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89 章 289(二更)(2 / 2)

加入书签

黄豆显然很有市场,苜蓿呢?

同样有。

早在数年前就从丝绸之路上被带回来的汗血宝马,与并州和凉州地界上的良驹□□形成的后代,正是在茁壮成长的时候,其所需的饲料中,苜蓿就是相当重要的一种。

因此,州府也时常会对外征收一批苜蓿,以品相优良的为佳。

这也不是一项亏本买卖。

“这两件东西可以种,为了防灾还可以先多种些,反正去岁的存粮也够今年吃的了,尽量保证今年的收成才是要紧事。”

有人在边上算了笔账后,得出了结论。

这些农人在种植所得的利益面前,丝毫也不比算数老辣的账房算得慢多少。

不过要常林看来,能让他们如此轻易地接受种植豆类和苜蓿,还是打从乔琰任职州牧到如今一步步积累下来的信誉。

想到当年他来到并州的时候,乃是为了躲避河内太守王匡而做出的迫不得已举动,常林就不免有种恍若隔世的错觉。

那确实是一个在仓促之间做出的决定,但如今看来,也是一个着实正确的决定。

“常从事,按照这样的种植方式,蝗虫不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补给,在相互竞争中又会少掉大半了,现在还剩下多少?”

他身边的孩童拽了拽他的衣角,打断了常林的思绪。

他连忙回道:“大约还剩四千。”

四千也还不是个小数目。

但好在,这些蝗虫卵与孵化出来的幼虫还有一些动物天敌。

比如说早在当年并州蝗灾的处理中就派上过用场的鸡鸭,比如说此时被画在了报纸上的蛙类、土燕子等动物。

按照报纸上所说,对这些动物将会在州府以明文规定暂时严禁捕捉,以确保它们能将蝗虫消灭在成虫阶段之前。

以土燕子,也就是燕鸻为例,同样是在乐平书院做出过具体的实验,一对成年的燕鸻和一窝雏鸟,在一月之中可以吃掉蝗虫多达一万五千只以上。

鸡鸭也同样是消灭蝗虫的好手。

至于养鸡鸭这种主动捕杀蝗虫的行为会不会造成不利影响,在当年的并州灭蝗行动中已经给出了一个答案。

蝗虫并没有真的神化到不能为人捕捉,若动之就会面对灾厄的地步。

要知道,彼时的乔琰是这么说的。

如果灭蝗确实要遭到天谴的话,那就由州府一应承担。

这个州府,可以理解成代行了张懿权柄的乔琰,也可以理解成被乔琰甩锅的张懿本人。

总归结果是一样的。

都没出现什么实质

意义上的天谴。

乔琰这一路青云直上(),

?()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只有别人说她气运惊人的份,可没有说她运气有缺的情况。

至于张懿嘛……对于崇敬乔琰的并州人来说,他丢掉了并州刺史的官位不叫什么灾厄。

先去广陵太守的位置上亲历民生,甚至一度跌到谷底成为白身,最后复起成为徐州牧,这叫——

经历了一番磨炼和考验之后破茧成蝶。

这么一看,他们多养点鸡鸭,亲自动手灭蝗,也并没有什么麻烦的。

按照这种养殖和保护蝗虫克星的身份,可以再消灭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蝗虫。

“可这样还是有四百只啊?”常林听到有人这样问道。

这也还不是个小数目。

何况,这还只是在一丈见方的土地上出现的数量。

若是将每一户所拥有的田亩按照这个比例计算,那就更加可怕了。

常林摇了摇头,“还没完呢。”

对这些民众来说,下一页大多是字,确实没有之前的那几页都是图的表述能让他们读懂,但要他看来,这一页其实远比前头的几页更有意义。

他解释道:“这里说,以上的这些计算,都是基于所有的蝗虫卵都能够成功孵化来得到的,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这些蝗虫产下的卵,因为一胎的数量极其之多,成活率就很低,或许在不施加这些外力影响的情况下,也只能做到十中存一而已。”

“再配合上以上的这些干扰,在一丈见方的土地上所能存活的,最多也就是十几只。这样的数目只要再配合上人为的消杀,就不足以让它们形成成规模的蝗灾。”

“这些东西看起来可怕,有着远超于人的数量,可它们远不能和人去比身体结构的复杂、头脑的灵活和面对危机的抗压能力,哪怕真的要将它们命名为天灾,也足以做到人定胜天。”

这个由荀子提出的观念,在对天地的崇敬和对谶纬之说的深信不疑日益成为时代常态后,逐渐被人所遗忘,现在却被乔琰授意于蔡昭姬,在这份最特殊的乐平月报上写了下来。

若无先前这些一步步的推进,在数据上将蝗灾从难解的天罚变成一个可以用手数清的数目,这四个字里绝没有这么直观的感染力。

人定胜天啊……

甚至在听着常林解读后面两页报纸内容的时候,这些乡民也时常返回去看向那写有“人定胜天”的一页,在神情中露出了几分恍惚。

这一页上的大多数字他们都不认识,但现在他们一定记得住其中的四个了。

“若不是情形特殊,此时将这句话说出来很容易招惹麻烦的。”

常林刚送走那些听他讲解月报信息的乡邻,就听到了仲长统的声音。

常林一边朝着对方看入一边回道:“总是要有人去做这件事的。”

这少年人依然和当年戏志才见到他的时候一样,在手中抱着一摞纸张,只是样貌比起当年又成熟了不少。

() 如同他和戏志才所说的那样,他彼时只是去乐平书院旁听的,并没有打算在那里长留。

因为家中的一些缘故,他很快回到了兖州山阳。

但在常林这位好友的相邀之下,他又重新来到了并州。

在这里他继续观察着民生,也进行着自己的理论创作。

若有闲暇,他就从上党一路步行前往乐平,在途中时常停驻,与偶遇的并州人交谈。

越是在此地待得久,他也就越是觉得,这位大司马的行事方略绝不能简单用魄力二字来形容,因为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分明透露着改天换地的变革。

只是先前,那些变革的征兆都被她以极其小心且和缓的方式泄露出来,又总有着这样那样的东西在干扰着别人注意到它们。

直到今日的这句“人定胜天”

之中,才终于明确地展现出了一点端倪!

不,也不只是他和常林所说的这句话可能会惹来麻烦。

他的目光从和好友的对视,转为落在了手中的月报上。

很难形容他在刚看到相邻的几份报纸上,无论是字迹还是图案都完全一致的那一刻,在他的心中到底掀起了何种惊涛骇浪。

这比起理论上的变革,更有通过实物所带来的冲击力。

要知道,在这份乐平月报之前,所有的书籍都是依靠着人力手抄完成的,而书籍的原版都保存在那些世家大族的手中,这才让知识成为被上层所垄断的东西,可现在……

现在出现了一种迥然有别的“生产”

方式!

仲长统的年龄虽小,他的眼界却一点也不小。

在清楚地意识到报纸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的那一刻,他心中只剩下了一个想法——

他好像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