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荒年囤粮记 第40节(2 / 2)

加入书签

但现在家家户户都没有剩下多少水,没办法只能搏一把才能有一线生机。

现在的人口密度比后世小得多,他们一路走来,每隔一两天才会遇到一个村庄,有大有小,所有人都在跟上苍祈祷,让他们可以遇到一个有水的村子。

可命运似乎在与大家作对,越是渴望越难以遇到,一直到天黑不得不停下修整,他们都不曾遇到一个。

直到第二日下午,大家都不抱希望的时候,才终于碰到一个村子。

村子的规模极大,同王家村可以一较高下。

而且村子里有两三户人家居然是青砖大瓦房,在外头看着极其阔气,其余的茅草屋也都整整齐齐的,从前这里应当是个是个土地肥沃又挨着水源的富裕村。

可是却透露出一股荒凉的气息,显然已经没有人居住。

前来探路的二十来人心里头都发虚,握着铁锨锄头的手又紧了紧。

队伍就停在距离村子一里地的位置,每个人心里皆焦急万分,生怕家里出去探路寻水的人有个好歹。

王崇远是所有人中唯一一个见过血的,他手心已经冒出了汗,却仍旧强撑着挥舞手里的大刀对众人说:“大家莫怕,咱们人多,定然无事。”

说着,他第一个向前迈出步子。

如果有人注意的话,一下子就能看出王崇远双腿都在打颤,但是大家伙都一样紧张害怕,哪有心情注意细节,纷纷鼓起勇气跟上去。

王崇远一边走一边想着父亲的嘱咐:“你得撑起来,既不能怯懦也不可以莽撞,不管遇到什么,大着胆子应对便是,大家伙能不能吃上水就看你们的了。”

他们停在村口第一户人家旁边,本想进去看看还有没有人,却见到大门上挂着锁,应当已经逃走了。

继续深入,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锁,贫苦一点的人家没有院墙,只用篱笆扎起来围成一圈充当院墙,但是屋门同样上了锁。

他们一家一户看过去,家家都是如此,而且锁上面积着厚厚的灰尘,想来许久之前就已经出门逃难去了。

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他们现在的处境比预想的要好,因为如果有人的话,恐怕粮食也剩不下多少,说不准还会反过来抢他们的。

既然村里人都去逃难了,那么第一层危险便自动解除。

他们在村子最南边找到一口水井,看样子是全村唯一的水井。

灾荒来临以前,这里应当是个像王家村一样的富裕村,水井也打得格外深,崇文把绳子系在木桶上,轻轻把木桶放下去,手上一沉,里头果然有水!

旁边几个人帮着把木桶提上来,木桶里头的水格外清澈,也没有异味,大家见此,兴奋极了。

崇文小心翼翼地沾了一点水闻了闻,没有异味,这说明是活水,能够让人和牲畜来饮用的水。

另一边,王宝根用手搅了搅木桶里头的水,觉得没问题,又自己喝了一小口,和平日喝到的水没有任何差别,想来和村子里把井打的深脱不开关系。

王宝根因为儿子才十岁,每逢需要出人都得自己过来,村子里同样情况的人家不少,以前还在王家村时,遇到需要值夜或者出去探路之类的活计,王宝兴都安排族里的后生出去,但是自从逃荒以来,大家伙都累得不轻,王宝根便主动同他们一起了。

刚才进村时,众人顾忌他辈分高,加上王宝根平素在村里很得人心,大家默契地让他走中间。

来的人里头,就属王宝根年纪大经验丰富,他转头对大家说:“水是好水,金宝、榆树你们几个过去喊大家过来,就说这里的人都已经逃荒去了,让他们放心过来。”

大家都晓得水井里头的泉眼还在咕咚咕咚冒水,知道是活水之后就自动围到木桶边上,一口一口地喝起来。3

由于携带的水十分有限,中途又没有及时补充水源,导致大多数人家剩下的水已经不多,为了省水,这两日几乎都是一整天才能喝上一口水。因此,他们都口渴到不行,现在见到水之后恨不能喝进一整桶水去。

等他们喝的饱饱的再也喝不进去,整个队伍才姗姗来迟。

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久违的喜悦。

他们在不远处把车卸下来,就争先恐后提着水桶过来打水。

因为过来打水的人太多,而水井又只有一口,中间有好几户人家差点发生口角。

探路时拿来的水桶,就是崇文从自家拿来的。等一起过来探路的汉子们喝足水之后,崇文就趁着村里人还没有赶过来,赶紧打满一桶水,这样家里人就能够马上有水喝了。

见到崇文身旁的一整桶水,家里人无一例外眼前一亮,赶紧拿着水瓢过去舀水喝。

木槿也凑上去喝了一通。

她虽然有空间里的水,但最近几日因为家里所有的水都集中在一个水囊里面,木槿怕被人发现自己的秘密,整个白天不曾喝过一口水,只有晚上歇下来时才会悄悄喝水。

所以,她同样渴极了。

待喝完水,每个人脸上都露出满足的表情。

此时,还有许多人围在水井旁边忙着打水。

“刘老三,你家才打过一桶,又过来凑甚热闹。”有人嘟囔道。

他等了许久才轮上,结果才刚打过水的刘老三又挤过来,让人气得牙痒痒。

同样一次都没有打过水的人家跟腔:“俺们都快渴死了,你莫耍赖皮。”

刘老三本就不是脸皮厚的人,见到众人都在挤兑他,讪讪地离开了。

第一次打水是他二儿子过来打的,刘老三抱着侥幸的心思,在二儿子打完水以后,自己又拿起剩余的一个水桶前来打水,没想到被人给发现了。

自从灾年到来,王家村一直处于抱团取暖的状态,开始逃荒以后,这种近似“相依为命”的感觉更进一步,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默契。

当然,这和此时宗族观念重、绝大多数人家同宗也脱不开关系。

譬如今天打水,他们虽然都争先恐后抢着挤着向前,但是打到水的人家,打完之后默契地没有再过去,因为还有许多人一次都没有打上。

此时,所谓的公德心观念还没有开始流行,但木槿觉得已经可以用这个词汇来形容族人们了。

等所有人都把水桶打满,太阳都下了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