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7 章(【番外四:后日谈】...)(1 / 2)
霍善去过很多朝代,见过很多的人。
其中有的人得了圆满,有的人仍是黯然神伤。
比如扶苏这个便宜兄长后来把大秦治理得很不错,眼看它不会有二世而亡的惨烈结局了,这家伙还有闲心动手写书。
写的还是什么《吾弟公子善》,在这本书中他揭露了很多改变大秦的举措都是他这个弟弟提出来的,只可惜这个弟弟不慕名利,每次都把功劳推到他身上。
现在,他必须亲自写书把这些事情都列举出来,以免后人不知道他这个弟弟的功绩!
霍善:?????
好你个扶苏,给你扔十个八个【有过其实】(功能是让所有人觉得事情是扶苏做的)都挡不住你本人留本书给后人揭秘是吧!
再比如有次霍善去陆游家撸猫,与他说起苏轼那边没有靖康之难的事,陆游一下子就哭了出来。
靖康之难很大程度上是皇帝昏了头才出现的,那么多大军他不用,听说个道士会做法就让他去用法术逼退敌军,谁听了不觉得荒谬又耻辱。
难怪当时的武将宗泽死不瞑目,死前哭着高呼:“渡河!渡河!渡河!”
山河沦丧,君民遭辱,那是当真痛彻心扉。
一般而言,霍善是不太会深入参与其他时空的发展的,很多时候他也不是直接与他们的皇帝交流,是以许多时候都是以过客的身份存在。
唯有那些他开了绿雾地图的时空,他才会每年多过去几次。
偶尔在那边遇到了什么奇人异士,苏轼就会吵着一起过去。
更多的人还是喜欢待在自己所在的时空,去改变一些自己能改变的事。
于是在有的时空中总会有一些奇闻异事流传后世。
有些时空是说有位叫霍善的小神医经常在各地出现疫病的时候第一时间赶赴当地,不少人给他树立了长生牌位。
有些时空则说小神医经常带着个老头到处吃吃喝喝。
这些说法传着传着,小神医也渐渐去掉了“小”字,只需要用“神医”来称呼。
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之类的大诗人,都曾在诗中提到过这么一位神仙般的存在。
至于那些从时疫中活下来的人后来回忆起当年的经历,更是毫不吝啬地夸赞着记忆中那位“小神医”或者“少年神医”(甚至还有人遇到的是“老神医”)。
一开始没有人注意到这些“神医”都是同一个人,还是几十年后有人把各种诗与画作汇总在一起,才知晓霍善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无论贫贱富贵、无论男女老少,皆有人因他而摆脱病痛。
还有人别出心裁地把他和苏轼吃过的美食汇编成册,引得不少好事者照着这本美食册子吃遍大江南北。
商家们见有利可图,当即开始编纂各种与霍善他们相关的美食故事,总之就是小神医跟大豪吃了都说好!
至于霍善本人和苏轼本人到底来没来过、吃没吃过,那就不重要了,反正他们就是当地活招牌!
除了到处搜罗好吃的好玩的,霍善还受邀参加过许多次大型典礼。
比如四十多岁的周山的登基大典。
他十几岁开始跟着祖逖,祖逖死后他在黄河边上经营自己的势力,二十几岁瞅准时机渡河,通过拉拢、吞并、蚕食等手段将黄河背面的土地尽数取回,他三十岁后,河南河北皆在他手中。
又过了十余年,蜗居江南的东晋朝廷亦被他逐步蚕食。
至此,周山才在携妻儿去祭拜过祖逖后正式登基为皇。
虽也历经二三十年的艰辛谋划,但至少中原没再经历百余年丧乱。
霍善想起昔日那闻鸡起舞的祖逖和枕戈待旦的刘琨,也觉周山这一路走来极不容易。
他高兴地在崭新的皇宫里饱餐一顿。
后来有次周山东巡河南,又把霍善喊了过去。那是他们相遇时的地方,如今那庙已经换了副面貌,不再是那雨漏连连的破庙了。
谈及当年霍善喊自己一起去补屋顶的事,周山感慨道:“当时我还想,我自己都又病又饿,哪里有闲心管别人来夜宿或避雨时漏不漏雨。”
“后来我才又想了许多,兴许天下间许多人都是这样想的,于是许多事你不去做、我也不去做,世道便一天天地坏下去了。”
“所以,我就去做了。”
霍善想到初遇时发生的事,也觉感慨良多。
天下出了问题,确实就像是这破庙的屋顶漏雨,最开始可能只要补几捆茅草就可以了,偏偏没有人去做;后来缺口越来越大,不少人见此情况都开始摇头叹息,却没人愿意做出努力。
最终屋顶垮了,房梁塌了,自然就只能盖新的了。
霍善还去参加过刘隆太子的册封仪式,这小子刚到他医馆里来时还和霍小圆一样吃着奶,结果转眼间他家孩子都要封太子了。
若说有些时代只是觉得霍善医术了得,那在刘隆这边各郡百姓可就觉得……霍善这位皇帝“义兄”可真是神仙般的存在。
每次天灾出现的时候,他也总会很快出现,替受伤百姓治伤,替受困百姓解困。对于天灾频发的东汉而言,他在百姓心里无异于绝望中的救星。
所以当刘隆给霍善加了一大串头衔、还当众说要将太子托付给他时,没一个人出来反对。
这能怎么反对?他们能做到霍善这种程度吗?
就连最爱直言进谏的张衡都对霍善夸赞有加。
蔡伦则被霍善拉着聊起他在郑和大船上的见闻,你看看人家郑和,同样是太监,他可以下完东洋下西洋,你有什么不可以的!
不要让眼前的苟且困住了你的脚步,冲鸭蔡侍中!
蔡伦:。
原来那什么郑和就是邓太后突然让我找人去南京造大船的原因?
天杀的郑和!
与此同时,远在明朝的郑和不由得打了个喷嚏。
他忙灌了杯维c泡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