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节(1 / 2)

加入书签

这里的镇子规模不大,基本全是本地人,少有外乡人过来,也少有人会来这里租房生活,沐苏城会选择搬家到这里,租了刘家的房子,也是事先打听过,看重刘家人口简单,两口子为人实诚的缘故。

刘大爷家的小儿子今年才十一岁,为了多挣几个钱供小儿子去学堂,刘大爷到处给人拉煤灰,卖蜂窝煤,闲暇之余还做竹编拿到集市上去卖,而他老婆陈大娘也在家里接些工厂里浆洗的活儿补贴家用。

沐颜从上海回来后整个人的性子就变得瑟缩了不少,从小在向家长大,她原本胆子就不大,经历了那一番折腾后,整个人更是郁郁寡欢,沐苏城不放心她,便拜托房东陈大娘照看一下妹妹。

不过沐颜基本很少出门,每天在家里做做饭,糊糊纸盒,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沐苏城也不要求妹妹出去做活,只要沐颜能慢慢从过往的阴影里走出来,他就心满意足了。

沐颜往常跟房东夫妻打交道的时候不多,她平时又基本上不怎么出门,所以才会在家风寒高烧也没人发现,不过眼下,沐颜却是推开大门往隔壁去了。

隔壁院子的大门开着,刘大爷正蹲在门口生煤炉,呛人的煤烟在雨幕中缓缓升腾着,给略带寒意的清晨多添了几分烟火气。

沐颜笑着主动打招呼:“大爷,生炉子呐。”

刘大爷抬起头微咳了两声:“是隔壁的小颜啊,今个可起得早,你哥没回来?怎么看着你脸色不大好?该不是病了吧?”

沐颜:“昨天起了烧,现在已经退下去了,不碍事,我哥明天才回来,对了,大爷,我家里的煤炉子灭了,您这炉火生好了,等会儿能不能帮我引块烧着的煤球?”

“那没问题,等会儿你直接拿火钳子来夹就成!”刘大爷爽朗一笑。

两人正说着话,陈大娘撑着伞牵着小儿子出来了。

“哟,是小颜啊,怎么脸色白煞煞的?”

沐颜又解释了一遍,接着问道:“大娘这是送顺子上学?今个儿天冷,可得穿厚实一些。”

陈大娘点头应道:“可不是嘛,这雨一直下个不停,再吹一阵冷风,我看可不比北方寒气少,这不,我给顺子上面又套了一件夹袄。”

顺子个头不高,虽然十一岁了,可整个人看起来瘦瘦小小的,他肤色微黑,但一双眼睛又黑又亮,看起来很有精神。

“叫人呐!你这孩子”,陈大娘轻推了下小儿子。

顺子赶紧看着沐颜大声道:“小颜姐姐!”

他往常很少见到这个隔壁的姐姐,两家虽然住得近,可他和沐家哥哥比较熟悉一些,和沐家姐姐基本没怎么说过话,不过他早就知道这个姐姐长得很好看。

沐颜笑着摸了摸顺子的头:“这孩子可真听话,姐姐就不耽搁你上学了,赶紧去吧,路上湿滑,走路小心着些。”

说着她看向陈大娘:“大娘,您先送顺子去上学,我就不耽搁您了,等您回来咱们再说话,我平日里不怎么出门,以后说不准会经常上门叨扰您呢!”

陈大娘笑得很和善:“这才对嘛,你这孩子,年纪轻轻的,不能整天在屋子里不出来,多出来串串门,走一走,心情也能好一些嘛。”

沐颜点头应是,要了解这里,她以后免不了要和这些街坊邻居打交道,这里没人知道她和沐苏城的来历,搬来这里,是她生下孩子之后的事。

所以这里的人根本不知道她以前的遭遇,以前不愿意和外人打交道,纯粹是沐颜心理上自我封闭,自我厌弃,现在这种情况,她要尽快熟悉这个环境才是。

在邻居家转了一圈回到家里,天色已然大亮,天空虽然因为连日的阴雨还是灰蒙蒙的,但河道两岸的垂柳却给这白墙黛瓦间增了几分颜色。

院子里种着的小葱和油菜翠绿翠绿的,长得很是喜人,沐颜摘了几颗油菜淘洗干净,从瓮里舀出小半碗面粉和成面糊放在一旁备用,等一会儿生着了炉子,做碗热乎乎的拌汤喝了,正好暖和一下身子,去去寒气。

弄完这些,沐颜轻轻推开沐苏城的房门,这比她的那间屋子还要小一些,沐苏城所在的缫丝厂做工辛苦,三四天才能回家一次,为了方便沐颜取放东西,他的屋子一般是不上锁的。

这间屋子也很简陋,一张从旧货市场拉回来的破床,其中一个床脚断了一截,下面垫着半块砖头,床上铺了薄薄的一层褥子,看着比她那边单薄多了,再就是一个青石台面,上面整齐地叠放着几件衣服,旁边是摞起来的竹编簸箕,这是沐苏城回家时趁着空闲时候做的,跟隔壁大爷一样,他也时常拿这些在集市上换几个铜板。

在沐颜的记忆里,沐苏城是个斯文眷秀的男人,他虽然耳朵听不见,可他相貌长得极好,身量也高,就算再苦再难,他也一直把她照顾得很好,沐颜一直觉得是自己拖累了哥哥,因为她,哥哥快二十五岁了依然没有成婚。

不是没有人介绍,也不是没有人看中,毕竟沐家兄妹的样貌都是一等一的好,可上门说亲的人都被沐苏城拒回去了,他好声好气地跟人赔礼道歉,说自己还不想成婚,其实沐颜知道,哥哥只是怕影响到她。

怕娶回来的女人会容不下她这个小姑子。

沐颜轻轻阖上房门,她轻叹了口气,接着端起一个小板凳坐到大门的廊檐下,静静地看着面前缓缓流淌的河水。

河道边停了几艘乌篷船,雨势慢慢变大,滴滴答答落在篷船的蓬顶上面,这样的雨天,仍然有不少人手摇着蓬船在河道里穿梭,街道那头此起彼伏的人声很是热闹,沐颜看着细密的雨滴坠落在轻轻起伏的河水中,荡漾出一圈一圈的波纹,她的心情也像这片河水一样起伏不定。

这个沐颜和她原本的长相有□□分相似,另外一两分,可能是长期的心情抑郁和营养不良造成的差别,毕竟一个是养尊处优的贵妃娘娘,一个是生活艰难的底层女性,气质难免迥异。

不过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沐颜也有一个儿子,这点相似让她心里浮现出另一种几乎不可能的猜想。

会不会她的儿子也过来了?

其实死亡对她来说没那么可怕,毕竟是死过一次的人了,可唯一让她痛得撕心裂肺的,就是她儿子小小年纪,竟然要陪着她这个母亲一起去死,至今她还想不通国师为什么要取她们母子的性命,还有郁自安的暴毙,没有任何预兆,一个皇帝就那样死了?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皇后的人能那么快得到消息,是因为国师吗?可要说国师对她怀着恶意,那他最后的那些话是什么意思?

沐颜死前的记忆依然清晰,她确信自己没有听错,国师对她说死亡不是终点,他是什么意思,早就知道她还会活过来吗?还有,国师让她找什么东西,这句话没听清,但也无所谓了,当下对她来说,最重要的是确定儿子有没有跟过来。

就算儿子没有跟过来,她也想找到原身的孩子,其实沐颜让哥哥送走孩子没几天就后悔了,她心情抑郁的一大半症结都在那个孩子身上,她不想见到那个孩子,可又止不住地想念他,尤其是听到别的孩子的吵闹哭喊声,她就会忍不住想那个孩子怎么样了。

怀着这样纠结的心情,沐颜一直郁郁寡欢,可她也不愿给哥哥再添麻烦,于是一个人越来越消瘦憔悴,直到一场风寒彻底丧命。

沐颜既然承了原身的因果,那自然该满足原身的愿望,把孩子找回来,就当是为她的孩子积些福气。

而且,冥冥之中,沐颜始终觉得自己对当下的一些场景和记忆感到熟悉,她总觉得自己还有些事没想起来。

如今是民国九年,也就是1920年,这个时间段对她来说真的还挺陌生的,毕竟只在历史书上学过那么一两个章节,可已经过去这么些年了,在另一个世界重活了一辈子,经历了两次死亡,该忘的早就忘得差不多了。

大学毕业后,沐颜就已经叫不出来大多数高中同学的名字了,这不是她记性不好,而是之后没有联系,对方从你的学习和生活里消失了,你潜意识觉得对方不重要了,慢慢地,这个人就从你的记忆里褪色了。

现在也是一样,沐颜在一个古代王朝生活了二十多年,她努力适应了那个封建框架里的生活,再让她对以前学过的历史记忆犹新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有种莫名的熟悉感,她把这归结为可能是以前民国电视剧小说看多了,大概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没错,除了正儿八经的历史,沐颜对民国的印象基本都是由看过的小说和电视剧构建的。

不过沐颜这个名字,这个跟她一样的名字,总觉得在哪里听过见过一样,努力想了一会儿,还是没想出名堂,她便不再为难自己。

沐颜在门口坐了没一会儿,隔壁刘大爷就夹着一块烧得正旺的煤球过来了,帮着沐颜把火生起来,他便急着走了,说是今天还要给几家人送煤球,要赶时间。

用炉子烧了小半锅拌汤,简单吃过之后,沐颜就关上大门躺在床上休息了,没办法,这具身子太弱了,高烧刚退,吃完饭身体好不容易热乎了些,又开始冒汗了,沐颜想着家里没有几个钱了,再烧起来抗不过去还得买药,这又是一笔支出,于是赶紧躺在床上用被子把自己裹了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