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流放后我帮夫君金榜题名 第112节(1 / 2)

加入书签

再就是女?学那边,项敏负责总览大局,在私塾里时日长的学生们转去做夫子,给新来的女?学生们教点?东西,除了念书识字由姜婉宁讲授外,更多时间则由她?们教导。

这样一来,姜婉宁便把私塾里的事脱手了大半。

月底陆家设宴,原定的三十?张席全被坐满了,而门?口还有源源不断的客人,姜婉宁只好临时去酒楼订了席面,又在家门?口添了流水席,也算宴请过往百姓了。

就这样,八月悠悠晃过。

九月探亲假过半,许多授官的学子都?要赶赴任地了。

与陆家关系一般的人不知道陆尚另有任务,还以为他?也是返回了京中,这才叫家里的客人清减下来。

殊不知,陆尚始终窝在家里,心甘情?愿做个家庭主夫,无论后宅安排还是孩子照顾,全由他?一手操办。

九月中,詹顺安带着三十?号人来了家中。

这三十?号人都?是松溪郡本地人,或是家里无牵无挂,或是愿意带着家眷搬家,也就是能去海上行商的。

陆尚亲自问了他?们各家的情?况,挑了两个出去,改分?去了塘镇的物流队,剩下的则全部留下,给他?们半月时间收拾,等月底就出发上京,等候跟着李辉的商船出海。

之后他?又提了两人顶替了詹顺安的位置,詹顺安则被调去了京城,一面负责京中物流队发展,一面负责新分?出去的海运事宜。

詹顺安家里就他?和妻子两人,也方便直接搬去京城。

与其他?长工不同的是,陆尚直接给他?们置办了宅子,就在京城正中的位置,三间房带一个小院,直接写的詹顺安的名字,花费了六百多两。

他?没有告诉对方新宅的花费,只将地契交给了詹顺安:“你为我办事,又是要离开家乡,我自然也不能辜负了你,这房契你拿好,到了京城就能直接住进去了。”

“你也别急着拒绝,京城的房子可不好找,你是住哪里都?成,嫂子总不好跟着你风餐露宿吧?再说等过两年你和嫂子添了孩子,这宅子的位置就正好。”

詹顺安攥紧了房契,沉默良久,垂首道:“多谢老?板。”

后来陆尚把这事说给了姜婉宁,姜婉宁也表示了赞同:“詹大哥在陆氏物流做了这么多年,功劳无数,当得?起这座宅子。”

说起京城的宅子,陆尚又问:“眼下爹娘都?回了京城,阿宁日后是想在府城住,还是回京城呢?”

姜婉宁沉吟片刻:“我听夫君的意思,海商是不是主要还是在京城一带活动??”

陆尚微微颔首:“是有这回事,但我不出海,在哪里都?一样。”

姜婉宁说:“但消息传回京城,和传回松溪郡的时间总是有差的,不如?再过一两年,我们便搬去京城吧,既能与爹娘住得?近一点?,也方便你日后办事。”

“再说就算这几年不搬,过上个四五年你办好了皇帝的差使,入朝还是要搬去京城的,还不如?趁着安安年纪小,早早搬过去,也好叫她?提早适应了。”

“好,那就听你的,等过一两年,咱们就搬去京城。”陆尚又问,“现在可要相看着宅子?”

“暂且不用?吧?”姜婉宁想了想,“等爹娘他?们稳定下来,不如?叫娘帮我们留意着,这不还有时间呢。”

“成!”陆尚应下。

又过半月,詹顺安带着挑选出的新长工从松溪郡出发,除了这些长工外,他?们的队伍里另有家眷,脚程上就要变慢许多。

好在他?们也不算太赶时间,能在李辉的商船出发前?赶到就可。

十?月底,京城传回消息来,说是姜父已官复原职,又领了太子太傅一职,姜母也恢复了诰命,寻回了姜家曾经的宅子。

原来的姜府这些年一直都?是空置的,他?们只来得?及收拾出来主院,剩下的院落还要请人慢慢收拾。

而随着姜父复官,又在朝堂生被皇帝委以修书的重任,彰显了姜家复起之势,他?先前?的那些学生也渐渐登门?。

姜婉宁和陆尚一同将姜父姜母送来的书信看过,只是轻哂一声,对他?们的做法并未过多置词。

放下书信后,二人又投入到各自的事情?中。

一晃眼又到了一年冬日,年关将近,陆尚得?知詹顺安带走的那批人已登上了商船,只尚不知船上情?况,还要等商船回来后。

他?在这几月里寻找好了造船的匠人,因着是朝廷出钱,也没有了银两短缺的困扰,商船的材料都?能用?最好的。

另外他?也在各个地方开始招募船工,叫物流队将招募的书帖带去各地,再请衙门?帮忙张贴,无论是否有使船的经验,若能应聘上,后续都?会有专门?的培训,工钱以海上行驶天数来算,每日二十?二文。

到现在为止,应聘上的船工已足有八十?人了。

就是陆尚要打的商船很?大,共计两艘,每艘都?需二百余人,还要继续招募下去。

与此同时,姜婉宁的私塾也招了新一批的学生。

但这批学生只有女?子,更多是普通百姓家来的,说好三年后若是念得?好,可以帮忙分?配工作,或是去项敏的绣房里做工,或是去物流队里当账房。

说起物流队的账房就不得?不再提一句,自打年中陆氏物流就开始招手女?账房,这些女?账房不需要随长工同住,她?们有专门?的处理账簿的屋子,里面全是女?子,只要算好了当日的账目,就可以下工回家了。

最开始时,前?来应聘的女?子寥寥无几。

还是陆启做主,将女?账房的工钱提了一成,才算招来了几人,等后头她?们做得?熟练了,他?又多给了些赏钱,这才算把女?账房的名声打出去。

如?今女?子也有在外做工的,但多半还是在绣房等地方,又多是上了年纪的妇人,真正说十?几岁二十?多岁的女?子,基本还是留在家中。

这还是姜婉宁某日和陆尚讨论过的结果。

就说她?的私塾里女?学生无数,可她?们所学,最后真能用?到实处的还是太少太少,更多人等到了年纪就会回家说亲,所谓在私塾里求学的几年,也不过是她?们人生长路上一段可有可无的经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