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B35.寺院(1 / 2)

加入书签

德子随着主持钻入汽车后座,寺院的专属司机一路开向医院。

暮色四合,远处山林闪过一道道一晃而过的灯柱。

——那是满村跑找自己的村民,德子思及此处,感到一阵莫大压力。

身为外地人,在死了9人,人心惶惶的时刻离家出走,浪费全村警力搜罗自己。

她想不出来不被责怪的理由。室井主持身为村子的话事人,对自己感到不喜也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这个印象中一心礼佛、悲天悯人的大人物竟显露出私人的负面情绪。

看到迷途归返的少女,确认了村内没有再添一名死者,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庆幸与宽慰,而是不虞。

这就相当有趣了。

德子瞥向男人俊逸秀致的侧脸。

这个人,本能地违反了自己的教义。

——或许,他并不像表现出来的那么心无旁骛、出尘脱俗。

“德子小姐,很高兴看到您平安无事。请问您是去了镇上吗?”

此时此刻,男人又恢复了克己守礼、禅心如水的模样。

他微微地侧脸,目光柔和的落在她的肩膀处,避免与她对视。

洁白的交领之上,侧颈线条坚韧而柔美,像一只源溪汲水的雪鹤。

无可挑剔的礼教与风度。

“是的,说来实在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行为,简直就像身体自己行动了似的。”德子如实道:“您和村民们一定搜寻了很久,真的很对不起大家。”

“身体自己行动?……行之事,莫自知……”

男人思绪不知飘散到了何处,声音如同淙淙溪水般低缓而柔和,

“少主持?”

嗯。倒是很符合僧人满嘴之乎者也的刻板印象。

“抱歉,是出自新约里罗马书的内容。因为您说身体不受控制地行走,就联想到了。”

看着少女虚心求教的表情,他怔愣片刻,缓声讲解起来:

“【所做的事自己不明白,愿意做的不做,憎恶的倒去做,这样看来,如果所作非所愿,那么规定不可做之事的律法是善的,而我所做之事则是身体里的原罪做的。】

原文便是这个意思,阐明了人的行为和内心之间的冲突。”

“新约?主持您皈依佛门,竟对其他教典也有研究么。”

男人语调温和:“我在大学专攻宗教学,研究跨宗教文化交流。了解各种信仰之美,能让我与更多信众沟通心灵。”

德子点头。

...

日薄西山,刺眼的光芒从山林间溢出,她微微眯起眼睛来。

男人细长的手指宛如笔挺的柳条,落下车帘的动作不带一丝多余的力道,极轻,绘画一般。

毫无疑问,他是个践律蹈礼、教养极佳之人。

尽管之前泄露了心绪,但也可能是出于对村庄的维护,抑或是偏离常规的不满。

刻板、责任心、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作为村庄的话事人维护着秩序。

私底下却博览群书,兼容并蓄,副业还是小说家,笔下尽是鬼神之事。

室井主持,虽然人的性格是多维度的,但如此频繁的切换,也太割裂了吧?

没错,德子读过室井静信的小说。

她的母亲,山野妙子是外场村出身,对室井寺院顶礼膜拜,不仅每年都会回村供奉香火,家里还购买了少主持全套出版作品。

他的笔下,全是被神抛弃之人。

大量引用圣经中的神鬼逸事,笔触看似温和中立,实则一针见血 、字字珠玑。他的寓言似的讽刺和隐喻,再加上细腻的描写技巧,让她一度以为作者是个桀骜不驯的奇僧,谁知道面上竟如此循规蹈矩。

...

“您认为,人的身体内根植着原罪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