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8 章 陛下不要悟!(2 / 2)

加入书签

好消息是,皇帝表示成国公增援军的军需是完全不用动的。

坏消息是,皇帝拿出了自己的大军军需方案——

粮食不够是吧?先每个军士发上三斗炒面,当作一月的口粮!什么,你们问一月后吃什么?到时候差不多秋收了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吧。

军需不够是吧,没事,把库房里收着的那些兵械,能不能用的都先拿出来。然后给每个军士发件棉袄、棉裤再发两双鞋。

哦,你们说仓促出征没有操练士气不足,没关系,每个军士发一两白银,不过区区二十多万两,从内府出就是了。

战马不够?运输辎重的牲畜也不够?那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去搞点驴,就按照三人一驴的比例来搞,提高北征队伍的含驴率,这不就完美解决背负辎重的问题了嘛!*

……

姜离对着系统内她整理出来的备忘录,一条条有感情朗诵完毕。

王直听的眼睛都直了。

他终于沉默了。

这一瞬间,王老尚书忽然升起一种诡异的心情:好好好,我倒要看看陛下还计划了什么?

甚至心里还特别大不敬的暗骂一句家乡俗语:难道还真能狗长犄角闹出多少羊(洋)事儿来!

事实证明,真的能。

皇帝兴致勃勃分享完军需企划案后,竟然站起身来,亲自走到悬挂的大幅舆图前面。

舆图上已经用朱笔画了几道线路,还有模有样有实有虚。

所以方才看到这张舆图的老英国公才会欣慰。

但现在他是如临大敌提心吊胆看着皇帝走到舆图前,接过锦衣卫递过来的早准备好的一根长杆,开始指指点点——

“出征的路线,就走这条:出居庸关先到宣府,再去大同,然后直接从大同奔赴草原去抓瓦剌的军队!”

“回来的路线,朕准备了两条。”

“东北线:再入大同,至宣府,经过怀来(土木堡附近),居庸关入京。”

“东南线:走阳原蔚州,经过紫荆关回京。”

群臣:如果别的先不说,皇帝起码想了两条回京路线,还是想的比较周……

还没有想完,就见皇帝的长杆一头落在蔚州上,语气饱含深情厚谊:“蔚州是王先生的老家,此番北征大胜后,王先生也当以战功衣锦还乡。”

死一般的沉寂。

英国公忍不住上前道:“陛下难道要王振随行出征?!”

“自然!”姜离斩钉截铁,指着两条路线道:“

不然朕为何要预备两条返京路线——王先生跟朕说过了,若是回京的时候正好赶上秋收,未免踏伤家乡田苗,就不必走蔚州了。”

“啊,王先生真是体恤百姓啊!”

说起来,王振是真的很在乎他家乡田苗:因许多良田都是他的。

就在史册上,原本英宗御驾亲征出师不利,准备撤退时走的就是将领建议的东南线,此线可以避开瓦剌的大军。

但走了一半后,王振忽然想起来:不对,我家苗苗!

于是当即勒令数十万大军硬生生转弯,转成了东北线,迎敌而去不说还选了土木堡驻扎。

也先: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满朝文武已经是抑制不住的痛苦面具了。

王振,王振!

过去七年的噩梦阴影重新笼罩下来。

*

因皇帝方才表示他说完前不要打断他,诸臣工都憋的要死,心思灵敏的腹稿都打了几千字,就等着一会儿突突突上谏。

而且中心主旨大同小异,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陛下您得听劝啊,要是执意带着王振执行这份作战计划,臣等怕陛下您此次亲征有去无回啊!

就在他们翘首企盼皇帝那句‘朕言至此,诸卿可有异议’的时候,却听皇帝说出了下一句话。

“到时候,你们也要多听王先生的建言。”

文武百官:到时候?你们?

等等!‘你们’是什么意思?!

只见皇帝早有准备,从龙袍袖内取出一个扎着红色蝴蝶结的纸卷。

群臣眼睁睁看着陛下拆开纸卷。

纸上的字力透纸背。

站的靠前和眼神好的朝臣们,都看得出这纸上密密麻麻,大约写了上百行的东西,长度很可观。

以至于此时皇帝手里的纸卷完全展开垂下来,都垂到了皇帝的膝盖下方。

这是?

这不会是……!

“咳咳。”姜离轻轻清了一下嗓子。

“下面,朕来亲自点一下,此次荣获扈从御驾亲征名额的文武官员名录。”

朝臣们:……

姜离在朗诵前,看着面前满朝文武,忽然体会到了一句歌词——

他们的沉默震耳欲聋。

**

朝堂之上,面无人色者众多。

虽然皇帝说的是:诸位随朕一起率大军出征,可是克绍箕裘,继承祖业,建立煌煌伟绩的荣耀之行!

但落在群臣耳朵里的却是——

朕活够了,你们呢?!

顾四木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

:,

:,

希望你也喜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