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天骄(科举) 第152节(2 / 2)
萧景曜听到这个结论时,表情都很微妙。莫非多喝热水,从现在开始就要被大齐人刻进dna里,传给后世子孙吗?
不过喝热水确实好处多多,总比喝生水好。尤其是贡院中放了三年的水,要是直接喝,指不定能让大家伙儿看到自己的太祖母。就算贡院中那口井里是活水,还是煮沸了更叫人心安。
随从也是听过《大齐日报》的,自然知道萧景曜让他将水煮沸后再喝的用意,认真应了,立马开始忙活起来。
萧景曜想到刘白芨,又想到研究院中那些发明,暗暗琢磨着搞一个学术期刊的可能性。
古人讲究立言立功立德,其中立言就是著作立说。许多读书人到了老年后就热衷于编书,也算是满足了著书的梦想。大齐的印刷业十分发达,端看邓氏书局就知道大齐各种书局之繁荣。尤其是江南一代,更是印刷行业的舞台。
江南自古就文风兴盛,出尽才子。既然是才子,吟诗作对写文章画画那都是手到擒来,才子们写了好诗好文章,能不出本诗集?
官场中的人际关系也是很强大的。比如同一届考试的同年,那就是缘分,一提是同年,就比别人亲近三分。为何拉关系?朝中有人好办事!
同年都如此,同乡自然更亲近。比如萧景曜是雍州南川县人,那前来京城赶考的南川考生,都能依托这层关系来拜见萧景曜,请萧景曜指点指点。
也就是萧景曜凶名在外,得罪的人太多,南川县这几年也没出过什么人才,这两届会试才没人来请萧景曜指点一二。
好不容易来了个余思行,萧景曜又被点为副考官,只能避嫌。
江南自古出才子,科举卷王之地,朝中出自江南的官员不计其数。比如李首辅,就是江南人。他致仕后,要么留在京城给朝廷当顾问,要么回乡。阁老级别的人物回到家乡,自然是注重文教,精力好的开书院指点家乡优秀后生,精力不济的,潜心编书,然后找书局印出来。
这种情况下,江南的印刷业能不发达吗?
在印刷业发达的大齐,萧景曜想搞一个学术期刊,一点技术难度都没有!
这也能让研究员们的成果得到最大保护。哪怕现在主流还是将他们看成是奇技淫巧,萧景曜还是觉得,研究员们该有自己的学术期刊。
一不留神就想远了。
萧景曜骤然回神,又忍不住摇头失笑。自己果然是闲不住的性子,天生劳碌命,时不时就惦记着给自己加活干,怪不得福王总想着薅自己羊毛。
萧景曜想到热衷于薅羊毛的福王就忍不住叹气,子不类父啊!看看人家正宁帝,都是萧景曜瞎逼逼,正宁帝去头疼,带着阁老们商议一圈后撸袖子干活。咸鱼福王呢?只想薅萧景曜羊毛。
真是岂有此理!
胡阁老的动作很快,他对生活琐事一窍不通,万事不管,挑好房间后就让萧景曜等人去前院,意思很明确:赶紧过来干活!
前院的房间比后院干净多了,萧景曜也只能负责清理贡院的人深谙摸鱼之道。后院房间肯定有下人打扫,他们偷懒也不会被怪罪。前院是考官们重视的地方,怠慢不得,自然清理得更干净。
果然,不管什么时候,都不缺乏摸鱼党。
胡阁老也没跟大家废话,坐下来后就直奔主题,“这次会试考题,你们可有什么想法?”
其他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纷纷摇头,都说该听主考官的。
胡阁老又把眼神放在萧景曜身上,萧景曜颇为无辜地回望过去,觉得其他人说得对。您这个主考官不定章程,我这个副考官冒什么头?
坚决不被薅羊毛!
胡阁老嘴角抽了抽,瞪了萧景曜一眼,继续说道:“会试总共三场,我们一场一场来商议,尽可能商议出一套不错的考题出来。大家都是学富五车之辈,出几道会试考题而已,莫非还能把你们难住不成?这样吧,大家先好好想一想,等想好后,各自在纸上写两道题。等到题目写完后,我们再从中选出第一场的题目。”
萧景曜惊讶地看了胡阁老一眼,没想到胡阁老平时是个爆炭铁公鸡,当了主考官后,竟然还挺民主?
其他人也没想到胡阁老这么温和,心下也很是高兴。都成了考官了,谁不想自己出的题出现在会试考卷上?
想想他们当年做的都是些什么魔鬼题,必须让现在的考生们也尝尝他们当年的苦楚!
考官们瞬间就来了精神,摩拳擦掌,势要让本届考生感受到会试的冷酷无情。
萧景曜一见他们那上头的模样,忍不住在心里为本届考生们点了根蜡,又忍不住想到,自己当年考会试时,考官们是不是也像现在这样,磨刀霍霍向考生?
一张试卷,所有题目都是偏难怪是不可取的!
萧景曜摸着自己所剩无几的良心,在化身魔鬼让考生接受会试无情地鞭打和做个好人之间纠结片刻,最终还是提笔在纸上写了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的第一句话,所有考生不说倒背如流,也是一字不忘,意思也是记得牢牢的,萧景曜出的这道题,当真是良心典范!
等到萧景曜看到考官们出的题目后,顿时觉得自己是考官组最后的良心没错了。那些个典故套典故的题,亏他们写得出来!
尤其是胡阁老给的典故还是生僻典故,萧景曜敢保证,至少有一半考生没听过胡阁老题中的典故。
这还让人怎么答题?
站在道德高地对冷酷考官们指指点点.jpg
胡阁老看着萧景曜怪异的表情就知道这小子心里没憋好事,无视萧景曜的眼神后,萧景曜又从考题中抽出一张纸,上面写着的“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胡阁老看着看着就对萧景曜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目光,“这题倒是别具一格,颇有户部之风。”
这种和经济有关的题,当然是萧景曜的手笔。
胡阁老多了解萧景曜啊,一看就知道这题是萧景曜出的,脸上的笑容格外意味深长。好好的大理寺卿,不出刑律题,反而出经济题,果然还是心系户部。只可惜胡阁老就算去当了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的位置萧景曜也没办法坐。
萧景曜摸了摸鼻子,理直气壮地看着胡阁老,经济问题可是大问题,考生们以后都是要当官的,不懂经济问题怎么行?
萧景曜想到自己上辈子的时空中,元朝因为不懂经济学,在货币上踩的坑,以及大明宝钞从发行到无人问津的经典案例,都觉得经济问题迫在眉睫。
朝廷官员不懂经济,是会出大问题的!
尤其是现在倭岛的金银矿开采大事干得热火朝天,每年都能从倭岛上运来大量黄金白银。
尤其是白银,一年大几十万两。这么多的白银流入,对大齐的经济定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朝廷要是不在意,通货膨胀立马就来了。
到时候百姓辛辛苦苦攒的钱,购买力却下降了,足够让正宁帝和大臣们掉上一大半头发。
萧景曜现在又不在户部,胡阁老马上要去吏部了,新上任的户部尚书也不知道是谁,萧景曜总不好再插手户部的事情。
↑返回顶部↑