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第196节(2 / 2)

加入书签

可是朱元璋的眼睛已经亮了,“名存实亡。这是怎么回事?给朕仔细说说。”

别说朱元璋好奇了,在场的文武大臣们就没有一个不好奇的。名存实亡的青.楼吗?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朱雄英莫不是在逗着他们玩。

“此事说来就话长了。”不是朱雄英有意卖关子,而是这件事当真要从头说起,那可就长了。

“那就慢慢说。我们有的是时间听你慢慢说。”朱元璋的好奇心已经完全被朱雄英吊起。

长话短说什么的,朱元璋不着急,有的是耐心听朱雄英娓娓道来。他只要从中找到答案。

第113章 不配

◎不算◎

好吧, 朱雄英确定朱元璋和满朝的文武大臣们都有心听他慢慢道来,那他也就不必长话短说。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大部分算是陈亘的功劳。

陈亘有朱至撑腰, 聪慧的女子不放过任何机会的努力让自己立足于世, 生意要做,拉拢人的事也得做。

正好,西安的官员大清洗了一回, 以至于刚到西安的官员们相对来说都比较怕事, 在不明局势的情况下,对于打着朱至旗号行事的陈亘, 自然而然的礼敬三分。

说句不好听的话,陈亘是一个别人给她三分颜色她就能开起染坊来的人, 靠上朱至的人,再有一个秦王,刚入西安的官员既不敢肆意枉为,也得小心试探,陈亘理所当然的跟人搭上, 与人一道合计, 该如何让西安变得更好!

此事, 正是当官的迫切想要解决的事。西安官员面对伸出橄榄枝的陈亘,多少也要听听。毕竟, 陈亘身后的人是朱至, 朱至身后的人是朱雄英,是太子, 更有可能是朱元璋, 当官的谁敢不把这些人当回事?

陈亘便给人出主意, 发展商贸, 互通有无, 收容无家可归的人。

这些事,哪个当官的不想做好,这要是做好了,就是实打实的政绩,完全可以借此机会扶摇直上。

因而没有人舍得不配合陈亘。一来二去,陈亘一方面发展经济,做出相应的成绩给那些官员们看,争取得到了他们的信任,相互达成共识,也就是陈亘将主意打到青.楼之地的时候。

不能否认青.楼之地背后都牵扯了各种各样的人,但是,既是因利而动,也同样可以各个击破不是。

想赚钱的人,那就帮他们想出一个更赚钱,又能为善积德的办法,难道他们会拒绝吗?

陈亘背后靠的人可是一向擅长生财有道的朱至,也就意味着陈亘想出的办法可以得到朱至的支持。

生意生意,女人能做的难道只有皮肉生意?

陈亘给出答案,制作首饰不是生意?制衣售衣何尝不是生意?

虽然谁都知道这些姑娘的出身,但这些女子愿意从良,如今做的也是本本分分的生意,总的来说,让青.楼名存实亡的办法就是为这些女子创造出可以让她们养活自己的工作机会。

只要她们能养活自己,也能让那些人得利,还怕有人非要开青.楼不可?

当然,这样一来确实那些人赚的钱少了。

架不住,不乐意配合的人下场只有一个,官府日常站在青.楼之地,每每喊着捉拿大盗。

对,他们背后是有人,再有人,要是朝廷下定决心要对付他们,他们的生意能做得了?

比起没有半点进项,有多少都算好事吧?

当然,其实面对真心愿意从良的女子,陈亘是真正花了钱从青.楼将人赎出来的,自此这些人就算卖身于她,陈亘让这些女子慢慢挣钱还,至少得给她们机会,让她们像个人一样的活着。

这一番操作后,更得想办法杜绝新人被卖入。朱至给陈亘出主意,让陈亘到处宣传招收员工,尤其是女工。

但凡不是泯灭人性的父母,不会轻易卖儿卖女,尤其是卖入青.楼。只要家人能活下去,谁都希望可以一家团聚,安宁太平。

听朱雄英说完,饶是西安经过三年确实有了成果,脑子灵活的人都在第一时间捉住了重点。钱!

硬是要从青.楼的老鸨手里把人抢出来是抢不了的,唯一的办法是什么?砸钱!

可是,朝廷有钱吗?

朝中的这些官员都很清楚的知道一点,朝廷并没有多少钱。

正是因为没钱,想要参考陈亘配合西安官员的办法解决青.楼的问题,难!

朱元璋不是不清楚想做好这件事有多难,可是朱元璋是真有心。

“既然有人做到,你们该不会再想告诉朕,你们做不到!”朱元璋不善追问,底下的官员不禁苦笑。做得到做不到,难道是他们其中哪一个愿意就可以的?

“但不知陛下会让朝廷如何支持办理此事?”朱元璋问出心中疑惑的同时,有人站了出来。

考中进士,得以入朝为官的杨士奇,虽为最末的官吏,但有了上朝的资格,也是不怕事的站出来,就站在众人可以看见他的位置对朱元璋提出问题。

朱元璋半眯起眼睛瞅了杨士奇半响,“这是新科进士?”

虽知是新科进士,可是人太多了,朱元璋没能记住他们所有人的名字。

“杨士奇!”太子接过话,这个人太子早年就从朱雄英和朱至的信里听说过他了,当看到进士的名单有他的名字时,当时太子就在第一时间让人调来他的文章,不得不承认,确实很有见地,是个人才。

朝会之上,其实似他们这些小官轻易是不会开口的,但杨士奇问了,朱元璋就得回答。

“你想要朝廷怎么支持?”朱元璋满意于终于有人愿意出面,不管这个出面是为了什么,只要有人接话就很好。

“西安可成事,皆因上下一心。各方通力合作。”杨士奇就事论事,“人、钱皆须到位。”

谁都知道这个道理,正是因为都清楚,因此才觉得难。

“若朕可以保证这一点,你敢让应天变得跟西安一样吗?”朱元璋有此问,杨士奇既然敢出这个面,代表着他很清楚的知道,这件事未必不会落到他的身上。

满殿的臣子果真无人听出朱雄英所说的西安一系列事中,所费的人力和财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