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东宫小青梅 第3节(1 / 2)

加入书签

蔓云和在山异口同声。

“不麻烦。”

“一点儿都不麻烦。”

盛情难却,心中的真实想法又不想说,柒柒便认真找着其他理由:“蔓云姐,在山哥,你家房子也不够住。”

这是实话,吕家东屋一铺炕,在山跟在战乱中断了双腿的吕叔住着。

西屋为了堆放杂物,只垒了一张小炕,蔓云带着在江在住,两个人将将好,再睡一个她,便有些挤了,何况大家都在长身体,会越来越挤。

姐弟俩齐齐回头,看了一眼自家那算上灶间统共才三间的低矮土房,吕蔓云叹了口气,吕在山挠了挠头,他们只想着不能让柒柒一个人孤苦伶仃来着,竟忘了这茬。

见姐弟俩一脸窘迫,柒柒笑着说:“蔓云姐,在山哥,反正咱们就住隔壁,有事我就找你们,不用担心。”

蔓云又叹了口气:“看来也只能这样了,日后挑水,劈柴这些重活,我和在山帮你干。”

眼看着到手的妹妹没了,在山很失望,可也没有办法,他蔫蔫地从墙头上出溜下来:“你有什么事,一定要说,不要一个人傻扛着。”

柒柒弯着眼睛甜甜地笑了:“好。”

吕蔓云把铲子和装满了野菜的篮子拿过来,递到柒柒手里:“这菜是大家伙帮着一起挖的,明儿你要出门,便还是跟在山柱子他们一起,莫要一个人。”

柒柒认真道了谢,告辞出门,来到右边相邻的院子,推开木头院门,走了进去。

她回手把门闩插好,走到屋门前,推开门,进了灶间,把竹筐和铲子放在地上,环顾屋内。

灶台上放着一双筷子,一个陶碗,都是用过的。锅边沾着一些黄米粒,还有一些煮粥煮出来的米油。

显然,她那姑母,不对,从丢下她那一刻,那女人便不再是她的姑母,以后她便喊她郑氏。

看来,郑氏是煮了一顿米粥,吃了才走的。

柒柒走到米缸那里,掀开盖子往里瞅了瞅。

还好,米还在。

小姑娘踮着脚探身到米缸里,用手拨了拨米,在心里估算着。

她一个人省着点儿吃,一天还是煮一顿,一顿一把米,大概能吃上个把月。

到那时,草原上,野地里,远山中,能吃的东西多了起来,日子也就更好过了。

仔细把米缸盖好,柒柒进了自己平日里住的西屋,仔细检查一遍,又走到郑氏和遇儿先前住的东屋到处看了看,发现只少了母子二人的衣物和一床小被子,其他的都在,这才松了一口气。

先前敌贼打进城内,烧杀抢掠一番,家里剩下能用的东西不多了,每一样都很要紧。

在空空如也的屋内来回走了一圈,小姑娘伸出一双小手把自己的脸蛋往上推了推,推出个大大的笑脸,大声说:“一个人过更自在,不用洗那么多的衣裳,不用做那么多人的饭,想什么时候躺就什么时候躺,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再也不用动不动就挨骂,多好。”

“多好。”

连着说了两个“多好”,小姑娘走到灶间去,踩在灶台旁的小板凳上,拿了个木匙,把锅里剩下的米粒和米油全都刮起来,稀罕吧擦地吃了个干干净净。

意犹未尽地舔了舔嘴唇,小姑娘又搬着小板凳到灶台旁的水缸边上,踩上去,半个身子探到水缸里,一小双手费力端着葫芦瓢,舀了半瓢水倒进锅里,连着舀了两次,这才把水瓢扔回水缸,又搬着小板凳走到灶台边,踩在板凳上,把碗筷和锅都洗刷干净,刷过水也舀出来倒进泔水桶里。

本就没吃什么东西,又跑了那么远的路,又累又饿,等收拾好灶台,她已经头晕眼花,差点儿一头栽进锅里,吓得她忙从板凳上下来,捂着咕噜咕噜叫个不停的肚子,一屁股坐了下去。

得煮饭了,再饿怕是得晕,如今这个时候,可是病不起。

缓了一会儿,小姑娘起身,拿了个碗走到米缸边,探身进去抓了一把米,用水洗过倒进锅里,又添了两瓢水,把灶里的火生了起来,慢慢煮着。

随后把门口那筐野菜拎过来摘好,留出一把荠菜清洗干净,放在菜板上,双手握着沉重的菜刀费力地剁碎,收进碗里先放着。

往灶里填了根柴,她把剩下的野菜装进筐里,拎到外头,在一辆破旧的板车上摊开来晾着。

她一个人吃不了那么多,往后每天也会出去挖新的回来,多的就晾成干菜储存起来,留着秋冬吃。

等把大半筐野菜全都摊平,返回灶间,锅里的水已经烧开了,一粒一粒金黄色的米在锅里翻滚,看得小姑娘忍不住吞了吞口水。

她跑去东屋,吭哧吭哧把家中唯一的一把椅子搬出来,往灶台旁一放,爬上去抱着双腿坐好,下巴搁在膝盖上,就那么盯着翻腾的锅里,看得出神。

清水慢慢变成粘稠的米汤,一阵阵米香弥漫开来,小姑娘用力地吸着鼻子,眯起了眼睛。

又等了一小会儿,她爬下椅子,把切好的荠菜倒进锅里,又用勺子从盐罐里舀出一点儿盐丢进去,拿了一把长柄木勺不停地搅动,直到菜熟,恰好灶里的火也熄了。

小姑娘乐颠颠地拿了个陶碗,小心翼翼地盛出一半,留了一半在锅里,打算留着晚上吃。

避免不小心把碗摔了,她也不往别处端,就站在灶台边,拿勺子小口小口吃起来,烫得一个劲儿地斯哈,却吃得格外欢快。

大半碗清汤寡水的荠菜黄米粥下肚,小姑娘抱着碗心满意足,眼睛弯成了月牙,自言自语道:“看吧,一个人过,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多好。”

收拾完碗筷,把锅盖好,门栓插好,又把椅子搬到门口挡住,小姑娘便把自己的衣服被褥等物从西屋倒腾到了更宽敞的东屋。

原本她和娘,还有郑氏和遇儿,四个人一起住在东屋朝南的大炕上的,可娘过世以后,郑氏便说挤,让她挪到了西屋又冷又小的北炕上。

如今好了,这么大的炕,她今天睡炕头,明天睡炕稍,后天睡炕中间,想怎么睡就怎么睡,一个人自在。

把被褥铺在炕头,小姑娘便钻到靠墙放着的八仙桌下面,费劲巴拉地把桌子下摆着的一个装杂物的木箱子挪开,随后搬开盖在上面的地砖,从里面翻出一个木盒,打开之后,从里面拿出一枚玉簪看了看,心道幸好她没把这处藏东西的地方告诉郑氏。

她把怀里的金手镯掏出来,连同玉簪一起放进盒子,又原样把东西一样一样放回去。

忙活完,小姑娘从桌子底下爬出来,拍了拍手,脱鞋爬上炕,脱掉外衣,钻进被子,顷刻间便睡了过去。

六岁光景,原就是要多睡的年纪,外加长时间营养不良身体本就疲弱,今日又城外城南跑了那么一大圈,早已疲惫不堪。

如今填饱了肚子,躺在烧得暖烘烘的炕上,一觉睡过去,等饿得醒过来,天都已经黑透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