃以点大豆的话也能维持一些身体必需的营养需求。】

秦汉时期的农人们议论纷纷。

“这大豆居然这么好?”

他们很快就接受了大豆的这个说法,而把菽字扔在了一边。

“我今天晚上还吃了豆饭哩,怎么

没觉得这么好?”

“我也不爱吃豆饭,又粗又涩口,不如粟米饭软和。”

"可能后世的豆子不是咱们这个吃法吧?就像是麦一样。"

像是为了验证她的这个说法,路小染的声音很快就响起来了———

【大豆的推广要感谢一个人。秦汉的时候没有炒菜这个概念,大豆和粟以及麦一样都是蒸熟作为豆饭豆饼之类的来吃,不太好消化也不好被人体吸收。有一次,汉武帝时期的淮南王刘安在炼丹的时候无意中将石膏粉撒入豆子磨成的汁之中,结果发现豆汁竟然凝结了起来,得到了豆腐之后,而豆腐居然还很好吃之后,这东西就传开了。在民间迅速延伸出了豆浆、豆腐脑、豆腐皮、豆腐干等不同的美食豆制品,大家都爱吃,而且穷苦百姓也吃得起。】

【这虽然是刘安为了炼丹的无心之举,但是也能算他的一件功德。】

"今日的丹药炼得如何了?"伶人扮演的淮南王刘安手上端着豆浆走到丹房,看着方士炼丹。

方士略微欠身:“王爷稍候,很快便好。”

刘安点点头,喝了一口豆浆,结果手一抖,不一小心就将豆浆洒到了丹炉旁边用小碗盖放着的石膏上面。

旁边的仆人赶紧上前来为刘安整理服饰。

须臾,却听方士忽然疑惑的“噢”了一声,原本小碗里的石膏居然不见了,而那液体的豆浆也不见了,小碗里现在只有一小块白嫩嫩的物件。

淮南王刘安正在自己的王府里边躺在榻上边观看仙画。

他是刘彻的叔叔,和刘彻关系一向不错,颇受厚待,此时身后有侍女打扇,手边摆着小茶点,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惬意。

看着看着他就呛到了。

怎么忽然就提到自己了呢?

而且豆腐是什么?他发明的?他怎么不知道?

看完了后世伶人的演绎后,刘安这才恍然大悟。

别说,自己还真有炼丹的习惯——虽然仙画上次说了后他经过几番犹豫之后已经不炼了还将府中的方士送去了长安——而且他早上的确还很喜欢喝珍珠泉水磨出来的豆浆,所以这误打误撞发现豆浆还真不是没可能啊!

难道自己被名载青史居然是因为自己发明了豆腐!

>刘安瞬间觉得啼笑皆非。

竟不知该喜还是该忧。

片刻后,他笑着摇头,脸上还带着些释然:行吧,这样就挺好。

说起来,这些年他的心里也不是没有浮动的。

自己是高祖之孙,当今陛下的叔叔,陛下的太子年岁还那么小,那假如陛下死了……不就只剩下自己了吗?

结果这段时间,仙画来了。

仙画不仅说服丹有害身体,而且还说如今的陛下可以活到很长,还武功赫然!

刘安顿时就怂了,还吓得一段时间都不敢出府,窝在家里瑟瑟发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