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她的1979 第39节(1 / 2)

加入书签

“那是, 少说也有六七年了。”陈兰君微微含笑, 她笑起来的时候,和陈凤君很有几分相似。“这里不太方便说话,我们换个地方。”

火车站附近没有什么茶楼、饭店之类的,陈兰君和阿荣打了声招呼, 要两个单车仔骑车将她们送到最近一家国营饭店去。

天气热, 国营饭店的门窗都大敞着,还没到饭店, 其中的人并不多。

陈凤君提起自己的皮质手袋,向陈兰君说:“你想吃什么?尽管点,我在这里自然我请客。”

“好啊。”陈兰君笑眯眯地, 将今日供应的好菜好茶点了几份。

按规矩是先交钱再吃饭。

陈凤君将皮夹拿出来, 里边除了港币外还有一叠新换的大团结,她数了数数目,递给服务员, 那服务员收了,问:“饭票呢?”

糟糕, 太久没来国营饭店吃饭, 陈凤君光顾着换钱,没想到换些饭票了。

陈兰君适时递上饭票:“喏, 这里有。”

陈凤君歉意地说:“是我没考虑周道,还要你出饭票。”

“有什么关系,”陈兰君挽着她的手臂走向一张桌子,“姐姐出钱我出饭票,这样合作,刚刚好。”

两人坐下,等待上菜。

虽然多年未见,但一时竟不知道可说什么。

陈凤君想了想,问:“家里还好吧?”

“还好,妈妈和爸爸还在村里办了一座家具厂,现在家里的条件好了不少。”

陈兰君将家里的近况简要说给她听,陈凤君听了,连连点头。

“这样,我也能稍稍放心些,只是可惜这几年没法陪在爸妈身边。”陈凤君从手袋里拿出一个信封,轻轻放在陈兰君面前。

“这些算是家用,你带回去吧。”

不算薄的一个信封,光看厚度,就可知里边装的钱不会少。

陈兰君的目光在那信封上打了个圈,没有立刻接。

“虽然姐姐本意是给家用,但这笔钱能不能换个用途呢?”

“什么意思。”陈凤君表情疑惑。

陈兰君坐直了身子,微微前倾:“我想和你一起开家小工厂。”

关于这件事,她思考了很久,倘若陈凤君和她一起合作办厂,会是件非常省心的事。

陈凤君现在已经拿到香江身份,从法律意义上讲,就是香江人。倘若她愿意在内地和陈兰君一起投资办厂,那么这个身份就能带来许多便利,无论是税收还是策略,都会比她自己去建立一个厂子要方便的多。若是自己单独搞,一不留神,在改革的动荡中被盖上一个投机倒把的帽子,少不得要唱一出“铁窗泪”。

但倘若有陈凤君的加入,有了一层天然的身份屏障,就不会出现这种事。

陈兰君满是期望的盯着陈凤君:“姐姐,我们合作一起办个厂,好不好?”

“什么?什么……厂啊?”

在陈兰君热切的目光里,陈凤君有些结结巴巴地问。

陈兰君指了指她手腕上的手表:“小电子厂,我想自己组装电子表来卖。”

70年代,伴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电子手表红极一时。香江在这一时期,是重要的电子表生产中心。

与内地现在普遍销售的上百元的机械手表不同,广泛量产之后的廉价电子表有着十足的价格优势。陈兰君第一次进厂打工,就是组装电子手表。

当时她瞧见那么多手表,有些羡慕地和带她的师傅说:“这表要一百来块吧?等我工作几个月,有了工资,也要买一块。”

师傅就笑,拿起一块电子表说:“这个,只要十蚊钱一块。”

如此大的价格差距,能震撼住当时陈兰君,就能震撼住现在内地的广大顾客。

这几天陈兰君问遍了,现在,这里还没有一家专门卖电子手表的。

很好,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非她莫属。

然而,陈凤君的反应却稍稍在她意料之外。

陈凤君摸了摸鼻子,有些局促地说:“办厂啊……可是现在内地的情况也不太稳定吧,风险很高呢。”

“而且香江人办厂,手续一定很多,我们在这里也没什么根基,人家要卡你,你也没办法,那钱什么的都打水漂了。”

“对于电子表,我也不太熟悉。”

……

她一连串说了几个不适宜办厂的理由,仍想着还能说些什么。

好在一道炒河粉拯救了想不出什么理由的陈凤君,服务员将一盘香喷喷鸡蛋瘦肉炒河粉往桌上一放:“上菜了。”

陈凤君松了口气,抓起筷子,催促道:“来,趁热吃。”

静了片刻,陈兰君拿起筷子,沉默地吃起来。

姐姐的态度出乎她意料之外,原本以为胸有成竹的事,忽然一下子没了下文。

方才那一大堆理由,陈兰君听了,觉得并不是真正的理由。

姐姐是有她自己的顾虑。可她不说,陈兰君也不方便主动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