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节(2 / 2)

加入书签

说完,他又看了看崔红,道:“崔红同学考的也不错,应该有大学可以上。”

崔红闻言也嘿嘿笑了两声。

方老师指了指椅子,示意她们坐下,然后说道:“赵雨笙,你应该还不知道吧,你不单单是咱们县第一,还是全市第二,跟全市第一也只差了三分,真是可惜啊。”

“老师,没关系的,我对自己的成绩已经很满意了。”赵雨笙这话说得可不假,毕竟俄语在给她拖后腿呢。

果然,就听方老师说道:“你其他的科目考的都不错,尤其是物理和数学,都考了满分,化学也只扣了五分,但是俄语太给你拖后腿了,只考了65分,要是俄语再稍微好一些,这全市第一绝对是你的囊中之物啊。”

赵雨笙闻言笑笑,没有说话,现在成绩已经出来了,再说什么也都无益,况且她对于自己的成绩还算满意。

方老师感慨了一番,道:“对了,赵雨笙老师记得你报的是首都医科大学对吧?”

赵雨笙的第一志愿报的是医学院,这是她上辈子的理想,或者说哪个孩子小时候没有做白衣天使的梦想呢,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改变了志愿。

上辈子因为赵雨笙出身普通的工薪家庭,下面还有个弟弟,两人相差只有两岁,当年高考她的成绩是足以去念医科大学的,但是医学院一读就是八年,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赵雨笙忍痛放弃了自己的理想,而是报了一所985院校的热门专业。

现在有再来一次的机会,她自然不肯放弃。

赵雨笙点点头,“老师,您记得没错,还有两个志愿分别是鲁省大学和省城医学院。”

方老师闻言道:“你这个成绩去首都是十拿九稳了,现在是快到八月了,想必你的录取通知书也在路上了,一般大学都在九月开学,你回去好好准备准备,别忘了走的时候带上你的粮食关系。”

“还有你崔红,也别忘了转粮食关系。”

两人从学校出来,相约开学前再见一次面,崔红就迫不及待的回家报喜去了。

第14章 于主任

赵雨笙从学校出来之后,虽然也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家给她娘报喜,但是多日不来县城,赵雨笙还是不想放过这个机会。

毕竟现在她淘宝里的余额已经很多了,一直存在里面当然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想到这里赵雨笙找了偏僻没人的胡同,在淘宝里下单鸡蛋,猪肉,还有红糖几种商品。

刚刚支付完,货品就到了赵雨笙的仓库里了,赵雨笙将鸡蛋小心翼翼的放进背篓里,然后又拿出一块猪肉,又将红糖的包装袋撕开,将红糖放进自己前段时间特意买的油纸包里。

把这一切都弄完,赵雨笙仔细看了看背篓里的东西,确定没有破绽,才背着背篓出了胡同。

她想起自己第一次来县城时碰见的那个于晓茹,已经过去十几天了,再去一次也无妨了。

到了于晓茹家附近,赵雨笙观察了一会儿,看见于晓茹的婆婆正带着两个孩子在大门口与别人说话,等到那人一走开,赵雨笙便抓住机会走上去,道:“大娘,我找于大姐。”

赵雨笙说着一只手拍了拍背后的背篓,老太太想起前几天儿媳妇跟自己说过有个小姑娘可能会带东西过来。

这都过去好几天了,老太太还以为赵雨笙不来了,但是没想到今天来了。

她立刻笑道:“是小茹表妹啊,快跟我进来吧。”

老太太带着她进了院子,邻居看到老太太身后跟着个小姑娘,道:“婶子,这是谁啊,看着眼生。”

老太太丝毫不心虚的说道:“这是我儿媳妇的娘家表妹,这不是来我家串亲戚。”

说着老太太拿出腰间的钥匙打开房门,将赵雨笙带了进来,又嘱咐两个孙子在院子里玩,不准进来。

赵雨笙看了看屋子里面的摆设,就是普普通通的摆设,但是却打扫的很干净,也可以看出条件不错。

“姑娘,你带啥来了?”大娘迫不及待的问答。

赵雨笙将背篓放下,将上面的布掀开,道:“大娘,您看。”

大娘看到里面的东西后倒吸一口凉气,道:“姑娘,我要不完这些,要不我给你叫几个人过来?”

赵雨笙想了想说道:“靠得住吗?”

大娘一脸肯定的点了点头道:“你放心,肯定靠得住,都是老姐妹老街坊。”

“那大娘您先挑吧,我给您便宜点。”

赵雨笙笑道,“这鸡蛋我给别人五分钱一个,我给你四分五一个,还有猪肉,我给大娘按八毛钱算,大娘要是有各种票据和工业券给我抵也成。”

大娘闻言更加高兴,拿出自家的篮子来挑了二十个鸡蛋,然后称了两斤猪肉,大娘给了一部分钱另一部分用布票和工业券抵的。

然后大娘让赵雨笙先等着,踩着小脚出去叫人去了。

不多时大娘就带了五六个中老年妇女进来。

“我可说好,这姑娘可是我们家亲戚,今天的事儿可不能有人往外说。”于晓茹婆婆先将丑话说在前头。

一个大娘迫不及待的说道:“嫂子你放心,我们之中可不会有叛徒,姑娘,这鸡蛋咋卖啊?”

赵雨笙笑笑,拿起一个鸡蛋说道:“你们瞧瞧,我这鸡蛋个头可都不小,我不要鸡蛋票,五分钱一个。”

平时农民将鸡蛋送去农副产品收购站一个可以卖三分钱,城市居民在副食品商店里买一个鸡蛋四分钱,但是要鸡蛋票,一张鸡蛋票可以买十个鸡蛋,至于鸡蛋的大小,那就看运气了,反正他们是没有自己挑选的权利的,售货员给你拿啥样就是啥样,就算跟鸽子蛋一样大小,那也算一个。

“成,给我来十五个。”大娘爽利的说道,然后就弯腰自己挑了起来,这种可以自己挑挑拣拣的感觉可真是太爽了。

另一个婶子说道:“姑娘,这一包红糖是一斤,咋卖的?”

“是一斤,只多不少,一斤一块三,不要糖票,要是各位大娘婶子有票据和工业券都能抵。”

赵雨笙还是小看了这群工人家属的购买力,背篓里的东西很快便被疯抢一空,有两位大娘因为只买了点鸡蛋还有些不开心,连连问赵雨笙下次啥时候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