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晚唐浮生 第581节(2 / 2)

加入书签

安州城内的州兵已经成损失殆尽,全靠玉山军时瓒部那几千人顶着——时至今日,玉山军越打人越少,但战斗力却缓慢地起来了,至少守城还可以勉强胜任,不像野战那样顶不了几回合就溃败下来。

折嗣伦不放心玉山军这帮“神策军余孽”,于是派了三千兵马来援,增援岌岌可危的安州一线。

鄂州杜洪亦派兵救援,为蕲州冯敬章所败,随即便不再出击了,安心防守。

淮宁军衙军还派了两千人渡河北上,留了五千人守光州,剩下的基本都被折嗣伦带到了寿州。

他别无选择。

如今最重要的是稳住朱景,别让他直接降了,这是最重要的。

也别怪折嗣伦疑神疑鬼,着实是杨行密这人打仗实在太离谱了,动不动就有敌人带着兵和地盘投降他。楚、泗、濠、黄、蕲等州,哪个是他真刀真枪打下来的?都是别人送的啊!

折嗣伦曾经接触过祭天大会的巫师,本不相信他们会法术,但看杨行密这样,感觉还真说不好了。

他真的很担心朱景中了什么妖法,把寿州这么一座要害城市送给杨行密,导致光、申、蔡一带的战局全面崩盘,故亲自前来督战。

对手是朱延寿,也是“老朋友”了。

这两年他一心一意苦练精兵,听闻吃住在军营里,家都甚少回,或许就是为了找邵树德雪耻。毕竟,当年的淝水之战,实在打痛了他的自尊心。面对面毫无花巧的阵战,竟然被人直扑中军大纛,打得单骑走免。

若羞耻心强一点的,就该抹脖子了。

朱延寿的羞耻心很强,但他不愿抹脖子,于是就把精力全用在练兵上。

今年攻蕲州之战,他亲自坐镇黄州指挥,也带了少许新练的兵马过去,表现还不错,这让他信心大增。

这次他带着各州兵马两万人西进,又征发了土团乡夫两万余人,杨行密还遣徐温将步骑五千相助,全军四万五千余人,浩浩荡荡攻入寿州。

战争,已经打了好几个月了,但寿州一线始终没能突破。

“朱延寿有些才具,然淮军并不能称之为劲旅。”折嗣伦说道:“出城野战可能有些风险,若谨守城池,倒无甚大碍。”

朱景却有些焦急。

寿州城杵在这里,淮人确实不敢大举西进,但人家敢劫掠啊。地方上被祸害成什么样子了?朱景很心痛,因为都是他的本钱。

折嗣伦情绪稳定,甚至还有空转向北边,看着淝水、淮水以及淮水北岸那辽阔苍茫的大地。

曾经的寿州将魏守节率五千人渡河北上,直扑颍上县。

前阵子传来消息,他正指挥大军围攻县城。

老实说,折嗣伦对他这些人的战斗力不是很放心。五千人里面只有两千是淮宁衙军,剩下三千都是土团乡夫。就是那两千衙军,来源也很复杂,未必就多能战了。

只能希望他争点气了。

杨行密拖住了淮宁军主力,导致淮西镇无法派遣大量军队北上,攻击颍州。仅有的这一路独苗,还是希望他好好打的。

待到击退淮人,便可以收拾整顿兵马,大举北上。

当年夏王可是说过,淮西镇打下多少地盘他都认,都交给他管理。折嗣伦不奢望可以控制颍州这种富州大郡,不过拿来置换申、寿二州,不也挺好么?

申、寿二州名义上是淮西镇的,但大家心知肚明,都知道具体怎么回事。好好操作一番,换一下,也不是没有可能。

城下传来一阵战鼓声。

淮人又一次冲杀了上来,与守寨的淮宁军战作一团。无休止的攻防战,又开始了。

而在更远的地方,淮人正在大肆劫掠,不可一世。

※※※※※※

“杀!”

“杀贼!”

“援军到啦,杀贼,别让他们跑了!”

颍水之畔,厮杀陡然激烈了起来,只短短片刻,就进入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大群军士从远方下马,然后开始披甲列阵。

而在正前方,五千余人正在舍命搏杀,看到数千人骑马抵达之后,一方爆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一方则如丧考妣,稀里哗啦地就溃了下去。

“贼军溃啦!白捡的功劳,杀啊!”

追杀就此展开。

一方三千人溃不成军,一方两千人在后面直追不方。

刚刚下马的武士一看,啐了一口,再度上马,朝溃逃之敌前方兜去。无论如何,今天是不会把这股贼人放走了。

围点打援,好不容易钓出了你这支援军,焉能轻纵?

“拜见契苾将军。”淮宁军押衙魏守节快步上前,向着契苾璋行礼,道:“今日飞龙军策马赶至战场,火候拿捏得刚刚好。观契苾将军用兵,获益良多。”

“行了,也别胡吹大气了。我有几分斤两,自己清楚。若真有你说得那么厉害,这会就该我来指挥李唐宾,而不是他来指挥我。”契苾璋哈哈大笑,道:“不过围点打援这招,我确实玩过很多回了,手熟得很。”

北上的淮宁军攻颍上县,因为战斗力和兵力的关系,并未能及时得手。颍州一看,决定派兵来援。得到消息后,飞龙军左厢立刻出发,一路疾驰,不惜马力,抵达了战场附近。然后等到到了一个合适的时机,骤然杀出,让敌军崩溃。

通过高机动性从一个战场快速转移到另一个战场,这是飞龙军的战术之一,一般而言是配合友军一起行动,共同歼灭某部敌军。

契苾璋听闻耶律亿这人也喜欢让步兵骑马高速机动,曾经七日内通过携带大量马匹的方式,成功机动了一千里。老实说,即便是在草原上,这也有点过分了,定然跑废了大量马匹,简直丧心病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