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65 章 太子的冠礼(1 / 2)

加入书签

萧何与曹参来到长安城之后,顺利地通过了学宫的考核。曹参还没想好拜入哪一派门下,萧何已经迅速去了术数家的讲师课堂听课了。

曹参有点愣:

“你这就选好了?”

萧何点头,他对术数很感兴趣。至于其他学派的治国理论,说实在的,他觉得研究这个不如研究术数公式。

“为官治国哪有那么多花样呢?不过是哪个好用就用哪个罢了。”

什么道家法家儒家,在萧何看来都是治国的手段。手段是在需要的时候择选合适来进行的使用的,而不是把自己限制在这些手段里,为了学说还要排除异己。

曹参若有所思:

“萧兄,你说的有道理,我受教了。”

曹参接受了萧何的说法,但他没有学到萧何的操作方式。萧何是先混入了术数家之中,再去四处蹭课的。

由于术数家没有明确的治国理念,提出的大多都是实用性的数算技巧,其他学派对术数家弟子没太多的防备。见这家弟子过来蹭课,不仅不驱赶,还十分欢迎。

各家想的是,术数家不算正经的治国学派,要是能把它家弟子忽悠过来,也算一件美事。

再加上萧何性格宽和温润,很快就和众人打成了一片,走到哪儿都很受欢迎。即便是铁面无私的学宫祭酒,见到他时神色都要温和不少。

——毕竟萧何是个非常乖巧的好学生,他还特别热心,在其他学派发生矛盾时,总会站出来打圆场。

萧何:实不相瞒,都是被刘季那家伙练出来的。

刚开始只是为了维持和谐友好的学习环境,避免各派吵架耽误他进学。后来发现劝架之后各派师长都对他友善了不少,萧何就明了了。

在学宫里学子的表现如何都是被师长们看在眼里的,日后学成出师时是否能被师长推荐给咸阳城中有话语权的大官,全靠平时是否给师长留下了好印象。

虽然长安学宫还没能形成诸如后世学生会这样的组织,但萧何已经隐隐有成为学生会会长的架势了。

与此同时,深受各派排挤的曹参表示心很累。

都是到处去听课,萧何受到欢迎,他却人人喊打。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些百家弟子都把他当成杂家弟子了,于是看他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

曹参去找萧何抱怨此事。

萧何不由得头痛起来:

“你没有加入任何学派,却去四处听课,是不是还说过要在百家学说里择优学习的话?”

曹参点头,觉得没什么毛病啊。

要加入哪一派,那不得先了解一下,选个好的吗?之前在乡间,他接触的都是粗浅的内容,远不如长安学宫这么完善,也担心此前了解的不够真切。

萧何叹气:

“你说要择优学习,他们自然会认为你是杂家弟子了。”

杂家弟子就是汇百家之长,是个讨人厌的缝合怪,这里抄一点那

里抄一点的。百家当然不喜欢杂家了,谁乐意被人说自家学派某某部分是糟粕,更不乐意自家学说被拿去和别家的一起拼合。

其实杂家不是个很成型的流派,它始于商鞅的门客尸佼。在尸佼之后,最出名的代表人物是吕不韦,他撰写的《吕氏春秋》便是杂家的集大成之作。

原本因为秦王政对吕不韦有偏见,不喜《吕氏春秋》,导致杂家在秦国举步维艰。但后来太子扶苏明显青睐杂家,秦王政爱重太子,便不再计较吕相的那些旧事了,左右人都已经死了。

在秦国这种特殊的学术氛围里,注定了杂家弟子会越来越多。

谁让秦国不会放弃以法治国的根基呢?只要法家不倒,秦国就必然要永远走在杂糅百家的道路上。

听闻秦国官学里也开始教授各派学说了,却是只取精华部分教导,且不限制学子选修科目的数量。

这不就是杂家手段吗?只不过做得更委婉隐晦一些,还找了一堆借口安抚诸子百家,让诸派有苦难言。

如今长安学宫里杂家弟子也越来越多了,不少新加入的学子都没有选择固定的流派栖身。在曹参过来之前,就有一些杂家弟子闹得各家很不痛快,这才有了现在人人喊打的局面。

曹参觉得自己很冤枉:

“我怎么就成杂家弟子了?我说挑个优秀的学,又没说在每家里都挑出优秀的部分一起学。”

这是一回事吗?!

萧何表示爱莫能助:

“他们已经认定你是杂家弟子了。”

曹参:……

曹参只好自己回去想办法了。

他想的办法是赶紧确定一个学派加入进去,这样大家就知道他不是杂家弟子了。正好他考察了这么久,心里还是有倾向的。

只不过他得挑个不会阻止他继续去别家听课的学派,毕竟各家确实都有点东西。

也没人规定只有儒家弟子能听儒家讲座不是?做学问的不要那么死板嘛。

可惜曹参的加入申请被婉拒了。

学派认为他不是真心想加入自家,而是想打入内部替杂家偷师更多的精华内容。

曹参:…………

你们一群搞学术的,又不是在当官,用得着这么勾心斗角吗?

曹参被气笑了,他觉得各派简直不可理喻。他干脆和各家都杠上了,开始挨个给大学派发自荐申请。

他倒要看看,有没有哪家肯接受他。

事实证明,没有。除了墨家比较友善,但墨家表示你加入我们得先选派系。

曹参愿闻其详。

墨家:我们有楚墨齐墨和秦墨,你得选一家,然后和另外两家保持距离。

曹参:告辞!

学派内部还有倾轧,他都差点忘了这一茬。所以这群学子是不是一直没进官场给憋坏了,在这里提前体验结党营私排除异己?

最后曹参决定,既然你们都说我是杂家弟子了,那我就杂给你们看。

杂家如今没有明确的领头人,不要紧,他来当这个领头人。()

杂家没有讲师,问题不大,他们不需要自己的讲师。实在不行,他曹参学成归来也能给大家讲一讲。

?想看无字惊鸿写的《在大秦当完美太子》第 65 章 太子的冠礼吗?请记住.的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现在的杂家只需要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小团体就行了。

毕竟单人跑去蹭课容易被赶出来,一群人跑去集体蹭课,你赶一个看看?

怎么,想打群架是吧?

杂家蹭课团和法家学子杠上的消息传来时,萧何正在隔壁学殿里听儒家讲师说荀子的思想主张。

他急急忙忙从殿中跑出来劝架,结果定睛一看,杂家这边领头的怎么是小伙伴曹参?

法家弟子剑拔弩张:

“这是我法家的课堂,你们一大群人乌泱泱跑过来,到底有没有把法家放在眼里?”

之前法家是没有“法家”这个明确的总结用词的,都是说的“法术刑名之学”。但大家都是某家某家,就他们名字那么长,说起来麻烦,后来就改称法家了。

还别说,有了专门的名称后,法家弟子越发团结起来。尤其是在他们的主场秦国,行事十分嚣张。

萧何一听这话就觉得要遭,肯定得打起来。他头大如斗,赶紧上前就要劝一劝。

结果却听曹参说:

“太子扶苏是支持杂家的,日后朝中恐怕杂家弟子会占据更多的官位。你们法家难道不想自己的学说在杂家中占比更大吗?莫非是觉得如今秦国以法治国就已经满足了,失去了更高的追求?”

法家弟子:!!!

可恶,他说的有道理啊!

法家弟子一改之前咄咄逼人的态度,友善地招呼起来:

“杂家的兄弟快进来快进来,有课我们大家一起听。所以那个占比的问题,还能再谈吗?”

萧何:……

学派就是如此的现实,曹参,真有你的。

改变不了秦国杂家出头的未来趋势,只能改变杂家内部的学说比例。他们法家比较务实,不像儒家那么清高,只要杂家肯商量比重问题,一切好谈。

儒家弟子眼睁睁看着两拨人勾肩搭背哥俩好地进去了,耳边还能依稀听到法家弟子在编排儒家“清高”“孤傲”“不宽容”,气了个倒仰。

当着他们的面拉踩是吧?

杂家从过街老鼠变成香饽饽,只需要一个曹参的加入。

长安学宫的程祭酒上任之后各种规定多如牛毛,不仅是学子和讲师的行为规范,还有各类附加的制度要求。

原本大家以为许祭酒已经折腾出了那么多东西,程祭酒过来应该没法再加。结果程祭酒偏偏很有想法,一大把年纪了还在干劲十足地搞改革。

于是学宫里新增了学子月考、季考等阶段性考核制,还新增了讲师的月度总结、季度总结等汇报制。

这月的月末,在全宫上下的哀嚎声中,学子们完成了一次月考,讲师们也绞尽脑汁写完了月结。但是这还没完,因为讲师们还要阅卷

() (),学子们也要面对自己考得稀烂的试卷。

程祭酒不受影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他认真地翻看着讲师们交上来的月度总结,满意地点头。

有了这些总结,他就可以更全面详细地了解学宫中那数量庞杂的弟子都是个什么情况了。然后再挑选表现优异的,写进奏折里呈给秦王查阅。

程祭酒:每月向上级汇报的工作成果这不就有了?

不需要他亲自下去走访调查,给他省了多少事。

不过考虑到讲师说的也不一定全面,万一漏下什么人才也不好。回头还可以在学子里推选优秀代表,让他们也写月度总结。

学宫一片欣欣向荣,可见再过不久就能收获一波成熟的学子了。

扶苏看完了程祭酒送来的奏报。

秦王政问道:

“学宫中可有不错的人才?”

扶苏点头:

“有个叫萧何的学子,很会调解矛盾,学问也好。”

秦王政很满意,会调解矛盾啊,派去安抚六国之人应该不错。

比起那些学子的学问如何,秦王政更看重一个人的能力。当官又不是考试,能把实事办好才是硬道理。

扶苏又提起另一人:

“还有个叫曹参的学子,也很是有趣。”

寻常学子哪敢扯他大秦太子的虎皮为自己谋利,曹参实在是胆大。明知道这些消息肯定会被报上去,依然肆无忌惮地做了。

在其他学子还只知道埋头苦读,默默等待英主慧眼识珠的时候,曹参已经学会了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凭此一事他就能迅速在大秦最高统治者那边留下印象,不知甩开了同窗们多远。

秦王政听完他的事迹,赞赏道:

“此人胆大心细,再观望几月,他和萧何便可直接招入朝中了。”

长安学宫有特招的名额,不需要额外再通过考试得官,也不一定非得出师后才许入朝。

这个优待表面上看起来是给诸子百家的安抚、是对高端人才的认可,实则考核都在私底下进行过了。

除却萧曹二人之外,学宫中自然也涌现出了不少其他的优秀人才。数量远超父子二人的预料,而且看起来都是最近几月才加入学宫的新人。

可见长安学宫步入正轨之后,着实吸引了不少大才前来求学。

天底下的人才那么多,之前都是在暗中观察秦国值不值得投效罢了。

扶苏又拿起了前线战报递给父亲:

“贵族许是察觉到了危机,三路大军攻向楚都寿春的路上,遭遇了重重阻击。”

贵族到底没有当真干看着楚都被破,衡量过后,沿路的贵族选择出兵骚扰。

他们想着好歹消耗一点秦军的有生力量,哪怕救不了楚王,后续秦国攻打他们的私人堡垒时,也会因为之前的消耗而出现兵力不够的窘迫。

军队因此前进困难,不得不时常停下行军,被迫迎战。

不过好消息是昌平君已经被李信擒住了

() ,他那点兵力怎么可能挡得住李信大军?双方将领也不是一个水平线上的人物,此战堪称毫无悬念。

当然,昌平君本人虽然被擒,后续却没有押送到咸阳来。这人最好还是死在外头为妙,送来秦国反而棘手。

所以昌平君寻机自尽时李信故意没防备,任由他成功“殉国”了。对外就说攻破陈郢时昌平君就已经拔剑自刎,他李信没抓到活的。

战场上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城破时敌人要自尽哪里拦得住。所以秦王政表示不怪将军,将军攻城辛苦了,直接将此事盖棺定论。

秦王都说昌平君是被抓之前就自尽的,别人当然不能跑出来反驳,再去揪李信看管不利的小辫子。

实际上秦国朝中也没人这么没眼色,谁不知道这是王上的授意呢。只是有些事情不能放到明面上来说,他昌平君必须得是“畏罪自尽”的。

最近秦国朝中有别的事情要忙。

太子的加冠大礼当初是昌平君率领百官提议要大办的,昌平君死就死了,太子的大事可不能耽搁。

之前原定的是要在太子生辰那日行冠礼,结果秦王看过底下人呈上来的流程预案之后不是很满意。

再加上过不了两月就是大秦新年,楚王也眼看着就要成为阶下囚。思来想去,秦王政还是决定延期举行。

当初说延期举办冠礼是在委屈儿子的,是他秦王。现在说在大秦新年之时为太子加冠更显隆重的,又是他秦王。

大秦臣子:王上说什么都是对的。

为了不让王上觉得自打脸了,当臣子的还要绞尽脑汁地吹捧,为王上寻出足够的借口。

李斯表示:

“新年之时加冠,太子殿下便可在礼成后去拜谒太庙,将这一好消息告知历代先王。”

王绾也道:

“新旧交替之际,有除旧迎新的好寓意,确是全年最好的日子了,太子正该在此时加冠。”

蒙毅更了解前线的情况:

“大军即将抵达寿春,必能赶在年前将楚王拿下。届时楚侯可来观礼,我大秦太子加冠,诸侯怎能不齐聚于此,为太子庆贺?”

最后这一条正中秦王政下怀。

爱子一生一次的加冠,自然要天下诸侯尽西来。楚王是个仅剩的刺头,只要把他逮来了,剩下的燕王齐王不怕他们敢不过来。

秦王政很满意这个安排,当即给燕国传国书,勒令燕王喜麻溜地收拾收拾,前来秦国为太子祝贺。

齐王那边就客气很多,秦王政用的是邀请的口吻。还说到时候齐王来了就可以见到新鲜出炉的阶下囚楚侯,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收到国书的齐王建有点意动,可以过去亲自看一看楚王的倒霉模样,他感觉很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