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生种田日常 第137节(1 / 2)

加入书签

同时留下来的还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身板结实,脸上皮肤较黑,苏叶和苏果才知道,这是大嫂陪嫁的粗使丫头,叫桃子,看这丫头的身板,苏叶

转念一想便知道郭太太的心思,郭家在府城条件不能说很好,但大嫂估计自小是娇宠长大的,没干过什么农活,郭太太想必是怕自家女儿嫁来后要跟苏家人一样干活,所以陪嫁个粗使丫头过来,代替大嫂干活,真是慈母心。

大家散去,郭家两个叔叔婶婶说要出去转转,看看风景,不用人陪着,还有很多事收尾,苏世伟和叶梅由着他们去了,反正在村里,也丢不了。

叶梅走开,苏叶跟她后面,小声跟她说:“娘,你心疼大姐下地干活,就跟亲家母一样,买个粗使丫头给她送过去替她干活呗。”

苏叶没讲这话时,叶梅还没想到这茬,经苏叶这么一说,才恍然,这主意好啊,当时自已怎么没想到呢,说:“这主意不行,现在没什么借口送人过去。”

苏叶:也是,苏卉成亲快半年了,现在送个陪嫁丫头,这理由……太牵强。

叶梅心里叹了一口气,打起精神去了厨房和苏三婶她们收尾,后面还有很多事要做。

苏景林领着新娘子去了老宅一趟,在老宅,大家干巴巴地寒暄一会,两人就告辞离开,转向苏世良家,到了苏世良家,氛围就不一样,轻松自在,三婶不在,苏贝泡茶招待他们,苏世良苏景棠拉着苏景林说了好些话才放他离开。

从苏世良家出来,郭采玥细声跟苏景林说:“三叔一家很随和”,苏景林微笑着说:“三叔和小姑两家人跟我们家较亲密,大伯一家当一般的亲戚就成。”

回门宴后,苏景林和郭家叔叔婶婶一起回府城,书院放冬假时再回来。

郭采玥一个人新到陌生的家,开始心里有些忐忑和不自在,后来发现公公婆婆都很和气,未出阁的两个小姑子很客气很有礼貌,小叔子调皮,但很有分寸,每天的饭菜也很合自已的口味,便沉下心慢慢融入新的家庭。

婚宴过后,家里也不得闲,杀年猪做腊肠腊肉的时节又到了,办酒席时杀了两头猪,今年办了两场婚礼,家里的熏猪脚和各种腊味全用完,苏世伟觉得剩下的四头猪不管熏猪脚或做腊肉都太少,花钱从屠户那边买回三头,又忙了三天,腊肠灌完,做腊肉和熏猪腿后续的活要慢慢来,好在家里多了江福夫妻和桃子三人,比往年轻松。

不管是来了一段时间的江福夫妻,或是刚来的桃子,三人都很勤快,干活也很麻利,家里轻省了好多。

郭采玥看家里杀了整整七头猪做腊味,心里暗自吃惊,怪不得娘亲说夫家家底丰厚,就算在乡下,她也不会吃什么苦,回想这一段时间,家里吃的用的都很大方,吃的方面甚至比在娘家时还要好上几分,就算是冬天府城酒楼里贵死人的青菜,在家里每餐都会炒上盘。

后园那个小暖棚管理得真好,各种叶子菜长得也很好,她甚至看到了结了拳头大的西瓜,虽然只有两棵,但在冬天里居然种活了西瓜,太神奇了,吃到的蘑菇炒肉片,蘑菇是居然是新鲜的蘑菇,听说和风楼里冬天一小盘新鲜的蘑菇肉片要一两银子,家里的新鲜蘑菇哪里来的?郭采玥虽然心里特别好奇,但不敢去问。

忙完这些,今年第一场下来,苏叶坐在书房里写话本,写了一会,停下笔,这段时间忙得团团转,和谢卫华见面时也只匆匆说上几句,两人好久没约会,没好好说过话了。

想到这里,苏叶写不下去了,洗了笔,收拾好桌面,回自已的房间,在房里走了几圈,最后在堂屋壁炉旁坐了一会,回房穿上大衣,穿上兔绒手套,沿着走廊去了后园。

后园,苏叶站在竹林旁边的亭子里,看外面雪下飘下,不知站了多长时间,整个人被抱入一个温暖的怀里,苏叶转过身,脱下手套,抬头,两人相视一会,苏叶手摸向谢卫华的脸颊,触感有些凉。

“你怎么知道我在这?”

“我太想你了,出来转转,不知怎么就走到这里”谢卫华紧紧抱着她说。

苏叶两手回抱着他,头靠他肩上,这时心里特别柔软,小声地说:“我也想你了,话本都写不下去。”

谢卫华心里冒着喜悦的泡泡,亲她额头亲了很久,看着她水润的唇看了很久,没亲下去,他怕一亲下去就失控。

两人没再说话,此时无声胜有声,两人拥抱了许久,亭外面的雪越下越大,这世界仿佛只剩下两人。

第192章 琢磨

初雪下得薄,没两天就消融,雪化时天更冷,北坡下的小湖自从就地围建成湖、放鱼苗后就没捕过鱼,几年过去,湖里鱼群壮大,苏世伟决定现在就捕捞一部份鱼上来,卖给酒楼一部份,和风楼叶国健去问过,酒楼每天收五百斤,连收五天,剩下的自家做成熏腊鱼,别说,夏天时做成香辣熏腊鱼真下饭,吃不完卖出去也是一笔不小的银钱。

这会小湖面上有六条小渔船在打鱼,每条小船上有两人操作,岸边排成一溜的大木盆、木桶,来看热闹的人很多,去年捕的是河里的鱼,南北两个池塘没清,苏世伟这边捕了之后,就清那两个池塘,今年南边池塘三分之一的地方种上莲藕,莲藕明年才挖,但池塘里种有莲藕,年纪较大的老人和小孩平时也会打些嫩草喂鱼,想必鱼小不了

一条小船拖着网到岸边,苏叶接手拉上岸,鱼离了水在网里挣扎,把网摊开,看热闹的人也不嫌冷,帮着把鱼捉到木盆里。

“这鲤鱼真肥,得有五斤了吧”

“草鱼也很大,十斤都有了,过几天不知公共池塘里的鱼有没有这么大。”

“肯定没有,那两人池塘前年清了,两年的鱼长不了这么大。”

“看得谗了,等不了几天后再吃,一会买一条回去,这种天气吃酸菜鱼最好了。”

“我家人多,买两条,今年我娘腌的酸菜比往年多。”

最先打上来的五百斤,叶国健赶着马车拉进城,给和风楼送去,之后木盆满了,苏叶和叶德武抬上牛车,拉回院里,院子里请来的几个妇人杀鱼、清洗、抹料、最后码陶缸里。

天实在太冷,好在井水是较暖,叶梅在杀鱼的妇女旁边又放两个烧得火红的炭盘,喝一碗姜汤,才不至于让人冻得哆嗦,厨房里苏果和大嫂煮着第二锅姜汤。

捕上来的最大的草鱼约有十五斤重,苏叶把十斤以上的放一个大缸里,留着自家吃,这大鱼做酸菜鱼最好吃了,也不枉她磨着叶梅腌几缸介菜做成的酸菜,留年底做酸菜鱼吃。

初秋腌制到现在,打开陶缸盖子,酸味呛出来,口腔立马分泌出口水,这酸味太地道了。

中午,苏叶做了三大盆酸菜鱼,帮忙打鱼的人洗手进了堂屋,看到饭桌中间大盆的酸菜鱼,楼梯下面的柜上还有一大盆,屋里充斥着诱人的香味,脸上都笑开了。

“太好了,一闻这味就知道是叶子做的,这味道我惦记许久了,我媳妇就做不出这味,哎呀,配白米饭,这简直是太好了。”

“我娘也做不出这味。”

“不说你们媳妇,你们的娘,就是和风楼做的都没这地道。”叶德武笑道。

“每人口味不同,各有各的喜欢,酒楼就是按客人的需求做的,大家快坐下来吃饭”苏世伟招乎大家。

男人们在堂屋吃,女人们在饭厅,干活了一个上午,又冷又饿,这会在暖融融的屋里,吃上一碗鲜嫩辣的鱼片,用汤汁浇上白米饭,酸酸辣辣的,吃起来不要太舒服,盆底下的黃豆芽也很好吃。

不说男人那边吃起来用抢的,女人这边吃饭比平时都要快上两分,一大盆酸菜鱼吃完了,筷子才夹向其它菜,苏三婶把光溜的大盆拿走,笑着跟苏叶说说:“叶子,你三叔老说我出来的酸菜鱼没你做的好吃,景桦老惦记你腌制的烤羊腿”。

苏叶:“他们嫌弃让他们自已做。”

叶梅:“他们男人才不愿意下厨房,你爹连下个面条都不会。”

苏三婶吃吃笑道:“他们只要说菜不好吃,我就天天照在老家时的样子做。”

聊这话题,妇女们纷纷开腔,“这主意好,记得在老家时天天水煮,学到了,我以后也这么办。”光想着以后孩子爹和几个熊小子惹了自已,天天苦着脸吃水煮菜,想想就乐。

“咳咳,跟你们说件趣事,景辉那小子头次相看时,那姑娘长时不差,心里头满意了八分,后来悄悄打听那姑娘茶饭不好,立马就放弃,现在娶的这个相貌还不如前一个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