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十一章(2 / 2)

加入书签

水镜:

【在大军好不容易抵达大同的两天后,八月三日又一次开拔,踏上回程。

不论我们现在看这种路线选择有多离谱,朱祁镇就是选择往蔚州方向走。回程之时,天气情况很不好。连日雷雨不停,恶劣天气加重了士兵们行军困难。

没有最荒谬,只有更荒谬。

就在此时,王振又跳出来了,说“既恐躁乡稼,复改道宣府”。

这会他想起来了,大军路过家乡会踏坏庄稼,必须猛地一个转弯改道去往宣府。

匆忙出征,粮草不足,前方传来惨败连连的消息,回程又冒雨赶路,雪上加霜地遭遇反复改道。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可想而知二十多万的大军有多疲于应战。

此处必须要问,这样反反复复的撤退理由只是文献上记载的那样吗?是王振做主就能几度改变路线吗?

朱祁镇昏聩且愚蠢到这种地步?选撤退的路线,是依照王振想邀请他回家坐坐就走,王振不想家乡农作物被毁就改道?

我个人认为不只如此,赞同一些学者的观点。②

离谱至极的撤退线路选择理由,其背后暗藏着朱祁镇的小心思。

明英宗不甘心就此撤退,他声势浩大地匆忙亲征,怎么能灰头土脸没有一丝成果就逃回京城。这是奇耻大辱,与他出发前一举拿下瓦刺军的想法彻底背道而驰。

/>因此,撤退也行的前提是力挫瓦剌军队,哪怕是一小支也好。

朱祁镇没有选择安全的紫荆关路线,而要找与瓦剌军正面对上的那条路。明军二十多万,瓦剌就两三万。十打一,总能赢。

他并没有任何实战经验,此时用二十多万大军在赌博,进行一场极度冒进的军事冒险。

王振恰好能找到理由,不管理由多离谱,为皇帝反复改变撤退路线找到了借口。

当然,这绝非说王振没有过错。

他自愿做朱祁镇手中的魔刀,平时作威作福,战时将二十多万大军的性命视若无物。此人之恶,不容洗刷。

对此论点可能有些观众会不认同,没关系,我们求同存异。

即便撤退路线的选择目的存疑,结果都是朱祁镇与王振极其不做人的行为。

没有实力,仅凭着一己喜恶做出决策,对大明国运毫不在意,更对二十多万的大军生死视若无睹。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朱祁镇正统十四年的御驾亲征,违背了自古以来的行军用兵之道,其结局注定走向了覆灭。

八月初三从大同撤退,中途任意改变线路方向,导致军队被反复折腾。

在人疲马乏之际,八月十二日,大军抵达了雷家站。

雷家站地势开阔,与此前途经的狭窄山沟不同,永定河从其侧流过。这种地势便于大部队展开,适合放开手脚打一场决战。

十三日清晨收到了消息:"宣府谍报虏众袭我军后"。

朱祁镇收到瓦刺军出没在后方的消息,派出了吴克忠领兵去断后。大军主力却没有加速撤退,而是驻扎在了原地,一直等到了晚上。

此处就奇怪了。

如果撤退的主要目的是尽快回到京城,那就该加速行军,但在雷家站居然停留了一个白天。

更是验证其主要目标不是回京,而是希望半途奇袭瓦刺,但被奇袭的是大明军队。

天色将晚时分,传来了消息,白天派出去的那支队伍战败覆没。

不甘心,又加派了朱勇与薛绶领兵四万去支援。援军途径鸥儿岭,被埋伏的瓦剌军

伏击,再次无一生还。

夜间,这个坏消息传回,是又一次覆灭性失败。

惨败接连而至,如同一次次晴天霹雳打击着明军。军心岂会不动荡,士气岂能不低迷。

这是一场没有准备好的出征,途中被反复折腾,更没有一次好消息能让人心振奋起来。

八月十四日,大军就是在极度的消沉中抵达了土木堡。

天还没有黑就原地驻扎了下来。土木堡地势高没有水源,为什么不继续前行?

《明史纪事本末》说:“众欲入保怀来,以王振辎重干余两未至,留待之。”

《明英宗实录》说:"至是,振以军失利,慙患,即止于土木。地高无水,掘井二丈余亦不得水。”

两本文献记载不一,但都提到了王振做出了留驻原地的决策。

朱祁镇必是没有反对这个想法,让大军挖井原地解决用水问题,哪里料到一滴水也没有挖出来。

当时已然入夜。以明军的状态,不到万分危急不会再连夜赶路。

岂会料到危险在迅速靠近。夜晚,也先率瓦剌主力突袭了附近的麻峪口。

八月十五日,两三万瓦刺军在外围将明军二十多万团团围在土木堡之内。

此时,大明军队滴水未进十二个小时,虽然身心俱寂,但还没到极限。只要能稳住别乱,以人数优势未尝不能突围。

哪想瓦剌方面派人和谈,朱祁镇就信了,签订了文书让使者送回。

随后,瓦剌军撤退。

朱祁镇与王振都认为和谈奏效,放松了下来,宣布拔营去取水。

明军闻令,一众出发,此时想的就是快点喝到水。不料瓦剌军折返回来,从四面八方猛攻,突袭反杀。

作战部署,最忌反复无常。

从七月十六到八月十五,二十多万明军被没有定数的军令反反复复折腾,早就犹如被拉扯到极限的弦。③

此时,瓦刺军的反杀给了重重一击。

哪怕有着一比十的人数差异,但也足以让似紧绷之弦的明军轰然溃散。

混战即起。

以少对多的战局再次出现,却不似二十一年朱瞻基时期以三千人战胜一万兀良哈军队。

这次被屠杀的是大明。

随行的大明重臣奋力顽抗,奈何军心已散,大军全线崩溃。突围无望,终是惨死土木堡。

土木堡之战,将大明从官员集团到主力军队的精锐全部一网打尽。

如此惨烈的死亡,让大明文治武功出现了极大断层。自此,国力由盛转衰。明之亡,始于土木堡。

那么造成惨剧的罪魁祸首去哪里了?

王振在混战中被明将樊忠杀死。

朱祁镇在亲兵保护下出逃,在跟随的臣子中找出了与他身形相似的申祐。

申祐换上了皇帝的服装,伪装成英宗吸引瓦刺军注意,以声东击西的策略助朱祁镇逃脱。

奈何申祐为帝赴死,被追杀惨死后,终是没能达成心愿让皇帝逃脱。瓦剌方发现所杀目标错误,再去追捕朱祁镇将其一举擒下,俘虏了回去。】

朱元璋与朱棣听到此处,已然愤怒到了极点。握紧拳头,被指甲刺破手心,渗出血迹也毫无察觉。

下一刻,让人更加两眼一黑的残酷史实从水镜子里传了出来。

【朱祁镇被也先俘虏回去。也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希望以此人质攻破大明边防。先后前往宣府与大同两城,命朱祁镇在城下传令,让守军打开城门。

但凡朱祁镇还剩一丝气节,想一想因为他惨死的二十多万人,对于也先的如此羞辱要求,他就该原地自杀拒绝。

然而,只有更荒唐没有最荒唐。

作为大明的皇帝,他竟然亲自下令大明守军大开城门。

正如前面说的,朱祁镇自私自利、寡恩薄情到了极点,他从没有将江山社稷、百姓性命放在心上。

“叫门天子”由此而来,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朱祁镇不只让守军打开城门。

随着叫门令一起发出的,是向城内筹集他的买命钱。去京城取“九龙蟒龙段匹及珍珠六托金二百两银四百两去赐也先。”(《明英宗实录》)

京城太远,等待过程中先用其他人的财物来满足也先。

还记得此前提到的宋瑛与朱冕战死阳和口吗?

《北征事迹》记载:“八月二十二日,圣旨讨武进伯朱冕、西宁侯宋瑛、内官郭敬的家财及三人的蟒龙衣服酒器

尽都孥来赏与也先城、酒器都拿来赐给也先等。”

七月,宋瑛与朱冕是为大明战死。

八月,他们的尸骨未寒。朱祁镇作为皇帝,居然索要两人留下的遗物财产给杀死他们的也先享用。

人,怎么能毫无人性到如此地步!】

镜前,朱棣与朱元璋再没能忍住。气急攻心,吐出血来。

水镜却未停止。

【我们都知道,事情远远没有到此为止。英宗被俘,大明将何去何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