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章】外门弟子(1 / 2)

加入书签

谈判僵直不下,无论是仙门还是凡尘,双方都有自己的底线,谁都不肯退让。

宣白凤是人间难得有作为的君主,她为民谋划生计的眼界也称得上深谋远虑。

如果不是这个世界潜藏着许多诡谲莫测、不可视不可听之物,仙门或许能藉由宣白凤而在人间适度地推行自己的理念。可惜,没有如果。

身为从另一个世界流落至此的异乡人,宋从心比在座所有人都更明白鹤吟所说的仙门与凡尘之间的矛盾是什么。人间皇朝坚持人族至上,对于超脱凡尘、凌驾众生之上的仙家心怀警惕,他们无法坐视九州版图之上除了皇权以外,还有另一股强大却完全无法被他们所掌控的势力。

宣白凤公主的顾虑没有错,因为栽种仙家赠予的良种,国家就必须为良种定下税收。高产作物便意味着人口膨胀,人口膨胀便意味着收成只能上涨不能下跌。在没有优化良种技艺的情况下,人间皇朝就必须源源不断地向仙门索求良种。这也就意味着,仙门把控住了皇朝的命脉。

无论哪个国家,农业都是一个国度的立身之基、立命之本。宣白凤不愿意自己的国家成为仙门的附庸,更不愿看到仙门掌控皇朝的命脉。

宋从心知道她在忌惮什么,虽然目前的仙门汇聚的都是一群品性道德足够高尚的人,但人心易变,谁都不敢保证以后也会如此。拥有强大力量的仙人如果同时掌控着凡人的命脉,那谁知他们以后会不会真的想要成为凡人的“神明”,将所有没有灵根的凡人贬为奴隶呢?

宣白凤不敢赌。所以她才说,如果育种技艺没有掌控在凡人的手中,那高产量良种所种植出来的粮食只能用来救急救荒,而无法取代主要粮种。

对于人间皇朝而言,仙门给的良种无疑是掺了毒药的美味佳肴。

但是从仙门这一方来看,他们不愿交出培育良种的技艺也是有原因的。应如是在谈判中反复强调“开民智”,足以发现这件事对仙门来说意义重大。换而言之,仙门其实很清楚,人间皇朝有阶级之分,吃肉喝汤的永远都是上层阶级。但仙门看重的是“人族”这个广泛而笼统的群体,绝不仅仅只是贵族。或许在凡尘的贵族眼中,平民百姓与牛马无异,但在仙门看来,他们却是一个整体。

也正是因此,仙门在等待一个“天时”,等待民众开智开悟的“天时”。

这一点本是白纸黑字地写在《天景百条》之上的,凡尘皇朝本不可以阻止仙家授道、子民开智。但凡间皇朝的贵族阶级却知道“愚民”政策是巩固自身政权的最好方法,所以不知他们用了什么手段钻了《天景百条》的空子,致使平民百姓至今都没能达到仙门“开智”的标准。

正如鹤吟所说,平民百姓没有开智,这种情况下仙门传授的育种技艺可想而知是不会流入民间的,它们将被束之高阁,高高捧起,被贵族奉为仅有士人才能学习的“仙术”。在各地没有战争的情况之下,贵族为了扩大自己的产业,便会抬高粮价,逼死贫民,从而侵占无主的良田。

所以才说:“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仙门的育种技艺最终只会变成贵族捅向平民百姓的一把刀。

至于仙门插手平民百姓的开智进程?这条路其实也很坎坷艰难。首先第一个问题是人口的差距悬殊,

仙家弟子总不能倾巢而出全部去民间当教书先生;第二便是九州国家众多,每个国家的文字都不一样,教育在没有皇权的支持下很难推广;第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矛盾,仙门崇尚“清静无为”的思想,实际上并不完全被凡间界的读书人认可。这种情况下仙门去教书育人,只会害了那些向学的学生。

毕竟根据《天景百条》的制约,正道修士是不可以用仙术残害凡人的。哪怕凡人有罪,也不行。

仙术只能用来斩杀妖魔,而不能伤人。

宋从心心里幽幽地叹气,其实关于这一点,解决办法并不是没有的。在布施良种且良种尚未劣化的几年间尽可能地推广读书教育,让百姓们在一个富足的生存环境下开智开悟,学习技艺。这样一来,思想与技力同时发展,皇朝便能平缓且自如地过度到下一个时代。

但,谁有那么大的魄力,敢去尝试这种堪称孤注一掷的事情呢?贵族阶级又怎会允许那些低他们一等的“贱民”与他们平起平坐呢?

——行路难,难于上青天啊。

显然,这场辩论争执到最后也没有一个让双方满意的结果。仙门最终能答应的只有给咸临国一个交代,并承诺若是幕后之人乃凡尘中人,那关于这些人的处置将会移交咸临国。同时,九婴身死导致的魔气侵染,无极道门会派遣弟子前来净化这片被污染的领土。与之相对的,宣白凤公主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她同意无极道门在咸临国边境城布道,因为这些子民通过这些年军中推行的识字教育,已经达到初步“开智”的标准了。

宋从心听出来了,恐怕边境城推行的识字教育,便是宣白凤公主此次谈判的筹码。

上宗大抵是不会放过这次“试行”的机会的。宣白凤公主算是顶着得罪天下人以及违抗中州最大国的压力,给仙门开了方便之门。

仅从这点来看,便可以察觉到宣白凤对麾下城池掌控力的自信,以及她同样不愿咸临被他国掣肘的野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