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流放后我帮夫君金榜题名 第102节(1 / 2)

加入书签

陆尚早有准备,只真?到了离开这一天?,还是有诸多的?不舍和忐忑,他守在?卧房的?床前,望着姜婉宁的?睡颜,心头百般纠结,一面是不愿打扰她的?好梦,一面又想临走前跟她说说话?。

只可惜他守了半刻钟时间,到底没能等到姜婉宁睁眼,最后他只能在?她手背上蹭了蹭,转身?轻手轻脚地离去。

而就在?房门被合上的?瞬间,却见姜婉宁忽然睁开了眼睛,她艰难地坐起来,双唇紧紧抿在?一起,沉默良久,低头时险些落了泪。

今年私塾中了举人的?学生共有十四人,只旁人不似陆尚这般为旁事所?扰,早在?年前就提早上京准备着了。

其中庞亮和冯贺结了伴,原本他俩是想跟陆尚一起的?,奈何陆尚始终拖着,他们怕陆尚一个想不开真?缺考,只能先行一步。

他们从陆氏物流借了人手,虽不似詹顺安那?般能打,但也都?是孔武有力的?汉子,常年做着远途货运,如今不过护送两人入京,自然也不在?话?下?。

等陆尚抵达京城,庞亮和冯贺已经抵达一个多月,早早寻好了住处,甚至结识了好几个外地来的?书生,他们都?是住在?青名巷子里的?,之前还约着一起去参加了三月底的?诗会?。

这些年陆氏物流往各地发展,便是在?京城也有一个小小的?中转点,只是因着未与京中人士有合作,那?个中转点设在?京郊的?一个小村子里,护送庞亮和冯贺的?长工入京后就去了中转点暂住。

陆尚也是头一回来到大昭京城,他虽知物流队在?京郊有一个小院子,却也不知道具体方位,还是被詹顺安带着在?城外几番打听,耽搁了七八日?时间,才找到长工住处的?。

随后他又在?长工的?带领下?,顺利与庞亮和冯贺会?面。

几月时间不见,陆尚一脸的?沧桑,反是冯贺和庞亮面带红光,才跟他见面,就给他介绍:“你瞧见左边那?户人家没,那?户人家乃是京城本地人,他家三个儿子全在?念书,老大老二都?中了进士,到外地做官去了,老三今年刚过了院试,正准备明?年的?乡试呢!”

“那?户人家姓魏,原本出了两个官身?,也算发迹了,只是他家觉得此?地风水好,这才带着老三住回来,我们在?这住了一个月,也只见过魏家人一次,还真?别说,是跟咱们不大一样……”

陆尚收回视线:“然后呢?”

“然后……啥?”冯贺有点没明?白他的?意思,“我就是想叫你知道,我们租的?这间宅子旁边住有了不得的?人家,要是有机会?,不妨跟他家结识一二,说不准于科考也有助力呢。”

不光是他这样想,整个青名巷子里,十之八九都?是外地来的?赶考人,难得碰上一家本地住户,还是个接连出了官身?的?,有这想法的?占了大多数。

偏偏陆尚离家一个多月,时间越长,对姜婉宁的?四年越深,眼下?他只想着赶快考完赶快回家,哪里还顾得上旁的?。

至于结交有识之士什么的?……

在?他看来,还不如琢磨琢磨把陆氏物流开到京城来得实在?些。

待陆尚表明?他的?想法,冯贺顿是无言:“陆兄,你这可真?是——”他们一心想着脱离商籍跃身?士族,唯有陆尚数年前就一心做买卖,便是到了举人这一步,竟还不改初心。

陆尚摆了摆手:“不冲突不冲突,能不能入朝为官,说到底还是要看上头人的?意思,光我一人努力是不成的?,既然是拿不准的?事,还不如把心思放在?有把握的?事上,也不枉费我经受的?几月思念之苦了。”

第78章

陆尚虽有心在京城发展一番事业, 却也知?此时?绝非专心行商的时?候。

他在妻子临产之际离了家,本?就是不得已而为之,既是为科举付出这么?多, 总不能?真白白走这一遭。

先不说他本就想在官场上做出点名堂来,哪怕只是不辜负留姜婉宁独自待产的期望, 也要竭力准备半月后的春闱。

临来京城前,姜父却是交给了他一份名单, 那名单上的人多是京中朝臣,为首的那位还是堂堂二品大员,而这些人皆师从姜父, 与姜家颇有渊源。

姜父的意思是, 若陆尚在京中碰见什么?不好处理的棘手事, 可凭与他的关系去?找这些人求助, 只是当年姜家出事得太突然, 从下狱到判流放, 前后不过?两个月, 以至姜父也没能?知?道他的诸多学生里,有谁曾为他奔波,又有谁冷眼旁观、落井下石。

因此他虽给了陆尚这份名单, 却也不能?保证名单上的所有人都能?求助, 只能?带着预防不时?之需。

陆尚用两天时?间将名单上的人打听清楚, 随后却并没有上门拜访的打算,他甚至为了以防万一,将名单直接给烧了,只在心里记个清楚。

在其?余学子?频繁参加诗会宴会时?, 陆尚却一改往日作风,每天除了吃饭轻易不出房间, 只闷头在屋里复习。

他和冯贺、庞亮住在一起,在他的影响下,其?余两人也辞了好多诗会,起早贪黑一心学习,誓要在今年考出一番成绩来。

转眼间到了四月底,会试如期开考。

此番会试的主监考官乃是当朝左丞,三名副监考中便有一位在姜父给的名单上,姓王,现任翰林侍讲,已连续监考了两届会试,又是阅卷的主笔之一,倦华而不实,好务实文风。

陆尚在得知?此次会试的几位监考后,只专程打听了一番他们的喜好,至于说提前与那位王侍讲结识什么?的,会试在即,为了避免徒增事端,他倒没想多此一举。

会试的流程与乡试差不多,只考试时?间从原本?的三日改为六日,在这六天里,考生除如厕外不得离开号房,也不许携带除纸笔之外的任何东西,至于吃食被褥等,自新皇登基后也不许自己携带了,改成到了相应时?间会有官兵分发。

对于这一改变,陆尚倒是乐见其?成,这样既能?减少作弊的可能?,也省去?许多他为琐事操心的时?间。

入考场前他与互保的其?余四人碰了个面?,又互相检查了携带的东西,很?快便去?了检查的队伍后面?排着,等官兵检查后,直至入了考场才分开,各自去?寻自己的号房。

锣鼓声响,考场门关,考试正式开始。

大昭的会试分诗赋、经义、策问三场,其?中诗赋一天,经义两天,策问三天,不得交头接耳,亦不可提前交卷。

陆尚拿到试卷后,先是将所有题目先看了一遍,待看见了占比最重的策问后,却是不禁眉心一挑。

他很?快沉下心,从头开始作答。

他于诗赋并无什么?天赋,全靠姜婉宁给了他能?应付大多数题目的范文,临时?套用,没有一分真情实感,全是技术。

因着他对诗赋没什么?追求,只要能?按着题目写出就好,自然也不会在上面?耗费太多时?间,会试开考不过?半天,他就将四道诗赋题全在草稿上写好了。

在他落笔时?,正好赶上分发午饭的时?间,陆尚索性停了笔,先等用过?午膳,到了下午再做誊抄。

晌午饭是最简单的白面?馒头就冷水,有些家庭富裕的学子?吃不惯,却也没有办法,只能?勉强塞下去?半个馒头,等胃里不翻腾了,就赶紧继续下午的答题。

大昭的会试不许考生自行携带蜡烛,考场也是不给分发的,以至到了晚上,考场内一片漆黑,自然也没有连夜作答一说。

陆尚在姜婉宁和姜父的特训下,这两年的字已好看了不少,不说比得上大家,至少也算端正整齐了。

他看时?间尚且富裕,下午誊抄时?就多用了几分心,速度虽有减慢,但?整张答卷上没有一点更改的痕迹,打眼看过?去?,也算一份整洁漂亮的答卷了。

伴着夜幕降临,考场内彻底安静下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